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学校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而学校的环境和实践则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支持和平台。在素养本位的教育新时代,如何找到学校高质发展、教师团队稳步提升的引擎?
本文中分享了一个思维型教学理论引领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校本路径探索案例,为一线教育人实现教学思想、模式的转型与实践提供了参考。
本文共3526字,仔细阅读需10分钟
编辑/肖静 统筹/孙习涵
阅读本文,你将收获以下内容:
※ 找到聚焦素养与提升思维的教师专业成长方案
聚焦素养,如何找到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引擎?提升学校质量的前提是摸清现状,2021年我在当时任职的学校做了校情分析,发现仍有三大难题摆在我们面前:学生思维基础比较薄弱、新入职教师占比较大、授课方式还不够科学。
与此同时,国家对教育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以及培养创新人才。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立足世界教育改革前沿,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新要求,以及深化义务教育教育教学改革和“双减”工作决策的部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也描绘了中国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育人蓝图。
因此,在这个数字化时代,我们要教会学生观察、思考、处理问题以及看待未来与世界的一切方法,而这些要求不能通过简单地传授知识与标准答案来完成。即我们迫切地需要让学校转型,从教知识变为教方法、培能力,尤其是当前中小学生比较稀缺的创造力。
在教育心理学中,提出了培养创造力的三种教育模式:
一是在教学中注重与创造力相关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倾向,重视“思维课程”,培养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
二是在课程设置和教学上为学生提供空间,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特长和兴趣对现实、知识和意义进行建构;
三是让学生参与特定领域(艺术、科学、商业或者技术)的创造实践活动,培养与之相关的习惯、性向、知识及其专长。
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为我们的教育模式转型提供了一个方向,而要让其落地,我们还需要一个抓手,以核心素养为统领,促进课程内容结构化,全面提升课程系统性,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彼时,我接触并系统学习了思维型教学理论,它强调教学要注重对知识和方法的深度理解与灵活应用、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培养、内在学习动机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创新素质的发展等方面,既符合了当下新课改的要求,又为我们的学校转型提供了落地的引擎。
因此,不论是理论支持还是实践案例,我们都决定将思维型教学理论作为得力抓手,帮助教师跳出“教材、考试、分数”的小天地,从“为教而教”转变为“为学而教”,研究更宽广视域下的新的教与学方式,建立起符合国家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堂实践。
一核两翼,建构校本研修优质路径为了使思维型教学理论引领下的校本研修更加务实,学校以思维型教学理论为核心,以“学思维”活动课程和“思维型学科教学”为两翼,搭建了“一核两翼”的校本研究路径,促进学校的转型与教师能力的升级。
1.以思维型教学理论为核心,实现教学思想的变革
在解决缺乏骨干教师和转变教学方法这两大问题上,我们利用了思维型教学理论的五大原理,以此来支撑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其中,首要的是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动机,也就是要让教师知道学习是职业胜任力的需求。其次学校要创造良好的一个学习环境,并且注重提升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从而能够形成积极的学习品质。
特别是针对我们学校年轻教师且非师范生比较多的情况,让新教师充分认识到要跨越从学生到教师身份的鸿沟,必须通过学习。基于以往的观察我发现,教师从盲目自信到盲目悲观之间往往是因为准备不足。且教育教学的问题会让青年老师应接不暇,从而产生比较大的压力和负担。
因此,我们在每年的四月份都让新教师提前跟岗,进行影子培训,让新教师先有一个现实的工作体验,不断刷新自己的理念和改良自己的行为模式,进而激发老师的成长动机。
同时,我们给新教师准备了一整套研修方案以及研修工具单,教师每天会填一个跟岗研修记录表,在听课、备课以及整场研修结束后,教师都会写教学反思。通过这样的一个影子学习,一些新教师在入职之后都很快完成了身份的转换,在教育局的新教师培训中也获得了优秀成员的称号。
在环境的创设上,我们还会设计问题导向的主题分享、读书分享等活动来烘托学习的氛围。同时,通过邀请专家入校指导,给积极学习的教师更多的提升机会,以此让教师感受到学校是一个学习型的组织,并且在这个组织当中通过脚踏实地的学习获得真实的提升。
为激发教师持续学习与前进,我们还很注重提升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在心理学上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完成任务的自信心,因此我们通过不断地对教师工作的肯定,加上教师通过真正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所获得的成就,来激发教师继续学习的动机。
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思想,我们充分利用了认知冲突的原理。学校首先组织了全体教师观摩与学习了思维型教学相关资料之后,组织先行示范的一些教师来给大家进行思维型教学理论的培训,以此对原有的教学理念形成认知冲突,通过新的教学理论与教学示范来冲击与迭代传统的讲授法。
不仅如此,我们还成立了跨学科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打破不同学科的壁垒,碰撞出新的思维火花。每一次小组学习之后,都会及时进行总结反思,把学到的理论应用在教学实践中,鼓励教师创造性地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三维”+“两翼”,打造高质量教学团队
思维型教学原理是支撑学校教与学升级和转型的核心引擎,为使其发挥出最大的动力,牵引学校教学质量升级,我们以“学思维”活动课程与思维型教学引领下的学科教学为翼,助力理论的落地。
“学思维”活动课程与思维型教学引领下的学科教学采用了先学后教的方式,让教师先探索,踏出教学设计与实践的第一步,再让专家来一对一、点对点地进行指导,以此让教师更能够对标专家的思想找到改进的方向。
以“学思维”活动课程为例,学校教师利用了寒假期间研读教材与教师指导用书,先行设计出了对应的教学方案。在最开始的三个月里,每一节课都是一个教师上课,其余所有老师听课,并在每堂课结束后组织教师进行评课,以实践来辅助对理论的理解,实现共同学习与成长。
同时,我们还组织了全校教师学习《思维型教学理论操作指南》丛书,也是让教师从模仿开始,按照思维型教学理论进行单元教学设计与课堂实践。在相关教师上课之前,我们会对每一堂课提出要求,在教师有了思维行课堂的体验之后,再组织进行反思、总结与评课活动,并让优秀教师介绍自己的学习与实践经验。
培育骨干教师、帮助学校中大量的青年教师在短时间内实现转变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这不仅需要教师具备高度的专业素养和坚定的信心,同时还需要学校提供一个成长与发展的支架。
基于此,我们建立了三维教师队伍发展体系,包含种子团队、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与学习型教研组,践行三位一体的课程实践体系:
以“学思维”活动课程为实验性的切入点,实现面向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品质的专项培养,同时形成理论成果指导全面教学;
实践思维型教学引领下的学科大单元设计,将原有教材内容解构与知识模块化重构,实现全过程的学习评价;
以项目化的设计思路尝试开展跨学科学习活动,直面核心价值与创新素质的发展的同时重视真实情境下的过程亲历。
秉承着这样的思想,种子团队的教师实现了从零到一的突破,在区域的各种业务比赛当中都拿到了一等奖。
研实融合,促进师生快速拔节生长当前,我们跨过了前期的研究和观望,逐渐进入到落实思维型教学理论的2.0版本。具体表现为设计任务导向的理论学习图谱,将研、实、思相结合,直接指向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同时加强教师跨学科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
以青年教师的学习为例,聚焦思维型教学五大原理在教学环节中的应用,每一次理论学习都会布置“作业”,并让教师在下一次学习之前先展示“作业”,以实践促学习,以应用督学习。
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形成学习-实践-研讨-反思的闭环,不断强化教师对思维型教学理论的理解,将学生核心素养作为一切学科教学的指向。
培育创新后备人才是当前国家的需求,也是我们实现学生能力拔节生长的一个突破点。结合学校的科技办学特点,我们在校本必修课《学会创新》基础上开设针对不同兴趣学生的创新发明、科技论文、VXE(IQ)、VEX(EDR)机器人、无人机操作及应用、场地赛车等多门科创类校本选修课及训练课,全方位打造AI赋能教育环境下的科技创新课程体系。以思维型教学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发扬科技特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数字时代的人才。
另外,我们也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思维的可视化,因此我们设立了各学科的“全过程”学习展览,将优秀学生的思维与学习过程展示出来,通过优秀学生的展示带动全体学生。
时间是有限的,而知识的增长是无限的,我们如何使学生从学校学习转向终身学习、从知识学习转向素养提升?要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我们只能做出一个明智的选择——即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因为怎样学习比学习什么更重要。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将持续钻研并用好思维型教学理论,回应国家的需求,实现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与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 | 深圳市福田区福田外国语学校(景秀) 冯岚
编辑 | 肖静
统筹 | 孙习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