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铃木与长安汽车达成合作,当时长安需要汽车技术,铃木想进入中国市场,双方一拍即合,1993年,铃木正式通过与长安汽车合资成立长安铃木,成为较早进入中国市场的日本车企之一。在中国汽车工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年代,这种合作模式为铃木快速打开中国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当时铃木旗下的"奥拓"和"北斗星"车型曾广受欢迎,北斗星曾连续六年位居中国汽车产销量第一。铃木凭借小型车技术取得成功,光2011年销量达到22万辆,在90年代至2000年代初,铃木的小型车完美契合了当时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奥拓以其小巧灵活、省油耐用的特点,成为许多中国家庭的第一辆汽车。北斗星则凭借实用性和亲民的价格,赢得了广泛的市场认可,这一时期,铃木在中国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S"标志成为街头巷尾的常见景象。铃木在中国市场主要定位于经济型小车,价格区间多在5-10万元,与中国自主品牌直接竞争,随着中国自主品牌如长城、吉利、比亚迪等的崛起,铃木的价格优势逐渐消失。同时,铃木车型更新缓慢,设计老旧,科技配置落后,无法满足中国消费者对智能化、网联化的需求。铃木的市场定位策略在初期确实帮助其快速占领市场,但随着竞争加剧,这一策略的弊端逐渐显现。铃木没有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和提升技术含量,导致其在与自主品牌的直接竞争中逐渐失去优势。与此同时,其他日系品牌如丰田、本田通过不断创新和提升品牌形象,成功向中高端市场转型,而铃木却停滞不前。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消费者需求变化,市场转向更大、更高级的车型,铃木销量随之下滑,2018年上半年仅售出2.49万辆。中国汽车市场的变化速度令人咋舌,随着中产阶级的崛起,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从简单的代步工具转变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SUV和中大型轿车成为市场主流,而铃木所擅长的小型车市场急剧萎缩,面对这一变化,铃木未能及时调整产品策略,导致其市场份额持续下滑,最终陷入困境。铃木修以固执和坚持自我理念著称,他相信专注于小型车市场是铃木的核心竞争力,在他的领导下,铃木很少进行大规模的技术创新或市场转型,而是坚持在已有领域精耕细作。这种保守的经营风格在稳定市场中有效,但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时显得反应迟缓。铃木修对新能源技术持怀疑态度,认为传统内燃机技术仍有很大发展空间,这导致铃木在电动化转型上落后于竞争对手。2016年,长安汽车建议铃木投资新能源车领域,以顺应中国政府的政策导向,但铃木修认为新能源在中国风险太大,拒绝了这一建议。这一决策使铃木错过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机遇,在这一快速增长的市场领域完全缺席。这一决策可以说是铃木在中国市场的致命失误,中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力度前所未有,从政策补贴到基础设施建设,都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也在迅速提高,市场需求呈爆发式增长,而铃木却因为对风险的过度担忧,放弃了这一重要机遇,导致其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进一步削弱。2018年8月,铃木汽车被检查出存在质检不合格问题,且在发布会上表示"绝对不会回收有问题产品,不会给予任何补贴",这一态度导致其在中国市场迅速边缘化。仅一个月后,铃木宣布退出中国市场,更是以1元的价格将其股份全部卖给了长安汽车,质量问题本身已经对铃木的品牌形象造成了严重损害,而其傲慢的态度更是激怒了中国消费者。在中国市场,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铃木的这一做法无疑是自掘坟墓。铃木的故事也提醒我们,即使是曾经成功的企业,如果不能适应变化,也会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