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直在跟自己计较,无论计较对象和计较内容。
通过若干次失败的经历,我把经验传授给别人,一旦患得患失的事件,最终都会成为不可能事件。因为,患得患失的人其实已经说明自己没有掌控结果的能力。
可世间事,我们总盼着几乎不存在的“万一”,万一成功了呢?殊不知,这个“万一”要给我们的心脏带来多少个起起伏伏,心脏引起的脑回路估计会更加复杂。人活着怎么那样累呢。
“十个人地上挣,不如一个人土里困。”这是我们老家的方言,意思说,十个活人在世上努力奋斗,都抵不上一个占了风水宝地的先人作用大,这句话强调的是丧葬的重要性。按照民俗专家的说法,我们家乡的丧葬风俗可以被称为“特色文化”的。这个特色叫“厝柩”,即老人故去后,家人将其装棺入殓,棺材要在地面搁置三年,期满后,择良辰吉日,将棺木下葬到风水宝地。
有“厝柩”习俗的都是当年“洪武赶散”的婺源流民,他们被大明军队赶出世代居住的家乡,来到长江北岸或者更远的地方。这些人最大的心愿是,将来能叶落归根,即便活着不能回去,死了之后也得让后人送灵柩回去。因此,老人故去后,子女不会立即将棺木下葬的。可惜,从600年前起,他们就一直期盼着,盼了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再也没有人回到婺源定居,可“厝柩”的习俗就这么一代代地传下来。
先人睡在地下,除了思念,剩下的就是期待。家乡还有一种说法叫“祖上坟山发热了”,有点像北方人说的“祖坟冒青烟了”。人在有所希冀的时候,见到一根稻草,都会当成金条一样紧紧地攥在手里,何况,这还是在祈求世上跟自己最亲的人呢,能把握的机会,一定要全力以赴。
我一直坚定地认为,无论是活人,还是先人,都是有性格特长的,即便穿过了一层土,改变的只是生死关系,绝对不会改变性格。生前喜欢帮助别人的,死后一定还是热心人。生前不会求人的,死后依然老实巴交。这就是恒久不变的人性。
我曾经见过,将命运当成赌注去求人的。原本以为别人一弯腰、一低头,问题就能得到解决,我们一直在憎恨,这么容易做到的事,他怎么就不去做呢。要知道,我们赌的差不多是后半生的幸福。
现在想起来,觉得当时考虑问题还是单向了,假如换个角度来思考,也许是另外一番结论。我们求的人,他是否愿意点头、哈腰,甚至下跪呢?毕竟他的性格已经天成,很难再做些微的改变。再换个角度想,即便他真的如我们一样做了,他是否能办成,结果也是未知的。都是一样的性格,我们为什么苛责他去做他不擅长的?假如我们能行,为什么还要通过他,这些都是当年没有思考过的。
清明之前,我一直犹豫不决,今年我是否还要回去。
想想也是失落,我一直在努力做好自己,且极力地做好父母及祖上的身后事。记得去年回家时,我是带了私心的,随着烟雾缭绕,伴着鞭炮齐鸣,我第一次在内心念叨,务必要帮我一把。我自己的事,我不会再给父母添麻烦,可孩子处在关键时候。
去年至今春,我内心一直处于愤懑状态,生活好像把我当成了软柿子,说捏就捏一把。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看着别人春风得意和顺风顺水,我都不知道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除了自怨自艾,好像也没有别的办法。
慢慢的,我开始释怀了。
心里的事,何尝不是自己跟自己在周旋呢。把希望寄托于外力,这是自己没有信心的表现,在这样的状态下,十有八九是做不成事的。可过程中,自己已经失去了思考的能力,这是自己周旋的缘由。
想想也是可笑,假如先人有能力,何必我们苦苦相求。假如先人办不到,我们何必为难他们,让他们睡不安稳。记得先前那件事,我们在为难别人的时候,其实也是在为难自己,明知不可为,何必自己给自己不断画饼呢。
心里的结解开了。面对一抔黄土,除了思念,我还是想说几句,大家各自安好,省得相互记挂,这可能是最好的祈愿了。
《世说新语》里面有一句名言,我非常喜欢 “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想通了之后,我不想与自己周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