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成绩、分数……这是中国家庭在教育过程中挥之不去的关键词。分数是家庭教育中不得不谈,却有可能引爆亲子矛盾的“引火线”。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张梅玲教授围绕“分数”这一话题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并为家长提出了正确看待分数、就成绩问题与孩子交流的实用方法。
▲张梅玲教授
本文共4243字,仔细阅读需11分钟
编辑/肖静 统筹/孙习涵
我们曾经围绕“爸爸妈妈,你们最关心孩子的什么”做过一个调查,不少家长的回答是:我关心孩子的学习。而在与学习相关的话题中,家长最关心的就是分数。关注学习、关注分数无可厚非。但实际上,智慧的父母到底是关心分数,还是该关心分数背后的内容?
我犹记四十几年前的一件社会新闻,主角是一名小学五年级的男孩。男孩的家庭父母离异,他由母亲照料,而母亲毅然辞去工作,只为全心全意地培养儿子成才。望子成龙心切,母亲对男孩的要求很高:每门功课一定要考90分以上。这个男孩的学习一直很好,但一次考试中,学校用六年级的考卷作为五年级学生的试题,题目难度较高,男孩这次考试只拿了74分,但已经是班里的第二名,仅差第一名2分。
可是,由于分数没有达到母亲的要求,男孩害怕被母亲责怪,就私自将分数修改为97分。这件事被母亲知道后,母亲一气之下就拿着棍子打男孩,孩子在棍棒底下失去了生命。这件事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反响,母亲也由于不堪舆论指责而自杀。
这个故事说明,家长看待分数的方式值得深思,发人深省,分数背后的内容对孩子的发展可能有更大的影响。
家长如何面对分数?曾有孩子和我抱怨,例如:我妈妈要我必须考90分以上;要求我考第一名;要求我考前十名……从家长的角度出发,我可以理解这样要求,毕竟为人父母,都希望孩子学习优异,而分数就是孩子学习好的一个标准。
但是面对“分数”,家长需要认清它是不是判断孩子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以分数作为标准合理不合理,孩子是怎么考到这样的分数的。智慧的家长面对成绩,首先应该关注这个分数是如何来的,其次要关注题目的难易程度,而不能绝对地看待成绩。
大家可以想一想,以下的对话是否熟悉:
当孩子考了一百分,父母说:你虽然考了一百分,但是你们班也有很多满分的同学,你的这个“一百”一点也不稀奇。
当孩子考了95分,父母说:都能拿95分,为什么不拿一百分?
……
你是否曾对孩子说过这样的话?
家长在批评孩子之前,应该先设身处地想一想:我小时候也能够每门功课拿满分吗?我小时候从没做错过题吗?如果父母自己就难以做到这些要求,那么用这样的标准要求孩子就是不合理的,也会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
分数其实反映了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用“笨办法”解决问题,以及能用“聪明的办法”解决问题的两个孩子,在学习效益上与生活中体现的能力是存在很大差异的。而解决问题需要有良好的策略。在当今社会,优化效益的意识与竞争意识同样重要,条条大路通罗马,要达到学习目标需要有便捷高效的学习方法。
家长要从分数中把握孩子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就需要发现分数背后的秘密:
1.题目的难易程度
题目的难易程度是由其中的思维强度决定的。当思维强度较低,题目较为容易时,孩子拿到的满分其实价值不高;而相比之下,当思维强度较高,题目较难时,孩子若在考试中拿到了不错的分数,尽管不是满分也更有价值。
2.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
其次,我们要关注孩子面对问题时,是不是有进步。例如,在难度相似的考试中,孩子之前总考70分,现在能拿到80分,这就说明孩子进步了,值得夸赞。
3.孩子解决问题的途径
最后,我们要关注孩子解决问题的途径。不仅要关注结果,还应该关注过程。
我们曾在一所幼儿园,针对五岁半的孩子做过一项调查:让孩子解决“3+4=?”的问题。其中有三个男孩、一个女孩都说答案是7。对家长而言,3加4等于7是正确答案,没有算错。但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这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因为知道“7”不能代表孩子的认知水平,不能明白思维发展的水平,“7”怎么来的才是更重要的内容。
于是我们进一步询问这四名孩子,“7”是怎么得到的。女孩说:因为7可以分成3和4,所以,3加4等于7。能够在分解、组成的基础上得出答案,这对于五岁半的孩子而言,思维水平并不低。
而第一个男孩在面对“3+4=?”的问题之初,抓耳挠腮,看来无法得出答案。当时,为了让他避免紧张的情绪,我问他:孩子,你爸爸妈妈喜欢你吗?这个男孩顿时开心起来,说喜欢。于是我问:那早上爸爸给了你3颗糖,后来妈妈又给了你4颗糖,你一共有几颗糖?这个男孩眼睛一动,说:7颗。对于这个孩子而言,“3+4”是数、是符号,难以计算;但是当“3+4”成为头脑中类似糖、苹果、鸟等具体表象时,反而能够他理解、解决。女孩与这个男孩的思维水平差距就体现出来了。
在第二个男孩回答问题时,他举起了一只手辅助着计算,不借助一只手就难以解决这一问题,这被称为“半直观”。类似地,第三个男孩回答问题时,也借助了手,但他举起的是双手,数出了3加4等于7,这被称为“全直观”。
什么是人的发展?简单来说,其实就是让用两只手解决算术问题的孩子能用一只手解决;让用手解决问题的孩子能够通过头脑中的表象解决,这就是发展。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异,教育没有理由用一把尺子衡量不一样的孩子,分数作为结果也不能完全地反映孩子的发展。因此,家长在关注分数的同时,不能忽视孩子解决问题的过程。
用三个问题发现孩子解决问题的过程怎么做才是不忽视孩子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举个例子,当孩子写完一道题后,家长可以问这几个问题:
1.你是用什么方法做出这道题的?
思维是在思考中发展,而不是在激烈的记忆中发展,因此父母的问题一定要能激发孩子的思考,智慧的父母能够提问的父母。马云曾在一场记者招待会上说,我们不能再用一百年前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孩子,在当下智能社会中,我们应该发展孩子的思维水平。
2.这个问题还有其他的解决方法吗?
教育的智慧在于如何引导孩子思考问题。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家长可以继续引导孩子发散思维,寻找解决问题的更多路径。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能由于语言表达能力有限,表述上或许会存在问题,那么家长还要注意帮助孩子进一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家长要启发孩子意识到同一件事物可以有多种解法,从而渗透多元启蒙的思维。
3.针对这个问题,哪一种解法更好?
世界上没有最好,但一定有更好。当孩子能够针对问题提出多元化的解法时,家长应该进一步引导孩子通过思考寻找更优解法。我在这个举个例子:
教师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划分段落,有的孩子按人物分成三段,有的孩子按事件分成四段,还有的孩子地点分成五段。这时,教师肯定了这几种分法,因为标准不同,划分段落的结果也不同(渗透分类的思想)。但教师让学生按照作者的写作意图来划分,最终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答案。
解决问题的过程就像教师教导学生划分段落一样,家长要引导孩子思考最优的解法,并阐明原因。
看到考卷,智慧家长与孩子沟通的秘诀当看到孩子的考卷,你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又应该有什么反应?
一般,很多家长看到孩子的考试成绩不错时,会问:考得不错,你想要什么奖励?通过奖励鼓励孩子的优异成绩。若孩子考得不好,不少家长会说:为什么考出这样的分数?让你好好努力怎么不努力……通过批评来鞭策孩子认真学习。
考卷和分数是具体的事物,透过这一具体事物,家长如何看待分数,如何与孩子交流都涉及到了教育的智慧。教育的目的应该体现为通过考卷促进孩子的学习发展,而不是让他们厌恶或害怕。那么,父母就应该注意:不要剥夺孩子的自我感觉。
现在的家长面对成绩时往往表达了自己的情绪,例如“你考得好,妈妈很高兴”“考得不错,爸爸很开心”,可是我们不确定这时的孩子是不是同样愉悦。而对于人的成长而言,自我感觉、自我感悟至关重要,父母的感悟不能替代孩子的感悟。
因此,我建议家长面对考卷时这样和孩子交流:
1.提问:这次考试,你自己感觉怎么样?
孩子对于考试感受的表露,实际上是成长中的一种资源,孩子就是通过不断地感受生活的方方面面获得成长的,例如,他可以通过这次考试认识到通过努力可以进步;可以感受到粗心大意不可取等等。
2.与孩子情感共鸣
家长应该注重与孩子的情感共鸣。例如,当孩子对自己的成绩感到满意时,家长可以说:“你感到满意,我也很满意”。这时,如果要给孩子一些物质奖励,家长可以问:“你想怎么奖励自己?”而不是说“我买本书奖励你”、“买个玩具奖励你”等直接替孩子做决定的内容。这样做,是把孩子当作中心,以孩子为主,而不是以父母对孩子的希望为主。
而如果孩子考得不理想,其实父母也没有必要严厉训斥,因为人无完人,不理想的分数是孩子成长中的正常现象。要知道,很多孩子在知道自己考得不好的时候也是难过的,这时,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试卷,问问孩子丢分的原因是什么。
例如,孩子指出自己做错题的原因是太马虎了。当孩子解释原因之后,家长应该帮助孩子纠正错误的学习习惯,同时一定要承担起作为父母的责任,与孩子一起解决问题,不能将错误怪罪到孩子一人身上。父母可以表示:“这就是你学习习惯的问题,当然,我们也有错误,没有注重培养你细心的态度,以后我们一起克服这个问题。”这样一来,孩子往往会对纠正错误保持积极的心态。
再如,若孩子丢分的原因是缺乏相关知识,不会做题,家长要抱有一个态度:考试不理想是成长的正常现象,重点是找到问题所在。就像看病开药一样,病灶不用,药方各异,家长要帮助孩子找到他不了解的知识点,针对性的辅导、提升。
3.关注孩子的未来规划
孩子是具有自主性的个体,聆听孩子的愿望和想法很重要。家长可以问孩子:“下一步你有什么想法或打算?你准备怎么做?”耐心地聆听孩子的意见。
最后,我希望各位家长记住一句话:请你从关注孩子的分数转变为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这才是真正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