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去智化寺,我不是因为梨花。先前也没有听说梨花跟智化寺的关系。
去智化寺,主要是因为它是明代大太监王振的家庙,且里面有好多未知的宝藏。尤其是,听说智化寺的两幅藻井被运到美国,我对它有点动心。后来我去古建筑博物馆,看到了两幅智化寺的藻井,据说,它们曾经被遗弃在西黄寺的厕所边,差点被当成垃圾处理了。那可是三层琼楼玉宇组成的盘龙藻井啊。
智化寺我是一定要去了,看看里面还存了哪些宝贝。那次智化寺之行,让我长了很多见识,那时候,智化寺好像还没有什么名气。后来,智化寺慢慢地有名了,不是因为它内含的宝贝,而是因为智化寺的梨花。
慕名几年,今天终于成行。可折腾到智化寺门口,差点被挡在门外了,因为,梨花季节(平时不知道),智化寺的门票要提前五天预约,这真的有点荒唐,一座非宗教活动的寺庙,至于这么夸张吗?好在我们通过北京市工会会员的身份还是顺利地进去了。
因为前次已经浏览过,这次可以在先前的基础上仔细欣赏了。进门之前,我看了智化寺的匾额,上书“敕赐智化寺”五个字,与以往看到的“敕建”不同,这里是“敕赐”,“敕建”的意思是皇帝同意你出资兴建,“敕赐”的意思应该是皇帝同意并赐给你这座寺庙,是不是说,智化寺是皇家出资修缮的呢?
进得山门,左右两边钟鼓楼分列智华门两侧,我觉得这个智华门的名称都应该是有讲究的,印象中只有皇家正殿之前才有“XX门”的称谓,智化寺毕竟是一座家庙啊,里面还能称呼为“门”吗?不知道研究古建的专家是否有说辞呢?
钟鼓楼边上各有一株丁香花,东边是白丁香,西边是粉红丁香,现在属于丁香的季节。
从侧门进入到后面的院子,这是智化寺的核心所在,是由三间殿宇组成的,东边是大智殿,西边是藏殿,中间是智华殿。大智殿主要展出的是顶棚上的颜料复制对比图案,游客估计都不感兴趣,核心景点在藏殿和智华殿。游客们都没有心思进入大殿了,都拿着长枪短炮或者手机在院落里拍梨花。
虽然只有两株梨花树,可智化寺的梨花确实有特点,满树绽放,一片春光。也许是梨花的白最适合与智化寺的黑色琉璃瓦相配,梨花显得特别的纯洁和艳丽。从观众的表现来看,游客中的绝大部分都是来看梨花的。
其实,藏殿是一定要看的,也许那尊建于明代的转轮藏,很多人看不出其中的名堂,当年很多达官显贵信佛又没法读佛经,由是,就有人发明了转轮藏这个东西,相当于藏民手里的转经筒,不过转轮藏比较牛的是,这个转一圈,相当于阅读了360部佛教典籍呢。
转轮藏坐落在一米多高汉白玉雕刻的须弥座上,由八面组成,每面有45个书格。每面的两侧分别雕刻着菩萨、力士、飞羊、狮子和太平有象的图案,正上方是大鹏金翅鸟和飞天,每个角上都是龙头衔着灵芝。转轮藏的顶上还有乾坤,藏顶有莲花宝座,坐上有毗卢遮那佛面向东方端坐,佛顶有藻井,顶部是藏文六字真言。
智华殿相当于普通寺庙里面的大雄宝殿,里面供奉着释迦牟尼、燃灯佛和弥勒佛,这纵三世佛,代表着过去、现在和未来,造像具有典型的明代风格,底座和背屏都非常精美。三世佛的后身,大殿抱厦处的南墙上有一副壁画,十殿阎罗礼佛地藏图,不知道绘于何年何月。
穿过智华殿的两侧,即进入到智华殿的第三进院落,中间是两层的大殿,下面是如来殿,上面是万佛阁。如来殿正中央端坐释迦牟尼,两边分别站立大梵天和帝释天,释迦牟尼就不用介绍了,大梵天和帝释天平时不容易见到,他们是第三十三层天的主宰和创造者,需要提醒的是,这两位天主的服装图案非常精美,值得慢慢欣赏。
在佛像的两侧各有一组经柜,这是明英宗朱祁镇在复辟后的第六年赐给智化寺的一套大藏经,大藏经分藏于不同的经格,每个经格按照《千字文》的顺序排列。在大殿四周墙壁上,有一个个小佛龛,每龛里都有一尊金色的佛像,估计这是二楼被称为万佛阁的由来。在大殿的东侧立着一块石碑,记载了英总六年,赐予藏经给智化寺的事件。如来殿地面为金砖,由此可见朱祁镇对死太监王振的情义。
智化寺最宝贝的还不是这些固定的物件,这里有一支佛乐队,他们的乐谱当年是仅限于宫廷使用,后来被王振引进到家庙里,从此就这么一直传承下来,即便历史上的几个动荡时期,佛乐都得以有序传承,现在已经二十多代了。他们每天上午10点和下午3点分别表演一次,如果去智化寺,最好能卡住这两个时间点,不然,就会徒留遗憾了。
在梨花盛开的季节,我赶上了智化寺一年中最美的风景,说明我与它的缘分已经到了。智化寺原本不是以梨花闻名,可因为梨花将它变成了一座网红打卡地。我想到了当年那个屡试不第的秀才王振,他要不是果敢地到宫里当太监,明朝的历史可能会是另外一番样子。可历史就是历史,谁能说得清呢。
智化寺,我又去了。带着梨花的芬芳离开,我愿意将撷来的淡雅花香分享给你,但愿你能喜欢。

帝释天

大梵天

十方阎罗拜地藏图

转轮藏上的毗卢遮那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