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将“瘦”当作美和健康的标准,从医学角度看,太胖的确会增加多种疾病风险,但过度追求瘦也是误区,甚至会把长寿优势减没了。
急诊科医生建议“胖”点好生病尤其是生大病,胖一点的人比瘦人更能扛。一旦生病即使躺床不动,基础代谢率也会上来,身体是在一个应激的环境里,会加速所有的营养消耗,比如很多胰腺炎患者,进医院时即使身材很胖,出院后会变很瘦。身体有点肉,有点脂肪储存,关键时刻能转化成一些能量,维持身体正常运转。如果身体脂肪率很低,一旦生病,首先就是消耗肌肉,把蛋白消耗掉。因为没有脂肪可消耗,糖和蛋白是最先被消耗的,糖会消耗得很快,然后就开始消耗蛋白,肌肉、内脏、血清里的白蛋白都会一一被消耗。
身上脂肪、肌肉都不能少经得起疾病消耗
与瘦人相比,胖人体内存有相当重量的脂肪组织,在生重病时,尤其是禁食期间,这些“油”可分解代谢产生能量,填补生病期间所消耗的能量。而瘦人体内脂肪储存有限,经不起消耗,很快就会用光。
提高基础代谢率
肌肉组织比脂肪组织会消耗更多能量来维持机体生命活动,因此增加肌肉量可提高身体基础代谢率,有助在疾病或治疗期间维持正常的体重和代谢。
增强心肺功能
肌肉量的增加可提升心肺系统功能,使心脏更有效地泵血,肺部更有力地进行气体交换,这对于疾病治疗期间的体能恢复和整体健康至关重要。
改善身姿和平衡
强壮的肌肉有助支撑骨骼,减轻关节负担,从而改善身体姿势和平衡,预防摔倒。即便突发摔倒,胖人皮下肌肉和脂肪组织较厚,可起到缓冲作用,可以减少骨折乃至其他严重问题的几率。
提高恢复能力
较高的肌肉量和脂肪组织,可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能量,有助在疾病中或手术后更快地恢复体能。
维持正常体温
脂肪有良好的保温性能,寒冷环境下,脂肪能有效减少人体热量的散失,维持体温稳定。
如何才能健康长肉不吃高糖食物,如含糖饮料、甜品、奶茶、蛋糕或甜度较高的水果等。
少油、少盐、适量吃坚果(坚果能量较高),像麻辣烫、辣条这样的高热量食物不要吃。
每顿饭七分饱,按照“先吃菜,再吃蛋白质,最后吃主食”的顺序。
细嚼慢咽,一口主食至少嚼5下,不要汤泡饭,待有饱腹感后就放下筷子。
练好骨骼肌,不易“发福”

常说的腹肌、臀肌、胸肌等都属于骨骼肌,是机体内质量最大的肌肉群,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与体质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张一民建议,成年人每周至少进行2次力量训练,并适当结合慢跑、快走、游泳、骑车等有氧运动。
65岁以上老年人每周至少进行3次,首选自重训练,比如深蹲、俯卧撑,也可用哑铃、弹力带等工具给动作增加一些阻力,且需戴好护膝、护踝等护具,以免受伤。
(图文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