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集解》引《九家易》:“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
这是说,中国的上古,在产生文字之前,有一个“结绳纪事”的阶段。
有网友不很相信上述说法,于是有下面截图的话——
其实,还真别不信——不仅古中国有过结绳纪事,国外也有。
有个很火的外国学者,叫尤瓦尔·赫拉利,写了一本同样很火的书《人类简史》,其第七章标题为《记忆过载》。
赫拉利说,在先前的几百万年间,人类只有一个地方可以记录信息——他们的大脑。但很遗憾,对于超大的数据量来说,人类的大脑并不是个很好的储存设备。
为什么呢——他说,人的大脑容量有限;而且,人总有一死,存储信息的大脑也随之死亡;最重要的,是人类大脑经过演化,只习惯储存和处理特定类型的信息——人脑“信息过载”的局面,在一万年前发生“农业革命”之后,显得尤为紧迫了。
赫拉利说,为了破解人脑“信息过载”困局,安第斯文化发明了一种很多人不认为是文字的“文字”——这种文字不是写在泥板上或纸张上,“而是在各种颜色的绳子上打结来表示,称为‘结绳语’(quipu)。”
他说——
每个结绳语的文本都有许多不同颜色的绳子,材质可能是羊毛,也可能是棉花。在每根绳子的各种位置上绑着几个结。光是一个结绳语文本,就可能有数百条绳子、几千个结。通过这些不同颜色、不同绳子、不同打法的结,安第斯文化就能记录大量的数字数据,像是税收或是财产所有的数据。”、
他又说——
结绳语在印加帝国时间达到鼎盛,当时印加帝国人口约有10万到12万,疆域包括今日的秘鲁、厄瓜多尔和玻利维亚,以及部分的智利、阿根廷和哥伦比亚。这样庞大的帝国需要复杂的行政系统,也就需要储存和处理大流量数据,要是没有结绳语,绝对是不可能的任务。事实上,正因为结绳语有效又准确,就算在西班牙人占领南美之后,还是用结绳语来管理他们建立的新帝国。
《不列颠百科全书》也证实上述说法。其专门有“quipu”词条,译成汉语就是“结绳纪事”。
词条说——
结绳纪事,印加人的一种记事、记数工具。它是一根长绳,长绳上挂着48根第二级细绳,第二级绳子上又有各种第三极细绳;细绳上打了结用来表示个、十、百。而在皇室的记事中,还用涂上不同颜色的绳子来表示不同的政府事务,诸如贡品、土地、经济生产率、庆典以及与战争及和平有关的事物等等。
词条还说——
结绳记事作为历史记载而创制和保持不断。不仅玛雅帝国首都库斯科的高级官员们(法官、指挥官、大家族中的重要首领)要用这种方法记载大事,而且地方指挥官和乡村头人们也要结绳纪事。
为何欧洲没有“结绳纪事”的记载?
原因很简单——
包括古希腊和古罗马在内,都不是原生文明。
当公元前几世纪古希腊兴起的时候,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埃及早已创造出了文字;腓尼基人还将表意文字转换成了字母文字。
在此基础上,古希腊才“坐享其成”,有了古希腊文字。
古罗马继续“坐享其成”,在古希腊文字基础上形成了拉丁文字。
至于南欧往北的一大片地方,或者曾经被罗马所占领,或者就是打来打去、小国寡民的城邦——所有现在比较“显赫”的英、法、德等等文字,基本产生于10世纪之后,就更是“坐享其成”了。
“结绳纪事”,一般产生于不受其他文明影响或过多影响的原生文明;或者由原生文明派生出的不受另外文明影响的支系文明——与原来的文明及其他文明有所隔离,但又人口相对众多。
中国即是——比如云南的独龙族、傈僳族、怒族、佤族、瑶族、纳西族、普米族、哈尼族以及西藏的珞巴族等等,直到1949年之前,一直保留着“结绳纪事”的传统。
比如,傈僳族使用“结绳”记录账目;哈尼族借债,用同样的两根绳子打同样的结,双方各执一根做凭证;纳西族、普米族用打结的羊毛绳传递消息,召集族众。
古埃及包括波斯,皆有古代“结绳纪事”发现;大洋洲土著的数十万波利尼西亚人各族群,也有“结绳纪事”传统。
这位网友,不很相信上古曾有“结绳纪事”,大约与他对“绳”字的解读有关,见下面截图——
“绳”字本义是什么?
《说文》:“繩(绳),索也。从糸,蝇省声。”又:“索,繩(绳)也。”
许慎这是“互训”——无非说,“绳”即“索”,“索”即“绳”。
所以,才有“绳索”一词。
这也应该就是“绳”之本义。
甲骨金文尚未见“绳”字,但西周肯定有了。
《诗经·小雅·采绿》:“之子于钓,言纶之绳。”
《集传》:“理丝曰纶。”《通释》:“纶为绳名,亦为纠绳之称。”
之后,因用作木工取直工具,“绳”引申为“直”“正”。
古人称“子午线”“卯酉线”为“二绳”,是也。
又因此,“绳”引申为“标准”“法则”。
即《尚书·冏命》所云“绳愆纠缪”,愆,错也;谬,误也。
以“绳”之绵延,引申为“继续”“继承”。
《诗经·大雅·下武》:“绳其祖武。”
由此,“绳绳”,读为“mǐn mǐn”,表示“延续”“众多”。
《诗经·周南·螽斯》:“宜尓子孙绳绳兮。”
大概到了春秋战国,“绳”,有了“称赞”义;“绳绳”有了谨慎小心之义。
“绳”之字义演变,古代大致就是这样。
许慎说,“绳”是形声字。
段玉裁《说文·注》——
“(绳,索也)索下云,绳也。草有茎叶,可做绳索,故从屮(索)、糸(绳)。绳,可以悬,可以束,可以为闲,故释训曰兢兢、绳绳。”
他说——
“(绳)食陵切。蝇字,(说文)入黾部者,谓其虫大腹,如黾类也,故蝇以黾会意,不以黾形声。绳,为蝇省声,故同在古音第六部。黾,则古音如芒,在第十部。”
段氏所说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