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的历史沿革及地方民俗杂考——乐在吉林

昕瞳看历史 2023-03-02 12:31:04

每当逢年过节,全省民众的节日除了食品是丰富多彩的主角外,群众自发举行的歌舞庆典活动也非常红火,值得一看。吉林省的歌舞庆典活动中包括扭秧歌、龙灯、舞狮子、舞龙、跑旱船、扑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踩高跷等一系列表演活动,这种民间舞蹈活动系多人混合在一起配合演出,无论城乡都是只扭不唱。

每年的春节、正月十五(“闹花灯”)或遇有重大喜庆的日子,在全省各地,到处都可以欣赏到民间的歌舞庆典习俗。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全民健身意识的不断增强,参与活动的人上至耄耋老人,下至牙牙学语的儿童人数逐年增多、形式也逐年出新、规模也越来越大,已经由过去民间自发活动演变为政府出面组织协调的全民盛会。二人转和东北大秧歌是最具吉林人文和乡土气息的一大地方特色。

据民俗专家考证,从吉林文化史和大秧歌的内容、形式、扭法、扮相等多方面分析,东北大秧歌是我国北方汉族中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历史十分悠久,是在清朝康熙十二年(1673)吉林建制后,随着省城的繁荣和流民的涌入,这些歌舞和秧歌活动也随之在吉林大地流行起来后,又不断衍生、发展和丰富,演变成今天具有吉林省地方特有风格和特点的民间艺术形式。目前,流行在吉林省内的大秧歌是一种由舞蹈、歌唱、戏剧三者的结合、以舞为主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乡土气息和淳朴自然的生活原型美,同时,还具有火爆欢快、豪放矫健、质朴憨厚、幽默诙谐等艺术风格和特色,其中尤以踩高跷、耍龙灯、跑旱船和逗狮子最为著名。

吉林大秧歌从表现形式上可分为地秧歌、高跷秧歌、寸子秧歌以及抬杆、背杆、橛杆等多种表现形式。全省的歌舞庆典活动通常是把耍龙灯、舞狮子、跑旱船、推车、打霸王鞭等民间舞蹈综合在一起,这种“地秧歌”是秧歌中最为普及、最为灵活、最为百姓民众欢心喜爱的一种。下面简要介绍几种供大家欣赏。

踩高跷 

踩高跷是我国各地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是春节、元宵节、庙会等传统节日里深受群众喜爱的一种民间舞蹈,在吉林地区也很盛行。踩高跷主要流行于吉林地区的城乡接合部。高跷内容较为丰富,传统高跷扮演的人物有头跷(武扮公子)、二跷(武扮旦角)、渔、樵、耕、读、青蛇、白蛇、许仙及一般的上装(女角),下装(男角)等。踩高跷的表演艺术性很强,要求演员具有较好的基础,除在行进中和广场上边走边舞的各种队形的大场外,还有两三人为一组表演的小场。小场秧歌的表演多以特技为主,也很吸引人。如今,踩高跷作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已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它或扮演成活报剧,或扮演成戏中角色,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跑旱船

跑旱船是我国北方汉族民间表演艺术形式之一,逢年过节,各地都流行这种民间舞蹈,这是一种模拟水中行船的民间舞蹈。“旱船”是依照船的外观形状制成的木架子。在这种船形木架周围,围缀上绘有水纹的棉布裙或是海蓝色的棉布裙。在船的上面,装饰以红绸、纸花,有的地方还装有彩灯、明镜和其他装饰物,把这只或者十几只船装饰得艳丽不凡。“旱船”,自然是陆地上的船。乘船者一般是一个人,有时也有双人、四人甚至七人共同乘用一只“船”的。乘船者所表现的多是姑娘、媳妇,也有扮演西游人物或其他人物的。

旱船多在乡村农民村屯演出,每逢农历除夕,要从农历正月初一活动到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节),其目的是农民们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大吉大利。旱船表演者,一位女演员立于旱船中,称为“船娘子”,两人手拿“连响”,相当于撑舵人员,还有一人饰演小丑,右手拿一把破蒲扇,左手拿一把桨,鼻子被抹上白色的粉,在旱船周围来回扇动蒲扇,从而引发观众的笑声,其余人在边上敲锣打鼓。伴奏乐器有:大锣、小锣、鼓、镲等,旱船便根据节奏的变化进行表演。开场的一阵锣鼓音乐结束后,拿连响的表演者会穿插表演唱,在旁的伴奏人员也会在每一段内容结束后的最后一个唱词附和着伴唱,但锣鼓声仍不停止。

吉林地区的“跑旱船”多随秧歌队活动,属秧歌杂耍部分。“旱船”除了传统的表演外,现在还出现了许多新内容。比如,“喜送公粮”“夫妻赶集”等形式,更为群众所接纳和喜闻乐见。

龙舞

龙舞是一种形式完美且具有较高艺术技巧的舞蹈,龙舞归属于民间秧歌范畴,在吉林省被群众习惯称之为“耍龙灯”。我国古代人民为寄托美好愿望而创造了龙的形象,人们把“龙”作为吉祥的化身,用舞龙祈祷神灵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收。由于龙舞流行的地区不同,表演形式多姿多彩,每逢正月十五各地都可以欣赏到这种龙舞。它的动作很丰富,吉林地区比较流行的有“龙操水”“龙卧沙”“小花子”“掏腰窝”“金龙盘玉柱”等多种形式。其艺术特点是气魄宏伟,舞姿生动,变化多端。如今,舞龙成了振兴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重要节庆期间,最受群众欢迎的民间舞蹈艺术。

狮子舞

狮子舞是一种仿生拟兽舞蹈,是我国民间舞蹈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也是一项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它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现在,在吉林省内所流行的是著名的“北狮”派,俗称为“逗狮子”,归属秧歌类。舞狮,生动活泼,技巧高,造型美,伴着欢天喜地的锣鼓声,更显得喜庆有余,增添了浓郁的欢乐气氛。不过学习这种舞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

朝鲜族民族歌舞

在吉林省还有更能令人赏心悦目的就是朝鲜族民族歌舞,这种舞蹈热情奔放,独具特色,主要分为:长鼓舞,刀舞,假面舞,扇舞,罐舞,象帽舞,圆鼓等,分述如下:

①长鼓舞

长鼓舞素有朝鲜族舞坛上的一颗明珠之美称,历来备受朝鲜族人民的珍爱。长鼓舞已经具有千年之久的历史,始终以其典雅飘逸的舞姿驰名中外。长鼓舞的表演,以柔软的扛手、伸肩、鹊雀步等动作为主,以肩挎长鼓,右手持鼓鞭,边跳边敲鼓的形式表演,身、鼓、神融为一体,高度协调统一。舞蹈的形式有独舞、双人舞、群舞等多种。多年来,长鼓舞经舞蹈家们的精心改编,增进了新的时代气息更具民族特色,使这一艺术形式更加日趋完善。

②刀舞

刀舞是一种由剑舞演化而来的舞蹈。刀舞与剑舞,雄壮,勇猛,跃动性强的气质贯穿舞蹈的全过程,舞蹈反映了朝鲜族人民勇敢、大胆、智慧、乐观的民族气概。舞蹈姿势刚柔相济,激抒并存,像疾风般,向前冲,左右猛刺,强屈身,轻快猛移等动作,以浪漫的舞态,给人以强烈的号召感,体现了朝鲜族舞蹈的高超技艺。

③假面舞

假面舞是朝鲜族民间舞蹈,泛指戴假面具和穿假服跳的舞蹈。在古代主要流传于民间,宫中虽有假面舞,但种类较少。依据史料记载,中国唐朝时期,百济人味摩之学伎乐舞于中国江南之吴地,并将所学到的伎乐舞,不仅东传朝鲜,且又续传日本。传于新罗时代的“大面”“束毒”,高丽宫廷中的“傩礼”。均为中国假面文化东渐的结果。在接纳中国假面文化的同时,朝鲜族又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假面舞蹈。目前在中国朝鲜族中尚流传的有:初目舞、鹤舞、龟舞、狮子舞等。

④扇舞

扇舞系持花扇表演的女性舞蹈。源于古代巫女活动及民俗活动中的扇子表演,后发展成为单扇舞、双扇舞两种形式。扇舞有持一把或两把扇具的不同形式,它具有朝鲜族特有的节奏、含而不露的内在情绪、曲线性的律动和自由自在的表演,随着队形的不断变化,舞者将手中的扇具可组合成丰富多样的图案和造型。

⑤罐舞

罐舞是朝鲜族女子在秋收庆典的时候所跳的一种舞蹈。舞者顶着水罐,恰似水中伫立,柔美多情的出水芙蓉(顶罐是朝鲜族妇女的一项绝技),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优美的舞姿和高超的技术全部来源于现实生活中。为了便于起舞,现多用纸糊的罐型道具,模拟顶罐行进中的各种生活动作,以“挫垫步”、“踏波步”、“碎步”为基本舞步;主要动作有“甜泉舀水”、“玉指弹珠”等,用来抒发人们在庆祝丰收时欢乐喜悦的内心感情。罐舞舞姿轻松优美,令人赞不绝口。

⑥象帽舞

象帽舞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是一门综合性的民间艺术,也是朝鲜族舞坛上的一颗明珠,它把音乐、舞蹈、演唱融为一体,其舞姿活泼优雅,节奏欢快舒畅,充分反映了朝鲜族人民在劳动、生活中的喜悦之情和活泼大方的民族气质,是朝鲜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宝贵的文化财富。

⑦圆鼓

圆鼓是朝鲜族一种古老的乐器,形似汉族小鼓,直径37.5厘米。演奏时席地而坐,左手击拍,右手执槌敲击鼓面与鼓边用于歌舞伴奏时,演奏者常常会情不自禁地舞动起来,后演变发展为舞蹈形式。舞者男女均可,但所用之鼓大小有别。大体来讲,女子用的鼓小而精致。表演时,鼓斜系胸前,右手执鼓槌,边击边做各种舞姿,节奏变化多样。男子用的鼓大且厚,多为伴奏之鼓。男子动作夸张、诙谐,鼓的表演与纱帽舞近似,群舞时富有战斗性。

吉歌

简称“吉歌”的吉林歌舞剧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辖吉林市歌舞团、吉林省歌舞团有限责任公司、吉林省东方大剧院等3个全资子公司,这支队伍的演员素质高、整齐、年轻,全部科班出身,半军事化管理,雷厉风行。表演的东北二人转和其特有的“抛手绢”场景堪称一绝,大型原创歌舞《长白神韵》爆红吉林大地,成为最大的重磅拳头产品。连续14年在央视春晚尽显吉林歌舞独有的特色和吉林风采,并一直以“一树三枝”的架构活跃在吉林。曾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先进集体”“全国优秀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殊荣。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