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读书?调查发现,几乎没有孩子能回答清楚。为了追求高分,为了考学,是最积极的回答。多少孩子都很茫然,心底只有一个答案,因为人家要我读书。没有孩子回答,为了追求知识,为了发展天赋,为了实现自我价值。
杰出者的人生都富有个性,决不复制任何人。为了选择独立的人生,有时不得不与父母发生激烈冲突,但宁愿牺牲亲情,也一定要走独立的人生。巴尔扎克拒绝父亲为他选择的学法律的路,坚决走注定坎坷的写作之路,不惜与父亲脱离父子关系,最终成就伟大的文学事业。
我们的孩子为什么往往注定平庸?不就因为孩子的人生之路由他人安排,不由自己决定?孩子一方面性格懦弱,不得不服从父母的安排,一方面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天赋,也就只能复制他人的平庸命运。父母的价值观是,孩子一生平平安安就好,不用奋斗什么事业,更不用冒什么险。
可是孩子的生命是自己的,拥有探索自我生命的权利,拥有选择人生的权利。在进入社会之前,孩子必须独立选择,用自我的思想回答,为什么读书,否则学习就误入歧途。
1 孩子糊里糊涂进入学校,不明白为什么要读书
六七岁时进入小学,孩子怎么晓得为什么读书?家长把孩子送进学校,孩子就读书了。从眼下的教育看,没有哪个孩子乐意读书。从学前的生活习惯看,孩子接受教育受到极大考验,没有孩子适应学习。从玩耍的幼儿园到每天要写那么多作业的小学,孩子何其痛苦?
更主要的是,孩子根本不明白为什么上学,也才饱受艰辛,趴在桌上写那些拼音字母,没完没了。
家长并没有启蒙孩子学习的愿望,只关注孩子作业写得咋样,在校听不听老师话。事实上,要孩子明白为什么上学,真是不容易的事。孩子那么小,认知力那么差,怎么能明白这个深奥的道理呢?
可是,孩子必须明白为什么学习,明白得越早,未来知识探索之路越高远,生命潜能发挥得越精彩。
2 学校教育并不开启知识的兴趣之门,并不启蒙探索知识的热情
在读书中,没有人启发孩子思考为什么学习,知识的趣味在哪儿,恰恰相反,师长只强迫孩子争高分,每天无休止地刷题。
由于师长强悍意志的支配,孩子每天必须应付大量练习,哪有工夫去思考为什么学习?就算是天才,孩子大概也不会思考这古怪的问题。为什么学习?不就为了争分数,满足父母的心愿?用得着思考吗?
教育者同样不清楚,孩子为什么学习知识。把一本本书教给孩子,鞭策孩子海量刷题,考得好成绩,不就是学习的目的?没有谁质疑,如此教如此学,不启蒙孩子求知的好奇心,不培养孩子探索知识的远大抱负,孩子注定在知识之路上半途而废,最终对自我天赋浑然不知。
很多聪明孩子在学习中表现出优异的天赋,可没有谁指导,孩子为什么读书,发展天赋的意义,天才也就渐渐泯灭。
知识学习不是目的,刷题争分更不是目的,知识不过是探索自我和世界的路径,是抵达未知自我,抵达未知世界,从而创造新自我,发现新知识,开创新世界。
这就必须最充分地发掘出知识的情感和思维趣味,引导孩子感受知识的趣味,激发探索知识的热情,最终培养新的认知,结出思想的硕果。
日本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下村侑曾说,在很小的时候发现水母发光,他便产生强烈兴趣,于是执着探索水母发光的原因,最终发现原因获得诺奖。
我们的知识从天而降,不知道来自哪里,去向何方。教材也好,教师也罢,都没有发掘出知识蕴藏的两种趣味,孩子哪来对未知的好奇心呢?
3 学习是孩子探索知识与探索自我有机统一,培养独立的思想
知识本身充满情趣和逻辑,诞生过程蕴含丰富的文化,是启蒙孩子求知欲的生动教材,为什么不引导孩子溯源知识诞生过程呢?
事实上知识蕴藏的创新思维聚焦于知识诞生的过程,恰恰不是蕴含于用知识刷题的技能。刷题技能只是用现成的知识解决问题,是典型的模仿思维,与创新思维格格不入,既不能培养孩子的探索兴趣,又不能发展创新思维。
即使孩子是天才,对某种知识产生天然的兴趣,可无休止地刷题也只能扼杀兴趣,夭折天才。
在好奇心的鼓舞下,探索知识的情感和逻辑趣味,也是对自我思维天赋的探索。如果对知识产生天然的兴趣,思维流畅成果优异,感觉很亲切很对路,并且不时有灵感降临,就揭开天赋神秘的面纱。
还有比发现天赋更有意义的知识学习么?不仅如此,教育必须大力发展天赋,培养天赋所在的创新力,从而为未来专业发展做好铺垫。
对自我天赋的准确认知形成独立的思想,生命就有了航向,未来就走向辉煌。
孩子在语文学习中发现情商和想象天赋,在读写实践中发现出优异的才华,那是怎样令人欣喜!可到中学结束,极少有孩子发现文学艺术天赋,学过那么多课文,居然没有留下什么印象,从没有享受过审美和创造的喜悦,语文不是在黑暗中摸索么?
因此,学习知识就是寻觅自我的历程,既是寻觅思维天赋,又是寻觅人格天赋,从而发现自我,进而发展天赋,重塑自我,为未来发展打好人格和思维的底子。
这才是理想的教育,师生都在知识探索中畅享发现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