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鲁鸣和王思雨这事儿,最近在篮球圈里炸了锅,半决赛关键场次,王思雨只打了不到十分钟,板凳都快坐穿了,可到了季军赛,她突然被拎上场,狂砍17分带队赢球,这操作谁看了不迷糊啊。宫鲁鸣赛后解释过,说“能赢球的人就该多打”,但球迷不买账,毕竟王思雨不是第一次被按在替补席了,去年亚洲杯决赛她也是最后时刻才被派上去救火,结果还真靠她绝杀翻盘,说白了,这姑娘就是那种大心脏球员,越是硬仗越能爆种,可教练组好像总对她带点犹豫。有人扒过宫鲁鸣的执教逻辑,他特别看重防守和团队协作,王思雨进攻犀利,可防守端偶尔会漏人,这可能就是她被“选择性使用”的原因,问题是大赛当前,哪个球员没短板呢,教练的用人到底是坚持原则,还是过于固执,真不好说。更让人心疼的是王思雨的状态起伏,每次她爆发完,下一场立刻被缩减时间,舆论还总说她“不稳定”,可球员不是机器啊,刚找到手感就被换下,换谁心态不崩,这到底是球员的问题,还是教练没给够容错空间。其实类似的争议宫鲁鸣不是第一次经历了,当年带男篮时,他也因为郭艾伦的使用问题被喷过,老派作风的教练总爱把“纪律性”挂嘴边,可竞技体育终究要看结果,赢不了球,再正确的理念都是空谈。现在最怕的是恶性循环,球员越不被信任越容易紧张,教练越不敢用越容易输球,要真等到彻底失去机会才后悔,那这学费交得也太贵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