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参考资料:
《癌症康复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2023年癌症康复共识》
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2022年中国癌症报告》
“天气暖和了,出去晒晒太阳、动一动不是挺好吗?”这句话你是不是很熟悉?尤其是对癌症患者,亲朋好友总是劝你“别总待在屋里,出去走走,对身体好”。

但作为一名常年与癌症病人打交道的医生,我今天想泼一盆温水:天气虽暖,癌症患者可别轻举妄动,宁愿刷刷手机,也别做这几件事。
这不是让你“懒癌”上身,也不是在唱反调,而是有科学依据、有经验教训、有深度思考的结论。一动不如一静,有时候不是养生,而是保命。
好天气≠好时机,癌症患者为什么要“稳住别浪”?咱们先从一个常识说起:癌症,并不是一场打完就完的仗,而是一场拉锯战,甚至是马拉松。
春天确实是阳光和煦、万物复苏,但对于很多癌症患者来说,这并不是最适宜“活跃”的季节,反而是诱发并发症、复发甚至转移的“高发期”。为什么?

因为气温多变,昼夜温差大,身体调节系统还没完全“上线”;免疫力在冬季大幅下降后未必及时恢复;而一些春季常见的病毒、细菌,刚好在这个时候活跃起来。
想想看,癌症患者本身免疫系统就像一支打了败仗的军队,还没完全重整旗鼓,你这时候让它“冲锋陷阵”,是不是有点逞强了?
“玩手机”真能比“晒太阳”更健康?听起来像是个反常识的建议,但请你先别急着拍桌子反驳。
我们说的“玩手机”,不是让你成天刷八卦新闻、打游戏,而是通过手机进行适度的精神放松、社交联系、健康学习、远程咨询,甚至进行心理康复。

根据2023年《肿瘤康复研究进展》报告,癌症患者在康复期的心理状态与免疫功能密切相关,而适度的线上社交、娱乐活动,能降低焦虑、抑郁水平,提高治疗依从性。
而反观很多人劝你去“晒太阳”、“踏青走走”,你以为这是“养身”?很可能是让身体在不稳定的免疫状态下暴露于花粉、尘螨、病毒、寒潮之中,这不等于“火上浇油”吗?
有时候,老老实实在家刷手机、听点音乐、看看纪录片,比你出去遛弯强太多。
“别轻易做的几件事”到底指哪几件?这个问题我听了太多次了。今天我就挑重点的讲,不是“不能做”,而是“别轻易做”。咱得看时机、看身体状态、看医生建议。

你看朋友圈晒花海的、爬山的、露营的,是不是心痒痒?但你要知道,那些人身体可能比你强十倍。你呢?经历过化疗、放疗甚至术后创伤,肺功能、心血管、肌肉力量都受影响。
特别是肺癌、乳腺癌、淋巴瘤、骨转移患者,一旦稍有不慎,轻则疲劳乏力,重则诱发肺炎、骨折、血栓。
而且春季是细菌、病毒活跃期,空气中的花粉、柳絮,都是过敏原,一不小心就会引起呼吸道炎症,甚至诱发肺部感染。
宁愿在家里阳台晒太阳,也别跑去人群扎堆的公园“赏花取暖”。

很多人一听“锻炼”两个字就自动把它等同于“健康万岁”。可不是所有锻炼都是“养命”的,有些简直是“找死”。我曾有一位直肠癌术后的病人,听信所谓“气功大师”言论,天天“蹲马步”、“盘腿打坐”,结果导致盆腔严重积液,伤口二度感染。
癌症患者锻炼,讲究“量力而行”,更重要的是“科学指导”。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爬山快走、练太极。你得先问问医生:“我这身体能练到啥程度?”别自己瞎摸索,那不是“康复”,那是“试命”。
3. “食补进补”:别把厨房当药房春天是“进补”的传统季节,尤其在南方,鸡汤、羊肉汤、虫草、黄芪、天麻轮番上阵。但你要知道,癌症患者的代谢、肝肾功能、消化系统都和常人不同。

吃得太补,不但吸收不了,还可能加重器官负担,甚至激活肿瘤生长因子。
2022年《中华肿瘤杂志》研究指出,超过三成的癌症复发患者存在“过度进补”行为。这个“补”,有时候就是补了肿瘤,不是补了你。
4. “断药停疗”:别听偏方瞎折腾每年春天,总有患者来找我,说听人介绍了某“祖传秘方”,打算“先停两周西药试试有没有效”。我听完只能长叹一口气。
你可能不知道,很多肿瘤药物需要维持稳定血药浓度,一旦中断,肿瘤细胞就像脱笼的野兽,可能迅速反扑。特别是靶向药、免疫治疗,一旦断药,复发率飙升。

“偏方治大病”的故事听着热闹,可真正的科学治疗才是你活下去的路。
5. “社交聚会”:别被热闹绑架了健康春天节日多,清明踏青、朋友聚餐、乡下走亲戚,癌症患者常常被“人情”拖出来。可你有没有想过,你的免疫系统还没准备好迎接这些“热闹”?
尤其是刚做完化疗、免疫治疗的患者,病毒、细菌、流感一来,可能一场饭局换来一场高烧甚至肺炎。宁愿你在家跟亲戚视频、语音、微信打字,也别强撑着出门“撑面子”。
为什么“静养”反而是“战略”?很多人对“静养”有误解,以为是“懒病”、“不动弹”。其实不然,在癌症康复期,静养是一种“战略性退守”,是为了积蓄力量,等待身体修复。

你看古代兵法,《孙子兵法》里有一句:“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就是说,真正的高手不是一味进攻,而是懂得选择时机,懂得保存实力。
癌症康复,也是一场智斗。你得懂得“藏锋”,才能“养命”。
手机不只是“玩物”,可以是“良医”你知道现在很多医院都开通了“互联网院线”服务吗?你可以在手机上预约随访、观看康复指导课程、甚至参与心理辅导小组。
2022年,北京协和医院发布的研究显示,癌症患者通过“远程康复干预”参与康复计划,依从性比传统门诊高出42%。

还有些APP能实时记录你的体温、血压、睡眠质量、饮食习惯,医生可以远程调整康复方案。这不比你大冷天跑医院排队挂号强?
放下“我得赶紧好”的焦虑,接受“我需要慢慢恢复”的现实癌症不是感冒,不是扛几天就能过去的事。它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智慧、韧性和科学的辅助。你不能要求一棵刚从风暴中幸存下来的小树,立马开花结果。你得给它阳光、时间、保护,而不是风吹日晒、拔苗助长。
天气回暖了,是别人“春风得意”的时节,但对你来说,是“沉着冷静”的关键期。宁愿多玩会手机,也别轻易动那几件事。

如果你是癌症患者,或者身边有亲人正在康复期,你是不是也曾有过“我是不是太懒了”、“我应该多动动”的念头?你怎么看待“静养”和“锻炼”的尺度之间的平衡?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故事和想法。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很有道理[点赞]
一点生活常识都没有的人,就不要拦着他们作死了,对大家都好[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