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清明,已然中年身

史涣看看生活 2025-04-07 03:50:16

少不懂清明。清明时节,我们能做的就是背诵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

如今懂得清明的时候,感觉那个雨不仅仅是节令的标志,更多的是思念的一种表达形式。

清明一词应该来源于天地开始生复,天蓝地清。水把天地洗干净了,世界变得清爽了。清明意味着生机勃勃,以前学农谚的时候,里面有一句话叫“清明点瓜豆,谷雨要种棉。”大概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生与死相对,也许有生的缘故,所以,清明也成了追忆先人的日子,慎终追远,怀古烁今。清明节不单单是踏青,也得去祭奠先人。

在有祠堂的岁月,做清明是非常讲究的事。一个家族的男丁齐聚在一起,先祠堂,再一世祖,然后逐个分支进行统一的祭奠。一个家族中,一年能相聚的日子可能不是春节,而是清明。那天的祖坟山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烟火弥漫、香飘十里。祖坟山迎来一年中最热闹的一天。祭祖结束,所有男丁在祠堂里聚餐,这个聚餐非常有意思,男丁论字排辈,长幼有序,先辈份,再年纪,大家欢聚一堂,告慰先祖,家族兴旺。

我们家族从曾祖父辈离开祖居之后,就不再参加祖居地的清明大典了,由于大家都分散在各地,难得回家一次,以前我们的清明祭祀活动,都跟过年捆绑在一起,要么上腊坟,要么正月去做清明,一次回家解决两件大事。

几年前,也是妹妹提及,说每年清明期间,家乡的路上塞满了回去做清明的车队。妹妹没有明说,我心里忽然发觉我们似乎做错了一些事。我们只想着自己省事,忽然发现我们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东西。形式固然很重要,结果其实更加重要。

老人说,父母亲谢世后,家乡变成了远方的故乡。外甥说,人生没有了来处,只剩下了归途,因为姐夫和姐姐先后都走了。这是不到中年的外甥发出的悲戚感慨。

父母不在了,家的凝聚了也就散了些。随着子女们生活和工作的变化,一奶同胞的兄弟姐妹瞬间都变成了天涯孤客,过年的时候,各自都有自己的安排,可毕竟我们是一奶同胞呢,年纪越来越大了,我们不该定期地会一下吗?突然发现,清明节于我们非常有意义。

以父母的名义,怀抱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到父母的终了之地拜祭一番,与此同时,在自己的脐血之地怀念父母生养的恩情,共同缅怀先前的成长经历,追思一下先人曾经的故事,这是多么好的一场聚会呢。

我们在坟前,父母及先人静静地躺着,可能只是一场土尘之隔,亦或是天人相分,一时之间,有好多好,只能对着石碑或者一抔黄土诉说。先人也许听见了,也许听不见,讲的人其实是不知道的,说出来的期盼,可以当着是一种祈求;说出来的过往,也许算作是感恩;说出来的遭遇,可能是一种倾诉,这些都是我们活着的人都极为需要的。

记得先前在父母的坟前,我心里还在默许着一些东西,现在突然感觉自己很可笑。即便自己不许,在父母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父母也是义无反顾地为我们做些他们能做到的。假如父母都做不到,我们何必不让父母坦然一些、释怀一些呢?非要将自己的奢望强加给父母,这是多么不公平的事呢。

清明时节,除了一起看父母,我其实还有一个心愿,那就是趁着大家身体好好地,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兄弟姐妹,能以父母亲的名义好好地欢聚一下,你想,躺在土里的父母看见我们这些兄弟姐妹都好好的,他们会感到多么的宽慰呢?

人都是在不断成长的。清明不仅是节气和节日,更是一道心智的分界线。其实,人到中年之后还体会不到清明的意义所在,在某种层面上来说,这是非常幸福的事,可世间万物,都是生死相依的,一代人成长起来了,必然有一代人正准备被代替。这个代替期发生在大多数人的中年时光。

中年好像只是人生长河里的一个阶段,认识到清明之后,心智仿佛才刚刚得到启迪。不然,再转首,可能已是百年身。那时候,我们再去回顾、追思和缅怀,真的赶不上生命的节奏了。

回望清明走过的路,曾经的历程就会反复出现在脑海里。清明不一定让我们得到什么,但是一定让我们感知到一些属于生命层面的东西。

0 阅读:1

史涣看看生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