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好文计划#
情感体验的经验是,为某种情感震撼时,主体总要远离人类而独处,听不见尘世的喧嚣,只听见情感“哗哗”地奔流,整个心灵沉浸于旷古的寂静,心灵的泪水倾泻得酣畅淋漓。
这就告诉我们,内部感染必需两个条件,一是只有在孤独和宁静的心境下才能发生真的感染,内心的浮躁与感染不相宜;二是只有远离他人和喧嚣方能进入感染,任何人为的干扰都与感染无缘。二者统一才有感染。
阅读只有在宁静从容的心态下,独立自由的探索中方能发生内部感染。只有宁静不带任何功利目的,阅读方能进入从容的理解,方能激活想象的翅膀,方能悄然唤醒沉睡的经验,从而发生审美体验。
由于经历不同,艺术修养的差异,以及性格的独特等,想象和经验都是个性化的,触情点就不一样,感染就不同。同一文本,几十个学生阅读体验就各各不同,这正是“千个读者有千个哈姆雷特”。
阅读欣赏本质是读自我,是对自我的寻觅和塑造(心灵中的塑造),与经验无缘的阅读都是功利阅读,与欣赏无缘。
情感体验的规律不能不引起我们深刻反思。教师是阅读最大的干扰者。大家公认,以问题导读是阅读教学的真理。只有问题能让散漫的思维聚焦,保证阅读功效。对于主理的文章,以训练逻辑思维为主,问题导读法固然无可厚非。
可是,如果还要让学生进入内部感染,频繁的问题导读显然是严重干扰。带着问题的功利阅读,心态必然紧张浮躁,难以在理解中激发想象,唤醒经验,获得审美愉悦。
不仅如此,教师还要把问题进行到底,始终用问题来激活思维,贯穿课堂,学生在问题的鞭策下疲于奔命。这种热闹的问题课堂与内部感染无缘。凡有点教学阅历的教师都知道,问题日益使学生懈怠,后来大家都不再回答问题,启而不发,最终教师只好拿起满堂灌的老法来敷衍。
要发生内部感染,阅读必须是高度独立而完整的,阅读环境必须是高度安静的,任何粗暴的干涉都严重干扰读者的心绪,使学生无法进入文字的背景而发生感染。教师反复用问题来聒噪不休,把完整的阅读和文本切割得零零碎碎,哪里还有感染?
如果教师还有过审美经验,就一定知道这个并不深奥的道理。读者总是在宁静独立的阅读中,在想象的导游下,触醒沉睡的经验,白日做梦,与人物或作者融为一体,才诞生审美。
由于教师的苦心经营,课堂早已不是安静的阅读环境。事实上,在课堂上发生内部感染的情况是很罕见的。正是由于教师的干扰和解读,学生日益远离阅读,完全没有阅读的习惯,普遍表现出对阅读可怕的冷漠;而是习惯性地扮演课堂的看客——冷漠的看客。
那一双双注视着教师的眼睛,仿佛注视着电视荧屏——学生的趣味全然不在文本上,表现出习惯性的冷漠和懒惰。不要说阅读感染,就是基本的阅读理解也没有,文字在学生眼里不过是碍眼的垃圾,哪能奢谈美感呢?课外,由于影视和网络的影响,也极少有学生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阅读教学中无休无止的问题长期被误解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其实不仅是对学生独立阅读的严重干扰,而且是对个性阅读的抹杀。事实上,学生对阅读方法一无所知,而且根本没有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
既然“教是为了不教”,阅读方法的指导就应该让学生学会独立自主的阅读,并且不断发展阅读能力。可是在教师问题的指引下阅读,学生不仅越来越依赖教师,沦为傀儡,而且连最基本的阅读方法(比如理解)也全然不知。
如果我们还真的关心学生,调查就会发现,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不仅对正确的阅读方法全然不知,而且学到许多错误的方法。
学生不知道正确的阅读心态。心态不正则读不进去,连理解的大门也进不去,更不用说调动想象发生感染了。如果教师还有存在的意义,就必须培养学生宁静的阅读心态,能坐得住,读得进去,以至受到感染。
这就要求教师首先为学生创设安静的阅读环境,而不是在阅读中频繁干扰学生。然后指导学生自觉地作意志努力,积极培养宁静从容的阅读心态。阅读是宁静心态的修养和注意力的训练过程。事实上,学会阅读的孩子也就学会学习。
学生也不知道阅读的心理规律。在宁静的心境下,理解打开阅读的大门,一切审美鉴赏都必需首先进入这大门。理解不只是探索句子的语法义和语境义,更是把句子连缀成段和篇,理清思路,形成有机整体的思维过程。
在认真理解的基础上,在宁静的心境中,想象的翅膀悄然飞翔,从而唤醒经验,发生感染。这是阅读的高级状态,是极难抵达的审美高峰。事实上,深刻的感染不是在课堂上,而是在课外阅读中。
问题是,教师从来没有自觉地把感染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在瞎忙乎,作徒劳无功的聒噪。阅读是培养对文字的敏感性,是迅速进入角色扮演的自觉训练,是唤醒经验感悟作者的灵感培养。只有感染才有真趣,也才有热情,阅读才成为自觉的需要,升华为认识和塑造自我的人生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