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料也分级了?

啊巧吃喝 2024-05-15 01:31:14

谁也没能想到,呼吁多年的电影分级无果,手中的奶茶却先实现了分级。

今年 3 月底,上海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宣布,「饮料营养选择分级标识」在上海试行。市面点单出售的饮料品牌中,霸王茶姬、奈雪的茶、快乐柠檬和杭州乐源 4 家率先参与「营养选择」标识试点,今年将陆续在产品销售菜单、饮料外包装和线上点单程序、线下售卖场所等多个位置标注符合要求的分级标识。

这一标准根据饮料中的非乳源性糖、饱和脂肪、反式脂肪和非糖甜味剂 4 种成分含量,对饮品打分,并根据营养中的「短板」最终分级。打个比方,如果某款饮料非乳源性糖达到 C 级,饱和脂肪含量达到 B 级,反式脂肪酸和非糖甜味剂含量为 A 级,综合 4 项标准,选取最低等级,该饮料的总体评级为 C 级。

上海饮料营养选择分级标准。© 央视新闻

从目前公布的分类等级来看,基本上只有纯茶和不含糖的美式咖啡才能达到 A 级,奶茶大多为 B 级,奶盖茶大多为 C 级。含糖量越多,等级通常越低。比如奈雪的茶的霸气香水芝士草莓,其常规糖、正常甜的版本,被分在 C 级,而不另外添加糖的版本,则成功跃升 B 级。评判的标准并不仅仅在于含多少糖,更在于含什么糖。4 项成分中,非糖甜味剂被列为单独的一项指标,也即意味着只要含有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等代糖成分,这款饮料就无法被评为 A 级。

这并不是饮料分级的消息第一次进入大众视线。2023 年,依旧在上海,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关于公开征求《含糖饮料健康提示标识的制作样式及设置规范(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并对部分超市、便利店货架的含糖饮料试行分级。《征求意见稿》表示,这一举措旨在提醒居民对含糖饮料过度摄入及其健康危害的意识,引导居民选择健康饮品和健康生活习惯。

新加坡现制饮品营养选择分级标准。© 新加坡卫生部

所谓「含糖饮料」,是指在制作过程中人工添加糖、且含糖量在 5% 以上的饮料。红、橙、绿 3 款不同颜色的标识分别代表不同的含糖量。红色为最高,代表「长期过量摄入添加糖健康提示标识」,橙色为「每日添加糖摄入限量提示标识」,而绿色是「饮料选择指导提示标识」,意味着相对健康。这份试行的《征求意见稿》让上海成为中国首个对含糖饮料设置健康提示的城市。

而另一则引发大规模讨论的饮料分级动态,发生在这两年备受关注的新加坡。2020 年,新加坡就宣布了含糖预包装饮料的营养标签计划 。2022 年年底,饮料分级制度在新加坡正式施行。矿泉水、不加代糖的苏打水和茶类饮品、黑咖啡、不添加糖的杏仁奶位列 A 级,椰子水和加入代糖的零糖或无糖饮料为 B 级,包括牛奶和大部分的速溶咖啡属于 C 级,可乐等含糖的碳酸饮料、果汁和酸奶等含乳制品饮料则位于 D 级。

在新加坡,珍珠、果冻、发泡奶油等配料也被要求标注含糖量。© cookerru.com

2023 年 6 月,新加坡又发布了补充措施,将饮料分级的适用范围从预包装产品扩展到现制饮品等更多品类。当年 12 月,这一分级制度扩展至包括珍珠奶茶、咖啡和冰沙在内的所有现制饮品。按照要求,饮品根据糖以及饱和脂肪含量的高低,被划分为 A、B、C、D 四个等级,商家还必须在菜单上注明珍珠、果冻、发泡鲜奶油等配料的含糖量。因为覆盖面广、标识标注严格,因而新加坡的饮料分级制作一经推出,就被自媒体博主称为「最严分级」。

虽然很难评定是不是「最严分级」,但是新加坡对饮料实行的营养选择分级显然具有一定局限性,其中争议最大的是对牛奶饮品的分级。包括纯牛奶、酸奶在内的奶制品都被列入饮料分级的范畴,其分级标准中的一项为饱和脂肪,100 毫升牛奶大约含饱和脂肪 2.5 克,只能被评为 C 级。纯牛奶和速溶咖啡、奶茶位于同一级别,且处于 4 级分类的末两级,给人不健康的感觉,可谓营养学悖论。

喜茶的经典茶品烤黑糖波波牛乳。© heyteahkmacau

这也是营养标签问世 30 年始终没能解决的问题 —— 以某些营养成分为核心的选择,真的可靠吗?

1994 年营养成分标签首次出现在美国的包装食品上,而后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跟上,20 多年的时间内,几经迭代更新。目前,英国采用「标准红绿灯食品标签」(Multiple Traffic Light,简称 MTL),以红、黄、绿三色,将产品按照脂肪、饱和脂肪酸、糖和盐或钠的含量高低进行颜色编码。而法国、德国、荷兰、瑞士在内的一些欧洲国家普遍使用 Nutri-Score 营养等级标签。这是一款拥有 5 个等级的营养编码,被印在食品包装最显眼的位置,帮助消费者用最短的时间做出最健康的选择。

不同营养标签的评判标准和视觉效果各不相同,但基本都是以糖和饱和脂肪等营养成分为核心,选择何种成分进行评判,往往对结果和分级有很大的影响,更无法将包括天然、有机、原产地这些综合信息囊括进来。在唯含量论的情形下,油脂含量高的西班牙火腿的营养等级有时候要比经典碳酸饮料还低。

乳糖广泛存在于牛奶之中,是一种天然糖。© Little Pine Kitchen

如果说火腿和饮料的比较有「关公战秦琼」之嫌,那么新加坡的饮料分级再次凸显了这种局限性。除了饱和脂肪对分级的影响,牛奶乃至所有含乳饮料中的乳糖也对分级有影响。乳制品中的乳糖不属于添加糖,在营养分级计算含糖量的时候理应减去乳糖及半乳糖。按照新加坡的分级制度,如果厂商在营养成分中单列出糖,会以每 100 毫升含糖量分级,如果没有,则以每 100 毫升含碳水化合物量分级。

好在,上海的饮料营养分级系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虽然大的分级体系和新加坡很相似,但在细节上,明智地规避了一些往期的争议,最为显著的就是将纯牛奶、合成奶和不添加糖的酸奶制品「请」出需要分级的饮料之列。反式脂肪酸和非糖甜味剂两项指标,更明确地细分了饮料中的不健康因素。除此之外,除了营养分级选择标签,一些饮料品牌还在包装上标注了「GI」(Glycemic Index,升糖指数),是茶饮行业的首次尝试。

通常,每 100 克薯片的营养成分构成为:能量 2289 千焦,蛋白质 6.56 克,脂肪 37.47 克。© hotdogprofits.com

虽然营养选择分级目前仅在上海一个城市施行,但这一理念和对标准的调整,已经见证了中国营养健康观念的更新。最初,营养标签的诞生,背后是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与美国公众利益科学中心(CSPI)、消费者倡导组织等多个机构长达几十年的努力。其核心在于,过度的糖、盐和饱和脂肪的摄入,影响了美国人的健康,而这些机构希望能保证消费者在购买时的知情权。调查记者 Michael J. Mosley 在《盐糖脂》一书开头,即抛出了一组骇人的数据:一个美国人平均每年摄入 33 磅奶酪、70 磅糖、8500 克盐,大概是建议摄入量的两倍。这些过量摄入,大多来自加工食品。大型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精心调配盐、糖和脂肪的比例,以求达到食物的「极乐点」。人们对达到美味最高点的食物无法抗拒,也将背后的高血压、糖尿病和其他疾病风险照单全收。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以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普通成年人添加糖的每日摄入量不应超过 50 克,最好控制在 25 克。一罐 330 毫升的碳酸饮料,按每 100 毫升的含糖量 11.2 克计算,总含糖量已经超过 39 克。而根据《英国医学杂志》(BMJ)的研究显示,每天多喝一罐添加糖饮料,痛风风险将增加 32%,糖尿病风险增加 27%,代谢综合征风险增加 20%,冠心病风险增加 17%,高血压风险增加 16%。

所有的饮料分级几乎都指向糖的含量。© sweetsandthankyou.com

含糖饮料中的卡路里,很难被身体意识到,因而科学家形容它为肥胖的「木马病毒」。科学家 Karen Teff 在 2006 年进行了一项实验 —— 为实验对象输入葡萄糖液、观察他们的食欲变化,结果没有人食量变少。他认为,如果没有刺激到神经系统,这些额外的热量很难被察觉。

1973 年,美国发布了第一个针对食品的营养标签的规定,要求那些宣称含有某些添加营养物质的食品,要在标签和广告中提供营养成分信息。但在当时,关心饮食和健康的风气还没有刮起,因而这一规定并没有掀起太多水花。2013 年,中国正式施行《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标志着中国对食品的聚焦点从「安全」扩大的到「营养」。但是与美国、欧洲等地的标识相比,我国目前没有强制厂商列出添加糖或饱和脂肪成分,在热量和分量的标识上也并不明显。

为了满足消费者对低脂的需求,果冻类产品特意标注 0 脂肪字样。© 溜溜梅

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美国科学家发现,虽然对食品营养标签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但食品生产商依然找到了取巧的办法,那就是在包装上放大更健康的营养元素。在中国,为了迎合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需求,诸如果冻、蒟蒻等零食在包装上打出大大的 0 脂字样,细究起来,此类产品原材料本就不含脂肪,影响健康的成分为糖,此举意在迷惑大众,转移矛盾。

营养标签真的能促使消费者购买更健康的食品吗?根据科学家的综合研究,其对消费行为的引导作用是复杂且难以确定的。但相比发达国家更适应营养分级体系、更有经验的消费者,目前成为试点的上海消费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恐怕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健康焦虑」—— 快乐水如同选秀舞台般被打分评级,还配以醒目的红色和橙色标识。当这些颜色和等级与热量直接挂钩,这笔健康帐,很少有人能忍住不算。

参考资料:

《Effect of Front-of-package Nutrition Labeling on Food Purchases: A Systematic Review》,R An

《盐糖脂》,Michael J. Mosley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