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遇见海棠花溪,每年心里多了一份念想。
我原本不是爱花之人,可北京的春天与花有说不完的故事。假如不看花,北京的春天几乎没有了颜色。
春天,在很多地方都是匆忙的过客,甚至让人感觉不到。北京的春天比较友好,差不多可以持续一个多月的时间,春天也是花的世界。即便每种花的花期不过一周左右的时间,几十上百种花卉依次绽放,可以将北京的春天装点得绚丽多彩。
外地人到北京看景,北京人在家门口赏花。外地人不知道的是,无论多美的景,一旦离开人文的呵护,及大自然的眷顾,瞬间会失色不少,比如沙漠中的金字塔。他们在北京感受到的美,其实有不少是春花的功劳。
北京的花跟外地的一样又不一样,说一样那是因为它们名称相同、品种一致,不同的是,花生在北京,有几百年皇城厚土的滋养,有数百年的遗址和古迹相伴。它的味道跟其他地方的花完全不一样。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其实已经表达了这层意境。原本野外的一枝梅花,因为在驿外,毗邻断桥,瞬间就营造了凄清的氛围,别说这里是京城,当5000多株海棠花遇到了七百多年的元大都,那会是什么样的盛况呢。
元大都遗址公园大约在2000年前后开始修建的,早先,就在明光村那一带有个“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的标识牌,后面接着就是一座荒废的土堆,土堆时断时续,沿着土堆还有一条小河,或明或暗。现在,元大都城垣遗址从明光村先是往北到蓟门桥,然后再一直往东到东土城,长度达十几公里之遥。
最先开始动工的是牡丹园附近,那里修了成吉思汗的浮雕墙及元大都城区地图,小月河治理后,河水清澈,河边还建造了一些凉亭、小桥、奔马等景观设施。从资料上看不出来,海棠花与元大都遗址公园的关联,或者说,最先是谁想起来,要在这个地方建海棠花溪,元朝与海棠花有什么关联。当海棠花溪呈现在市民面前的时候,那是多么令人惊喜的事呢。
当年刘秉忠设计北京城的时候,他主持城区地域规划,以及城内的设施布局。刘秉忠的弟子郭守敬引昌平白浮的水进城,将大运河以通济渠的方式延伸到积水潭,南方的水稻等粮食作物轻松地进到城里。小月河是元大都的护城河,那时候他们想不到种花,大哉乾元的子民好像也不太喜欢花,他们喜欢战马,他们崇尚武力。
不可否认,海棠花确实是城市风景最好的装扮之一,它的花期在清明左右,且能持续一周以上,这是北京相对适宜出行的季节,趁着大好春光,出来观景赏花,这是大自然赋予人间的奖赏。海棠花树高,花显得洁净,装点效果突出,作为城市景观也是非常适宜的品种。海棠花香淡雅、素净,最重要的是,狭长的小月河,跟细高的海棠花枝组成了感官上的协调,假如在此种植梅花、桃花等盘旋的花树,效果估计会打一些折扣。
第一次与海棠花溪相遇纯属机缘,当时仅仅是为了寻访元大都城的遗迹,那时候正是山桃花盛开的季节,走着走着,山桃花没了,心里似乎还有些失落。好在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土堆上,倒没有顾及太多周边的景色。
过了北土城后,突然发现人多了。遗址下面种植了稀稀落落的海棠花。需要声明的是,这是我第一次认识海棠花,那么素净、那么鲜艳、那么多姿。可惜我去的还是稍微早了一些,很多海棠还处于花骨朵状态。
回来时,我发布了当日美景,有朋友告诉我,那个地方有个美丽的名字叫——海棠花溪。那是朝阳区政府的一个重要的美化项目,28个品种的海棠,集中在长约一公里的小月河两岸,那是一个多美的所在呢。
从那以后,我与海棠花溪便有了一年一度的约会。
花越来越多,人也越来越密。尤其是周末,树上花多,树下人多。一场人与花的盛宴就在小月河畔拉开。花有粉红色的小瓣,也有纯白的中瓣,更有先粉后白的重瓣花朵。我最喜欢的还是绿叶承托的白花,也许是绿叶的缘故,花显得特别的清新脱俗,感觉它是花中的君子,或者是脂粉堆里的贵人,那么清新高雅。
不知道是今年时日选得好,花开正时,还是因为河岸边又一职了一些新的花树,总体感觉今年的花更密了,开的也是更加的繁茂。也许是为了呼应岸上的景,今年小月河里新增了花船项目,木质的长橹拨着水面的清波,船在小河里前行,感觉他们不是游客,而是美景的一部分,只有河中有了这只花船,小月河才把自己融入到美景中。
景还是在人文的衬托下才显得熠熠生辉,小月河畔的海棠花溪,它的魅力还是内涵在七百多年沉寂的元大都城的遗址之上,历史厚重,方显得花的浓艳和香气芬芳。
2025年的海棠花溪,我来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