新课标是指导教学的指南,如何将其要求具象化的同时,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建构、完善与运用?本文提供了一个单元项目化学习案例,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提升创造性思维与审美能力,搭建了一个实现知识内容系统化、主题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如何用好新课标的尝试典型。
本文共3412字,仔细阅读需10分钟
编辑/肖静 统筹/孙习涵
阅读本文,你将收获以下内容:
※ 如何以项目化驱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 如何借助新课标,定位核心概念的关键词?
※ 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概念建构、完善、运用的进阶?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在于,学习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组织与呈现。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语文学习任务时能够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并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为载体,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强调任务群设计要具有情境性、实践性与综合性。
同时,需要根据学段特征,突出不同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体现连贯性和适应性。
基于新课标对语文学科内容组织与呈现形式的全新要求,语文组开展了基于核心概念下的单元整体设计。以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传统的诗歌学习重点在于阅读与鉴赏,在诗歌写作与创作上关注较少。
查阅历年来中、高考作文要求可以发现,写作体裁并未局限于说明文、议论文等传统形式,也包括诗歌写作建议。因此,“如何创作一篇好的诗歌”也成为目前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与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利用好语文新课标中的任务群,并基于学生对单元知识的认知水平,开展整体单元教学设计。
本文以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任务二“诗歌朗诵”、任务三“尝试创作”为例,具体阐述如何让学生从概念建构即诗歌鉴赏过渡到概念理解,尝试进行诗歌创作。
立足学情确定核心概念,用项目教会学生创作本单元为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属于诗歌单元。我们首先回顾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学过的关于诗歌知识,在认真研读新课标的基础上再去定位初中要学习的内容。
如上图所示,小学低年级学习的是“诵读儿歌、儿童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到中年级学习的内容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高年级也有诵读,但它不是停留在“感受”“体验”上了,而是“体味”。
新课标中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学习诗歌部分的要求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背诵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在小学中年级也有“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的要求。同样是“想象”,到高年级就发展到了“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
综上所述,如果以“想象”为线索往上攀升到初中的要求,就要求学生不能仅仅是欣赏,而且要赏析与品析,就是要通过语言来把你感受到的诗歌的美表现出来,即“欣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形象”,学会写诗歌赏析短文。
如果以“诵读”为线索,不仅是“感受”“体验”“体味”,而是"揣摩和学习朗诵技巧,把握诗歌感情基调,读出感情,读出韵律”。除了对“想象”和“诵读”的要求之外,到了初中学段,学生还要达到“了解诗歌的形式,尝试诗歌创作”的新要求。
基于诗歌的核心知识与诗歌的主要特征,我们选取了“贴切的意象”“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意境""抒情言志”等关键词初步构建本单元核心概念。考虑到诗歌的体裁还包括现代诗,我们将其特征“形式自由”也加入关键词。
最终,我们提炼出本单元的核心概念:现代诗是运用贴切的意象、凝练的语言营造丰富的意境,抒情言志的分行分节文学体裁,通过鉴赏、朗诵、创作获得审美体验。
根据教材的编排与单元核心概念,我们确立了一个“为你写诗”项目,以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展开本单元的教学。具体分为三个活动:诗歌鉴赏、诗歌创作、诗歌朗诵。
在诗歌鉴赏板块中,我们根据教材提供的六首诗引导学生去涵泳品味,重点教他们品味诗歌中的意境、情感,以此来获得欣赏一首诗歌的阅读策略即“怎样读懂一首诗”。
在诗歌创作板块中,我们把阅读策略转化为写作策略,指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选择陌生化语言,创造富有音韵美的形式。在这些诗歌核心知识的基础上,我们构建了诗歌创作的评价标准。让学生去创作,在教师节向老师献诗为礼。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我们要进行修改、展评、反思,体现详细的过程性指导。
诗歌朗诵板块分三个环节来推进:
(1)建构诗歌朗诵的评价标准;
(2)朗读设计,组内朗诵,互评互议;
(3)举办朗诵会,进行评议反思。
基于新课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内涵以及本单元的整体素养目标,我们分别从文化自信、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语言运用四个方面来设置任务学习目标,具体学习目标见下表。
要保证活动的有效开展,落实好单元学习目标,需要特别重视过程性评价的设计。本任务需要借助评价量表来跟踪学生的理解程度与学习状况,更好地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如下表所示,我们基于此目标设计了从内容、形式两个维度对“为你写诗”诗歌创作进行评价,明确诗歌感情基调,让学生积极运用和发挥想象与联想的思维,以诗歌的体裁描绘画面,学会凝练语言和创作诗歌。从形式上有别于短文写作,以诗歌特有的结构形式,要求学生突出诗歌的韵律美与建筑美。
评价以同伴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保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生在相互合作取长补短的同时,教师评价为学生的整体创作进行方向的引导。
以关键活动为引领,形成从理解到应用的闭环基于思维型教学原理,我们用4课时的时间来完成“尝试写诗”任务板块的学习。如下表所示,每课时以一个关键活动为引领,带领学生共同建构诗歌创作的标准,同时掌握写诗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借助教材中已有的六首诗歌,让学生通过学习过的知识来共创诗歌创作标准;其次,精选一些课外诗歌的范例,给学生增加一点新鲜感,同时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思维,进一步完善诗歌创作标准。以上两个环节的自主建构为学生的诗歌写作提供了学习支架。
基于本任务的设计目标与整体流程,我们对应设计了的学习单,包括情境呈现、何以入诗、如何成诗、我来写诗和回味写诗几个部分。下文以“为你写诗”尝试写作部分为例,具体呈现相关的设计思路。
1.情境呈现
我们首先借助了当时教师节即将来临的背景,以“为老师写一首诗”的真实情境作为任务导引,让学生带着真实任务来完成学写诗的学习。
情境引入: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似阳光,似雨露,浇灌着、培育着祖国的儿童茁壮成长,每一个人都要感念师恩。在丹桂飘香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第38个教师节,让我们将真挚的情感,化成爱的诗行,献给敬爱的老师!
2.何以入诗
无意象不成诗,入诗环节主要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学生锁定诗歌关键要素——意象,并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意象基础上进行联想与想象,选取思维导图中的2~4项,回忆与老师相处的难忘瞬间,运用和强化类比思维。
3.如何成诗
基于上一个“诗歌鉴赏”的任务,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本单元六首诗歌的理解,对优秀的诗歌有了一定的认知。本环节主要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进一步完善诗歌创作标准,让学生从已知中自主建构未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维度完善下表中的评价指标,给后续的诗歌创作提供参考的支架。
4.我来写诗
基于师生共创的诗歌写作标准让学生进行诗歌写作,在过程中互相交流分享与修改,教师起到引导的作用,让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在创作中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5.回味写诗
本环节为整个任务的反思环节,让学生写出诗歌创作过程中“我的收获”与今后改进的“努力方向”。旨在让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进行总结,既发现自己在本环节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又能够精准地制订努力方向与目标,让本环节的学习有迹可循,增加学生对于自我能力的认知,又能学会辩证地看待自身。
本单元教学设计依据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中的新概念,创设以学习任务群为主要载体的项目化单元教学,搭建了一个实现知识内容系统化、主题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如何用好新课标的尝试。
单元整体学习以任务为驱动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层层递进的任务中达成对概念的建构、完善、运用的进阶,更好地落实培养核心素养的要求。学习单的设计思路是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过程中的成长,让学生的学习成果与进度能够“看得见”。
在诗歌创作中,我们把阅读策略转化成写作策略,教会学生如何写好一首诗。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选择陌生化的语言,创造富有音韵美的形式。在这些诗歌的核心知识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经验,在生活中积累素材,为诗歌创作打好基础,并形成建构诗歌创作的评价标准。利用创设的评价标准与诗歌核心知识作为支架,结合教师节即将来临的背景,让学生创作一首献给老师的诗歌作为礼物。
我们认为这是一种审美教育,同时也饱含育人价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要不断进行修改、展评、反思,教师需要进行详细的过程性指导。
“回味写诗”环节是整个项目中最重点的学习活动,这一阶段学生在经过概念的理解学习后,展开自主建构,进一步完善上一阶段的诗歌写作评价标准,在小组合作互评的基础上,学会应用迁移第一阶段学生学过的诗歌核心知识,修改与完善自己的诗歌作品,形成本项目活动的成果作品。
来源 |《教学评作一体化--指向生活价值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
作者 | 郑惠敏 杭州市文海中学
编辑 | 肖静
统筹 | 孙习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