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标签: 高考

事实证明:最难熬的人生阶段,是50到60岁这十年,原因有三点

事实证明:最难熬的人生阶段,是50到60岁这十年,原因有三点

事实证明:最难熬的人生阶段,是50到60岁这十年,原因有三点很多人以为,人生最苦的阶段,是年轻时没钱、打工奔波的时候。可其实,那些日子虽苦,但还有希望,有梦想,有奔头。真正让人喘不过气来的,往往是50岁到60岁这十年。这十年,看似该松口气了,实则是多事之秋。一边是身体开始亮红灯,一边是家庭、工作、社交等各方面崩塌的前兆,一旦一个不留神,就可能摔个跟头,再难爬起来。有不少人就是在这个年纪,看清了命运的锋利,也尝尽了人生的冷暖。而造成这十年格外难熬的原因,归根到底,绕不开下面三点。01上有老下有小,责任最沉重。这一阶段的人,大多是“夹心层”。父母年老体衰,开始频繁生病,住院成了家常便饭。要陪床、要请假、要掏钱,甚至要准备送终的心理建设。与此同时,孩子正好是上大学、找工作、谈恋爱、买房的年纪,样样都离不开钱。结果,50到60岁的这一代人,仿佛成了家庭里唯一运转的“主引擎”,熄不得火、停不得转,稍一松懈,全家都要出故障。我楼上的邻居就是例子,前几年父亲中风住院,孩子高考压力大,房贷还没还清,夫妻俩压力山大。男人白天打工,晚上轮流守夜;女人精疲力竭,几年下来,连笑容都磨没了。这时候,谁敢说这十年轻松?这分明是家庭压榨人的黄金十年,让人连喘口气都觉得奢侈。02身体开始崩塌,健康变成奢侈品。人到五十,身体就开始反攻倒算了。年轻时不规律的饮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都会在这个阶段集中报复。三高、糖尿病、腰腿疼、失眠、脱发,一个个轮番登场。仿佛到了年纪,身体就自动开启了“限行模式”。我一个叔叔,原来体格硬朗得很,从不去医院。可一到五十五岁,忽然查出心脏问题,再加上脂肪肝,医生说话都不带拐弯的:你这不是休息的问题,是生活方式“要命”的问题。身体一垮,整个人都没了底气。以前能熬夜干活,现在连爬楼梯都喘。以前说走就走的旅行,现在要考虑天气、饮食、体力,分分钟变“老小孩”。健康这玩意儿,到了五十以后,根本不是想好就能好,是要靠命、靠习惯、靠自律,才可能续命。03职场边缘化,社会容不下。最尴尬的,是在职场上。五十岁以后,你可能还有能力,但年轻人来了,老板更愿意用他们。干得多,话还少,还便宜。有时候,公司裁员,最先考虑的也是五十岁以上的老员工。说得好听是“优化结构”,实际上就是“嫌你贵、嫌你慢”。而自己也很无奈。再找工作吧,人家嫌你年龄大;干体力活吧,身体又吃不消。你说不干吧,家里那一堆事,等着你支撑。我有个亲戚,五十七岁那年被公司劝退,说是退休提前安排。他情绪崩溃了好几个月,说自己从二十多岁就干到现在,没功劳也有苦劳,结果换来一纸“谢谢参与”。这个阶段的人,面对的不仅是职场危机,还有一种深深的边缘感。不是你不努力,而是整个社会,都不愿再给你机会。04别再以为年纪越大,日子越好过。五十到六十岁这十年,是人生最容易被现实碾压的阶段。压力像山,身体在退,机会在少。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更要照顾好自己。保住身体,精简社交,攒好存款,少管闲事,多陪家人。人生后半场,拼的不是冲刺力,是稳住不崩的能力。熬过这十年,日子才真正属于自己。
一哥们儿把志愿表甩我脸上,满脸痛苦地问:“哥,我这分刚够着末流985的边儿,去了

一哥们儿把志愿表甩我脸上,满脸痛苦地问:“哥,我这分刚够着末流985的边儿,去了

一哥们儿把志愿表甩我脸上,满脸痛苦地问:“哥,我这分刚够着末流985的边儿,去了是不是就废了?”我差点没把咖啡喷他脸上。这问题简直就是现代版的“何不食肉糜”。说白了,就是一群没摸过猪肉的人,在热烈讨论猪屁股上的毛到底应该怎么拔。他们吐槽西北农林的葡萄酒专业“土”,结果呢?人家是亚洲第一,毕业证就是行业通行证,你还在网上投简历,人家师兄已经把内推offer递到手上了。他们嘲笑中央民族大学“偏”,可人家民族学是A+,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都得竖大拇指,毕业生进国家民族事务系统,录取比例73%,跟回家一样。这叫“偏”吗?这叫他妈的护城河。更有意思的是,网上那些刷“末流985血亏”梗的人,和现实中抢这些学校毕业生的HR,形成了绝妙的反差。航天科技集团的校招公告白纸黑字写着“39所985院校”,多一所都不要。你猜猜,HR在筛选成千上万份简历时,是会去仔细研究你的实习经历,还是直接把非985的扔进碎纸机?这下好了,你在热门专业里卷绩点卷到头秃,人家手握一个“独家赛道”的入场券,毕业就进了华为、中船、中远海运,成了你够都够不着的“自己人”。所以你看,那些哭喊着“末流985不值得”的人,就像站在紫禁城外墙根下抱怨皇帝家的厕所风水不好。他们根本没搞懂,那堵墙的作用不是为了让你进去以后住得舒不舒服,而是为了让你这种人压根儿就进不去。
“我宁愿在美国住下水道,捡垃圾、洗盘子也不会回中国!”谁能想到,说出这句话的人

“我宁愿在美国住下水道,捡垃圾、洗盘子也不会回中国!”谁能想到,说出这句话的人

“我宁愿在美国住下水道,捡垃圾、洗盘子也不会回中国!”谁能想到,说出这句话的人曾经是清华高考状元何碧玉!对此,59岁的邱震海教授直言不讳:中国是在14亿人中选人才,老美是在70多亿人中选人才!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何碧玉,这个名字曾经在中国教育界被誉为“天才少女”的代名词,2000年,高考放榜当天,她以满分成绩成为河南理科状元,年仅14岁的她,成为众人眼中的奇迹,她不是一夜成名,而是从小就展现出超越年龄的学习能力,家人给她买的科普书,她能一次看完一整套,小学时解决的数学题,早已超出课本范围,等到别人还在为中考奋斗,她已经在啃大学物理。进入清华后,她没有选择轻松路线,而是扎进实验室,每天和果蝇打交道,研究大脑的奥秘,她的世界里,显微镜下的神经网络比任何社交活动都更吸引人,毕业后,她获得了去美国深造的机会,进入神经科学领域的一流实验室,在那里,她不再是被捧着的“神童”,而是靠自己在科研界站稳脚跟的年轻学者。她的研究领域并不容易,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期识别,是个世界性难题,她带领的团队,利用AI技术处理海量临床数据,突破了传统手段的限制,准确率一次次被刷新,她的成果被《自然》《细胞》等顶级期刊认可,纽约大学给她设立了独立实验室,年研究经费超过千万人民币,在这样的环境下,她的科研步伐越来越快,项目也越来越有影响力。然而,正当她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时,国内关于她“拒绝回国”的争议也悄然发酵,有人把她当年出国时的承诺翻出,认为她食言了;也有人将她的沉默视作冷漠,最具争议的,是那句被广泛传播的狠话,让很多人认为她对祖国毫无感情。不少人觉得,国家当初公派她出国深造,是一种信任,也是一种投资,如今她在国外发展得风生水起,却不愿回来贡献力量,自然会引发不满,这种情绪并不难理解,尤其是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优秀学者的去留牵动的是国家科研水平的走向,像她这样被寄予厚望的人物,若选择留在国外,的确令人感到遗憾。但也有不少人提出不同看法,科研不是靠情怀就能推动的事业,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设备、数据、制度、合作网络缺一不可,她在美国所能获得的实验资源、数据支撑、同行交流,确实是推动她研究的重要因素,从实验动物的供应,到高通量数据中心的搭建,再到大型脑图谱的开放程度,这些都不是短期内可以在国内完全复制的。更现实的问题是,科研人员在不同环境下的生存状态差距依然存在,一位曾在国内外都工作过的学者坦言,在国外,科研人员更像独立的个体,靠能力说话,不用花太多时间处理非学术事务,而在国内,申请经费、报销流程、行政审批等环节,常常让人疲于奔命,她选择留在一个更利于科研的环境,也许并不是出于对祖国的否定,而是对专业的坚持。有意思的是,她至今仍保留着中国国籍,每年春节,她会在实验室组织包饺子,为中国学生准备小礼物,她办公室的一角,总挂着一个红色的中国结,她并未切断与祖国的联系,只是在现阶段,选择了更适合施展才华的舞台,这些细节,或许比一句被截取的视频片段,更能说明问题。当然,这样的选择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她肩负着光环出国,在成名之后却没有回国效力,这在情感上确实难以被一些人接受,而公众的期待,有时候也会变成道德压力,被称为“天才”的那一刻起,她注定无法像普通人一样自由地决定人生路径。但也正因为如此,更应该去理解那种处于夹缝中的挣扎,一方面是对科研理想的追求,一方面是来自社会的道德召唤,她并不是第一个陷入这种两难的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个,许多优秀的华人科学家都面临过类似问题,有人回来了,有人离开了,也有人在两地之间奔波,选择不同,并不代表动机就可以被简单归类。其实,真正值得思考的,不是她的选择对不对,而是为什么国内无法成为这些人才的第一选择,近年来,国家在科研投入上不断加码,基础设施也有了质的飞跃,但制度、文化、环境的优化仍需时间,当一个科研人员花在报表和申请上的精力多过实验,谁都难以安心搞研究。与其一味谴责,不如思考如何构建一个让“何碧玉们”愿意留下的环境,不只是留住人,更要留住心,有些人回来了,却因为环境不适再次离开;有些人虽然没回来,却始终保有那份情感和牵挂,谁更爱国?或许并不能单靠地域判断。在全球化浪潮中,人才流动早已成为常态,我们不能用过去的眼光来衡量当下的选择,爱国不该被简化为一种符号,也不应被固化为一种路径,真正的进步,是当一个国家能让顶尖人才自发地愿意回来,而不是被道德绑架着回头。信息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回顾:"河南神童"何碧玉,14岁以750分上清华,赴美后拒绝回国,现状如何
“我好不容易考上本科,凭什么不让我读!女孩高考考了512分,虽然考上本科,但公

“我好不容易考上本科,凭什么不让我读!女孩高考考了512分,虽然考上本科,但公

女孩高考考了512分,虽然考上本科,但公办的没有选上,只能自费读民办本科。可是民办本科一个学期要18000学费。父母嫌贵,劝她读大专!可女孩觉得本科文凭很重要,怒斥父母目光太短浅,认知太低!女孩觉得本科和专科是一道...
含硕士共32人!漯河临颍城关街道这仨村,竞相为高考优秀生发奖金

含硕士共32人!漯河临颍城关街道这仨村,竞相为高考优秀生发奖金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刘广超通讯员王利生李英杰 近日,漯河市临颍县城关街道聂庄村、北场村、曹窑村相继举办2025年度“金秋助学”活动,为即将步入高等学府的32名优秀学子发放助学金,以实际行动传递尊文重教、育才兴邦的优良...
同事大徐的儿子高考375分,前几天终于接到录取通知书,她风风光光的为儿子办了一场

同事大徐的儿子高考375分,前几天终于接到录取通知书,她风风光光的为儿子办了一场

同事大徐的儿子高考375分,前几天终于接到录取通知书,她风风光光的为儿子办了一场升学宴!在我们这里的一个特别上档次的大酒店举办的,总共68桌,一桌16个菜,酒水也很上档次。我和几个同事去捧场,大徐眼含泪水激动的说:天...
各位网友别生气了,广东阳江60岁阿婆被17岁男孩救上来之后,并不是因为害怕承担责

各位网友别生气了,广东阳江60岁阿婆被17岁男孩救上来之后,并不是因为害怕承担责

各位网友别生气了,广东阳江60岁阿婆被17岁男孩救上来之后,并不是因为害怕承担责任逃跑了,而是本身患有心脏病,先回家去吃药了,等稳定情绪之后,携带家人找到了男孩的父母表示感谢的同时,并进行道歉。8月的阳江本该还留着夏末的暖意,可对于罗家祺的家人来说,这个夏天只剩下彻骨的凉。17岁的罗家祺,阳江市江城区双捷镇的一个少年,刚在8月17日过了生日,再过一个月就要走进高三的教室,老师和同学都说他成绩好、有责任心,是个让人放心的孩子,谁也没料到,8月21日那个舒适的下午,会成为这个少年人生的终点。那天下午,天气不算热,风里还带着点河边的潮气,罗家祺约了三个同学,去江城区观光北路富和海岸城附近的一座跨河桥下钓鱼。几个人坐在河边,原本只是想趁着好天气放松一下,没成想下午5点左右,一阵急促的“救命”声突然打破了平静。罗家祺抬头一看,河水里有个60多岁的阿婆正在拼命挣扎,水花溅得越来越大。他根本没多想自己会不会游泳,只知道有人要出事了。身上还装着一个多月前刚花4000块买的新手机,鞋子也没脱,就脱了件外套,一头扎进了河里。同行的同学都被他这一下惊到了,反应过来后赶紧在岸边找能帮忙的东西,手边只有钓鱼用的鱼竿,几个人赶紧抓着鱼竿往阿婆那边递,一起使劲儿,总算把阿婆从水里拽了上来。阿婆上岸的时候还在发抖,可再看河里,罗家祺已经开始挣扎了。同学们又赶紧把鱼竿伸给罗家祺,试了一次又一次,鱼竿被拉得像张弓一样,突然“咔嗒”一声断了。河水看着平平静静的,底下的力气却大得很,没了鱼竿,同学们只能在岸边着急地喊,后来救援人员也赶来了,可等把罗家祺从水里捞上来的时候,天已经黑了,他早就没了呼吸。事情传出去后,有人说阿婆被救后就跑了,是怕担责任。其实不是这样,阿婆本身有心脏病,被救上岸后脸色特别不好,实在撑不住才先回家吃药的。后来在有关部门的帮忙联系下,8月25日那天,阿婆一家人找到了罗家祺的父母,一边道谢一边道歉,眼眶都红了。我倒觉得,阿婆的做法也能理解,毕竟身体实在不舒服,只是这事儿落在谁身上都不好受,一个好好的孩子没了,阿婆心里恐怕也一辈子都不会踏实。8月23日,阳江市公安局江城区分局给罗家祺发了“见义勇为行为确认证书”。这证书是对他的认可,可看着这张纸,再想想罗家祺的妈妈梁女士哭成泪人的样子,心里总不是滋味。梁女士说,她总想对着儿子说“你不会游泳不能下水”,可这话再也没机会说出口了。家里还有一个哥哥,罗家祺是爸妈的心头肉,现在孩子没了,这个家再也回不到从前了。网上有人说罗家祺勇敢,是英雄;也有人说他不会游泳还往水里跳,太冲动。可当时那种情况,谁能有时间想那么多?听见有人喊救命,心里一揪,本能地就想救人,换做任何一个有良心的人,恐怕都做不到冷眼旁观。他不是冲动,是太善良了。罗家祺的名字,现在在阳江几乎没人不知道,谁听了都得叹一句可惜。17岁,人生才刚要开始,他本该坐在教室里备战高考,本该有自己的未来,可现在什么都没了。他的勇敢和善良,大家都会记得,只是希望以后这样的悲剧能少一点,别再让英雄的故事,总是带着这么多的遗憾。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大家对此事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讨论,感兴趣的可以点击头像加关注,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我们下期见。信源:原文登载于南方都市报2025年08月26日关于《阳江17岁少年救六旬落水阿婆溺亡,被认定见义勇为》的报道
告诉你一个恐怖的真相在高中,有两门恐怖学科,让不少孩子崩溃。恐怖学科之一:物

告诉你一个恐怖的真相在高中,有两门恐怖学科,让不少孩子崩溃。恐怖学科之一:物

告诉你一个恐怖的真相在高中,有两门恐怖学科,让不少孩子崩溃。恐怖学科之一:物理的难度几乎接近上天,很多人认真听课,可依然像听书一样,听不懂,悟不出,甭管你刷多少资料,作用都不大,考试的分数往往跟你的鞋码一样。在高中,物理几乎是拼天赋的学科,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跟你认真没关系,跟你刷多少资料更没关系。物理这门课比的不是谁付出的时间多就能学好。所以,在高中,最能体现努力在天赋面前一文不值的就是物理,把大部分人筛掉的也是物理。曾经一个朋友的孩子高考物理,考前她交待,物理考及格就是高分,但那是不可能的事,你看不明白题很正常。恐怖学科之二:数学,明明上课都听懂,习题也都会做,可一到考试却无从下笔,就像没学过一样,纵然心有不甘,却又不知力往哪使,这种无力的感觉来自于数学。最现实的感悟就是,老师教你和面,而考试却让你包包子。数学好的学霸,其实不是老师教的有多好,而是学霸的逻辑思维好,有的孩子一点就通,老师讲一道题,他能举一反三的做会很多类似的题,有的孩子,你讲三道类似的题,他都不会做一道差不多的题。这就是差距,这就是数学成绩好与数学成绩不好的之间的差距,聪明的孩子能举一反三,不聪明的孩子举三都反不了一。所以不要怪孩子学不好数学,是孩子的悟性不够高。即使你熬夜刷题,没有数学天赋的话,最大上限也就120分,想考140分根本没门,知道为啥每年高考数学都要出两道‘送命题’吗?就是要把人从120分到140分这段拉开差距,能在高中彻底吃透数学的天赋选手,才有进985的机会。朋友的儿子高考数学,她交待儿子说:你一定要记住,高考数学对你来说,满分不是150,满分最多就是120。最后一道题,最好看都不看,省得浪费时间,把时间都用在前面相对简单的题目上,保证前面题目的准确率。如果实在不甘心,最多你就看一眼,看看最后一题的第一问能不能写两笔。所以,在高中,有一部分人会被数学筛掉。在高中,数学和物理两大巨头学科,能完全吃透的能有几人?
中考差不多的分数进入同一所高中,为什么很多人到高中后差距会越来越大?1、同样是

中考差不多的分数进入同一所高中,为什么很多人到高中后差距会越来越大?1、同样是

中考差不多的分数进入同一所高中,为什么很多人到高中后差距会越来越大?1、同样是650分,你已经到顶了,人家却只是一个起点而已,要是认真起来,别人能冲到700分你信不信?所以相同的分数不能证明实力相近,到了高中后真正需要拼天赋的时候了,真实的水平就会慢慢体现出来,有天赋和没天赋的差距也会越拉越大。2、有的孩子补十几万课考到700分,有的孩子一门课都没补过也是700分,这说明什么问题?说明补课还是有效果的?并不是,确实有些孩子补课有用,但这不是主要的,不少孩子初中就学得很吃力,把力气用光了,中考就算考上了好的高中,到高中后已经没有后劲了,那么落后就是迟早的事。而且初中补课容易补出来,而高中补课很难补得出来,高中的学习终究还是要靠自己去悟。而有的孩子,初中抓好了习惯,做好了规划,就算天赋一般般,但到高中后有前期养成的好习惯帮忙,就不至于会学差。3、有的人靠数理化拉分,有的人却靠语文、英语和小四门拉分,总分虽然差不多,但到高中后,理科思维强的孩子优势就会越来越明显!像数学和物理,思维不行,到了高中你甚至连听课都听不懂,更别提做题了。4、有一个很客观的事实,中考题确实简单,所以中考的成绩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区分度。现在各地的中考就是“初中生背诵大赛”,中考90%的题目就是考察记忆力的,剩下10%考察一些基本逻辑能力,只要你能把知识点和题型背会,就能拿一个很高的分;但这种模式是和高中完全脱节的,高考的时候,单纯考察记忆力的题目大概也就占40%吧,而且要记的东西比初中多得多。就好比一个500毫升的容器和一个1000毫升的容器,中考需要装500毫升水,那么两个容器都够用,但到高中后需要装1000毫升水,那前者肯定就不够用了。基于这四点,你就能知道为什么差不多的分数进到同样的高中后,差距会越拉越大!到了高中后,才能看得出来是不是读书的料,有没有天赋在高一第一学期就能直接看得出来了。
别羡慕姜妍!因为她的爸妈太不简单了,无关人脉与资源,而是在教育上懂得“放手”,

别羡慕姜妍!因为她的爸妈太不简单了,无关人脉与资源,而是在教育上懂得“放手”,

别羡慕姜妍!因为她的爸妈太不简单了,无关人脉与资源,而是在教育上懂得“放手”,除了品格引导,从不对她的选择过多干涉。姜妍曾在节目里聊起过往:高考复习最紧张的时候,父母压根没把注意力放在她的成绩上,反而满是心疼。妈妈总想着给她送水果补身体,爸爸更是劝她“差不多就行,别太累,来看《非常6+1》放松下”,完全没有“冲刺高考”的紧绷感。后来姜妍说想走艺考这条路,父母也没反对,只是认真问她“是不是真的确定了”,得到肯定答复后便说“想好了咱就支持你,家里供你”。不同于很多家庭的“高压教育”,姜妍的父母一直用“陪伴式”的态度陪她成长,从不给她施加压力。不管姜妍想做什么,他们都会先尊重她的想法,再无条件给予支持。也正是这样的成长环境,让姜妍养成了乐观开朗的性格,身上还带着一种难得的“松弛感”。想想现在,能像姜妍父母这样的家长真不多——不盲目“鸡娃”,不强迫孩子按自己的规划走,反而愿意尊重并支持孩子的选择。从小在充满爱与轻松的家庭氛围里长大,姜妍能变得这么优秀,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