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他们小组非吵着要去沙漠探险,但我觉得热带雨林才安全呢!”
上周的“奇幻探险写作课”上,原本该是小组讨论的环节,结果却变成了“拌嘴大会”。
看着孩子们一个个争得不可开交,我脑海中突然灵光一闪:这不正是第6单元“思维碰撞”的绝佳体现吗?如果我们能引导孩子把“拌嘴”变成“合作”,把“奇思妙想”变成“严谨逻辑”。
那么,语文就不再是书本上的枯燥文字,而是驱动他们思维与表达双提升的强大引擎。

接下来,溪老师跟大家说一说课堂是怎么做的。

以前的“如何处理意见分歧”课,总是停留在“礼貌倾听”的老一套上。这次,我设计了“角色代入+需求挖掘”的深度互动,让孩子们在冲突中学会理性对话。
1.“角色盲盒”:用代入感挖掘“隐藏动机”
溪老师给每位孩子“探险队员”发放“角色卡”,让他们随机抽取不同的身份:
- 科学家(数据控):“沙漠昼夜温差极大,必须带上专业设备。”
-探险家(体验派):“热带雨林充满未知生物,探险感爆棚!”
-后勤员(安全第一):“沙漠缺水易中暑,热带雨林则有蚊虫叮咬的风险。”
戴上角色卡后,原本吵得不可开交的小宇突然说:“如果我是科学家,我会先查两地的风险指数。”

我在黑板上画出三个相交的圆圈,分别标注 "安全"" 有趣 ""有收获",讲解每个圆圈的含义:
"安全":活动过程中人员和物资的安全保障。
"有趣":活动能带来的乐趣和体验感。
"有收获":活动能让大家学习到的知识、技能或获得的成长。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包含不同角色,在 A4 纸上绘制同样的三个圆圈,讨论并分别在对应圆圈内填写沙漠和热带雨林在 "安全"" 有趣 ""有收获" 方面的特点。
最终孩子们发现:“沙漠和热带雨林都能满足‘有收获’,只是‘有趣’的定义不同。”
于是,他们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上半年去热带雨林观察昆虫,下半年去沙漠体验星空露营。”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方案,全班投票选出最优方案。
我总结活动过程,强调角色扮演在换位思考中的作用,以及通过需求交集图寻找共识的方法。
我引导孩子们反思:在团队合作中,不同角色的观点对解决问题有什么帮助?如何在分歧中找到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

2.“辩论式发言”模板:让表达有理有据
我教孩子们用“肯定+质疑+方案”的三段式发言:
+肯定:“我理解你觉得沙漠更酷。”
+质疑:“但根据热带雨林的降水数据,6月雨季容易发生泥石流。”
+方案:“我们可以把探险时间改到10月,那时两地都更安全。”
平时说话结巴的丽朵,用了这个模板后,竟然流畅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全班都自发地为她鼓掌:“原来好好说话,真的能解决问题!”

3.家庭实战:“周末家庭议会”
我布置了“家庭意见分歧解决”的作业,要求他们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讨论“暑假去哪玩”。
有个学生记录道:爸爸想去海边,妈妈想去山区,他用“需求交集图”发现“都能满足‘亲子互动’”,于是提出了最终方案:“上午海边玩沙,下午山区徒步,晚上一起看星星。”
他妈妈在反馈里写道:“孩子突然会‘摆事实讲道理’了,家庭矛盾少了很多!”


当孩子们在作文中写道“意见分歧不是坏事,它让我们看到了更多可能性”时,我突然明白:第6单元的核心,从来不是“学会吵架”或“写好探险故事”,而是让孩子明白:思维是表达的基石,表达是思维的延伸。

现在,每当班级讨论难题时,总能听到孩子们自觉地用“肯定+质疑+方案”的句式来表达观点。
他们的探险作文,不再是“突然遇到怪兽”的简单情节,而是充满了逻辑与细节的精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