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根据马伯庸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长安的荔枝》近期热播,讲述了长安城小吏李善德在贵妃诞辰前将新鲜荔枝从岭南运抵长安的传奇故事。电视剧中,李善德使用一种“水陆联运”的运输方式,缩短了运输时间。实际上,有研究表明,在930年前的北宋绍圣二年,寓居惠州的苏东坡在诗词中也记载过唐代“长安的荔枝”转运法,即水陆联运中的海运方式,佐证了长安荔枝贡自岭南的历史。6月14~16日,“城城接‘荔’——惠州东坡荔枝进长安”活动在西安话剧院新城剧场举行。杜甫诗实证“长安的荔枝”来自岭南剧中,“荔枝吏”李善德接下的是苦差事,从岭南到长安跨越千里,在极限时间和匮乏条件下要完成这个任务,堪称高难度。因为荔枝极难保鲜,如白居易《荔枝图序》所记,荔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新唐书》则明确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驿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也就是说,杨贵妃吃的荔枝虽不是最新鲜的,但至少不是变质的或者晒干的。在杜牧之前,杜甫写过“长安的荔枝”,他的诗《解闷》称:“先帝贵妃今寂寞,荔枝还复入长安。炎方每续朱樱献,玉座应悲白露团。”“炎方”当指岭南。他在另一首诗《病橘》中说:“忆昔南海使,奔腾献荔枝。”这再次说明长安荔枝贡自岭南。清代广东鹤山人吴应逵编纂《岭南荔枝谱》时收录《徐氏笔精》条目,有言“唐鲍防,襄州人,天宝末举进士,时明皇(即唐玄宗)诏马递南海荔枝,七日七夜达京师。”这或许就是《长安的荔枝》李善德的原型。果农采收荔枝。那么,在电剧中,李善德又是如何用最短的时间,将新鲜的荔枝从岭南历经1000多公里送到长安?原来,李善德用了分枝植瓮法、盐洗隔水法、冰块保鲜与竹箨封藏等方法,先将新鲜荔枝的变味时间延长到10天左右,再合理规划运输路线,最终完成了“运鲜荔枝”的任务。具体来说,李善德发现整株移植,可以延长半天的保质期,所以他选择水路,把整株荔枝托运在船上。在胡人的船上,发现双层瓮,装入水后,又能让荔枝保鲜期延迟半天。为进一步优化保鲜效果,李善德还想出分枝植瓮的方法,将荔枝连枝移植到瓮中运输,在枝条枯萎前摘下荔枝,用盐水清理后放入双层瓮,内层密封荔枝,外层每半天换一次冷水,将荔枝的保鲜期从3天延长到11天,为运输赢得了关键时间。解决了保鲜问题,运输路线和速度也至关重要,为压缩时间,李善德最终规划了水路联运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