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中庸”,被许多人误解为《中庸》的中庸

肆点和肆点 2024-10-26 03:04:35

孔子的“中庸”,被许多人误解为《中庸》的中庸前面用两篇文章讲了:孔子为什么述而不作——对于世界有太多的未知,所以整理《诗经》《春秋》《尚书》等,以便后人继续研究;

孔子何以为万世师表——对于未知,可以有哪些学习方法,方法论,去理解和探索这些未知;

个人,有了这两篇文章的铺垫和梳理、思考。可以,敢于聊聊孔子很重要的一个概念“中庸”。

注:本人普通本科学历,专业也非文史专业。在这里谈论“中庸”,仅为一家之言,个人观点。不喜,或者以为我这是哗众取宠、标新立异的,大可不必花时间再看了。若,带一些好奇,一点探讨,可继续阅读,个人这个观点是否逻辑闭环。

在20篇,近500章的《论语》中,关于“中庸”的章节,凤毛麟角,仅有寥寥两三章节。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狂者好高骛远,就不会自甘堕落,而会去积极进取,如果践道笃行也会有所成就;狷者清高自守,有所为有所不为,如果能做到恢弘通达亦会有所成就。)

第一 那如何理解孔子的“中庸”这个概念?

某平台上有一个问题:人类真的想象不出从来没见过的东西吗?4000多个回答,大部分回答在证明:如果一个东西完完全全是不存在,那么就很无法被想象。

再回过头看孔子弟子的这句话: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孔子说,中庸这个品德已经很少看见了。子贡说:夫子的才华并不少见,孔子对于性与天道的理解,世所罕见。这大概是历史记载最早的“相声”了,一个捧,一个逗。铺垫这些,那如何理解孔子的“中庸”呢?理解孔子的中庸,可以从孔子自身的上去寻找答案。第二 中庸的作用是什么?《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大多数对于“中庸”的解读,都是做事情要“过犹不及”——火候很重要。理学家朱熹说:“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致也,唯君子能体之,小人反是。”用咱老百姓的理解就是“和稀泥”。

再回看看这句话:“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狂者好高骛远,就不会自甘堕落,而会去积极进取,如果践道笃行也会有所成就;狷者清高自守,有所为有所不为,如果能做到恢弘通达亦会有所成就;

孔子推行的“中庸”,不是“和稀泥”,是“有所为”——做对的事情,来成就对的事业。历史上,大部分关于孔子“中庸”的解读,其实解读的是《中庸》的中庸。

这,不是标新立异,从“独尊儒术”开始,关于儒家的解读,就存在“望文生义”“断章取义”。《中庸》开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朱熹千多年后,总结了一句“存天理,灭人欲”,结果被腐儒篡改成“伪君子”。孔子“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被篡改为“以德报怨”。

第三 什么叫做对的事情,来成就对的事业前面说过了,从孔子自身上,可以看到中庸的品德。怎么看?要做事,成就事,就从孔子从对人对事来看。(一)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孔子如何评价管仲?生活奢华、不知礼数;但功莫大焉——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二)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很多人理解孔子一边对季氏僭越礼仪,大感不满;一边却又接受季氏家臣的邀请,出任官职,是一种灵活。其实很多人忽略了一点,“堕三都”,可惜最后讨伐郕城失利,导致功败垂成。

(三)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然而不幸早孔子而去,可是颜回死后弟子们要厚葬他,颜回的父亲也请求孔子把自己车驾卖了,厚葬孔子,但是孔子不认可这么做,说自己的孩子也是“有棺而无椁”,并以“礼”,拒绝了买车驾的请求。孔子是吝啬吗?双标吗?

(四)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孔子重病痊愈后,他对于自己的弟子以僭越之礼给自己准备丧礼的弟子大加痛斥“不能用隆重的葬礼,难道我就等于曝尸荒野了吗?”。

。。。。。。

什么叫做对的事情,成就对的事业?

综合以上,一:实事求是——管仲个人品行如何是一回事,但他的功绩是另一回事;虽然不认同季氏,阳货,当要实现理念,必须先合作。。。二:不忘初心——即使是“是可忍孰不可忍”,为了鲁国,也可以忍,背负骂名,误解,但始终不忘自己的理想。。。三:当仁不让——无论是爱子、爱徒,包括自己,不能因为个人而改变原则。。。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这几句话,像不像这十五个字“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交换 反复 比较 ”。

第四 孔子的中庸,怎么理解?

首先,孔子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大多数人会把孔子归纳到唯心主义。后人,“独尊儒术”,把孔子的仁、礼抬高到神一样的位置,忽视了孔子倡导的“唯物主义”。有些专家学者分析,孔子是唯物主义。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现在,我们再来体会这句话“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子贡说的孔子“言性与天道”,世所罕见。到底是什么?就是孔子的“中庸”——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实事求是”。什么叫实事求是?受限于当时的历史积累,孔子无法进行系统性的论述,所以他花大量时间去收集、编撰六书,为后人提供“实事求是”的基础——事实。比如对于《诗经》,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什么叫“思无邪”——诗经,是文化创作还没被异化时期的作品,每个作品记录的都是真实的事件,以及个体真实的情感,核心不是“纯真”,是“纯粹的真实”。何谓“兴于诗”——从历史的经验,获得面对当下的“智慧”。

对于“实事求是”这个品德的理解,即使在当代,绝大部分人是做不到的,所以《乌合之众》这本书年年都有大量购买——因为生活中发现许多人不在乎事实,只在乎自己的认知,观点,情绪。。。所以,孔子基于当时的历史积累,也很难把这个“中庸(实事求是)”体系化的论述,所以,他的弟子,也少有人能真正理解孔子的“实事求是”,甚至严重的“误读”。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一以贯之”的道,是“忠恕”?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原壤,孔子自幼就相识,如果孔子以“忠恕”贯之,两人都七老八十,何必要说“老而不死,是为贼”?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孔子为什么说樊迟小人?为什么不“恕”?孔子“以直报怨”而已——你说要找我学嫁,我已经说了我不如老农。结果你还接着问,想学圃?——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总结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杜绝了四种毛病:不凭空臆测,不武断绝对,不固执拘泥,不自以为是。

孔子的中庸,就是在处理事情的时候,能尽量抛开个人主观的影响,依据事实本来的样子,遵循自己做事的原则,用正确的方法去处理对待——实事求是。

(后记:写完此文,不是自己轻狂,确实是觉得,对于大部分普通人而言,看完我这文章,对于如何阅读《论语》,有很大助益,能跳出很多一些固有的理念,条条框框,能更好的理解《论语》不仅仅记载的事孔子的,仁,礼,孝,为政的理念,更多的有孔子“以一贯之”的理念——实事求是。如果此文确实对你或者你周边爱好国学的人,有所助益,请不吝一个点赞,一次分享。码字不易!感谢!)



0 阅读:0

肆点和肆点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