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标签: 祁连山

李修文短篇《到祁连山去》谁能真正抵达心中那座山

李修文短篇《到祁连山去》谁能真正抵达心中那座山

作家李修文的短篇新作《到祁连山去》围绕“我”—一个身患肾病并接受了陌生人器官捐献的年轻人,与捐献者的父亲王忍冬之间的纠缠,展开了一段荒诞且深邃的精神旅程。整篇文章以祁连山为象征中心、器官移植为外壳,映照出作家...

张掖高台县“臭水坑”的逆袭之路丨祁连山下是我家

9月11日,记者跟随“祁连山下是我家”第二季河西走廊经济带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媒体行采访团,走进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了解湿地蝶变背后的努力。高台县地处河西走廊中部,黑河水穿境而过,孕育了34万亩湿地资源。境内黑河...
“维山,当年被你带走的70多个孩子,都去哪了?”1950年,郑维山收到了老家的来

“维山,当年被你带走的70多个孩子,都去哪了?”1950年,郑维山收到了老家的来

“维山,当年被你带走的70多个孩子,都去哪了?”1950年,郑维山收到了老家的来信,看到信件内容后,心中一惊,叫来警卫员,急切地说道:“赶紧去买四张火车票,两个孩子,四个大人!”1930年。那时候的郑维山,还不是将军,是个才十几岁的“红小鬼”。他的家乡,河南信阳新县,是个穷得叮当响的地方。苛捐杂税、兵匪横行,活下去是最大的奢望。黄麻起义的火种点燃了这片土地,也点燃了少年郑维山心里的那团火。他个子不大,胆子却不小,跟着红军打了几年仗,已经是红一军的一名基层指挥员了。每次回家,看着村里那些面黄肌肌、眼神里没光的同龄人,他心里就不是滋味。他觉得,不能就这么耗死在穷山沟里。于是,他站了出来,对着乡亲们、对着那70多个和他差不多大的年轻人说:“跟我走吧!参加红军,有饭吃,能活出个人样!”这句承诺,在当时比黄金还珍贵。“有饭吃”,就这三个字,让70多个家庭把自家半大的小子交到了他手上。他们信任他,不仅因为他是“吃上公家饭”的,更因为他眼里有光,身上有那股不服输的劲儿。就这样,一支由大别山子弟组成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他们当时可能谁也没想过,这一走,竟是一条埋骨他乡的血路。郑维山也没想到,自己这个“带头大哥”,最后带回家的,只有他一个人和一份沉甸甸的愧疚名单。这70多个人,跟着郑维山,成了红四方面军的一员。他们能打、敢拼,从鄂豫皖打到川陕,硬是凭着一股狠劲,打出了名堂。郑维山也因为战功卓著,年纪轻轻就当上了师政委。一切的转折点,是1936年的那场西征。红军西路军,那是一段多么悲壮、多么惨烈的历史。两万多名红军将士,奉命西渡黄河,孤军深入河西走廊,最终在数倍于己的马家军围追堵截下,几乎全军覆没。郑维山和他带出来的那些家乡子弟,就在这支队伍里。那是一场人间炼狱。缺衣、少食、没弹药,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戈壁滩上无处可藏。身边的人,一茬一茬地倒下。昨天还在一起吹牛说革命胜利了要回家娶媳妇的兄弟,今天就成了一具被风沙掩埋的冰冷尸体。郑维山活了下来,是幸存者。但那70多个跟他出来的老乡,大部分都永远留在了祁连山下的那片冻土里。有些人,连名字都没能留下。这场失败,不仅是军事上的,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西路军的历史都被蒙上了一层复杂的政治阴影。这就导致了一个更残酷的后果:许多西路军烈士的身份,长期得不到承认。这就是为什么,直到1950年,他们的家人还在老家被当成“逃兵”家属,受尽白眼。他们的牺牲,被历史的尘埃暂时掩盖了。可郑维山记得。每一个人的脸,他都记得。这份记忆,是荣誉,更是折磨了他后半生的心债。回到老家的郑维山,没有搞什么衣锦还乡的排场。他面对的,是一双双混浊又充满期盼的眼睛。老人们拉着他的手,嘴唇哆嗦着,只问一句话:“俺娃呢?”郑维山眼圈红了,他挨家挨户地走,挨家挨户地鞠躬。他告诉乡亲们:“他们都是英雄,是为国捐躯的烈士!我郑维山拿我的一切担保!”口头担保不够,他要给兄弟们一个正式的名分。他动用了自己所有的关系,亲自跑到县里、省里,甚至写信给中央。他一遍遍地跟档案部门的人讲西路军当年的情况,一个一个地回忆那些牺牲战友的名字和细节。那段时间,他不是将军,就是一个最固执的“信访者”。他拍着桌子跟人争吵,只为给一个牺牲的兄弟恢复名誉;他也能在一个烈士的坟前,默默地坐上大半天,一句话不说。最终,在他的不懈努力下,那70多名失落在历史中的大别山子弟,绝大多数都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他们的家人,终于领到了迟到十几年的烈士证,挺起了几十年来一直弯着的腰杆。这事儿,郑维山干得比打任何一场胜仗都觉得有意义。

第八届“甘肃·祁连山论坛”举行 共绘绿色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据新华网兰州9月10日电(记者张新新王铭禹)第八届“甘肃·祁连山论坛”10日在甘肃兰州举行。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任振鹤,新华通讯社党组成员、秘书长徐玉长,中国工商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张伟武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本届论坛...
第八届“甘肃·祁连山论坛”开幕 聚焦科技创新发展

第八届“甘肃·祁连山论坛”开幕 聚焦科技创新发展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李少鹏)9月10日,第八届“甘肃·祁连山论坛”在甘肃省兰州市开幕,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企业家汇聚一堂,围绕“新质生产富强陇原”主题,探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甘肃机遇。甘肃省省长任振鹤,新华...
祁连山南路近曹安公路一栋建筑外侧起火 幸无人员伤亡

祁连山南路近曹安公路一栋建筑外侧起火 幸无人员伤亡

昨天(8月20日)上午11时许,祁连山南路近曹安公路一建筑外侧突发火灾。事发后,消防部门迅速到场处置,将明火扑灭。所幸的是,这起火灾并未造成人员伤亡。据目击者回忆,起火部位位于祁连山南路2199号一家单位建筑外侧管道处...
一天,毛主席警卫班的战士在一条山沟里打死了一只老狼,剥了一张毛茸茸的狼皮。在那

一天,毛主席警卫班的战士在一条山沟里打死了一只老狼,剥了一张毛茸茸的狼皮。在那

一天,毛主席警卫班的战士在一条山沟里打死了一只老狼,剥了一张毛茸茸的狼皮。在那个物资匮乏、环境恶劣的延安,一个警卫班的战士,在山沟里真就凭着手里的枪,干掉了一只对当地百姓和部队有威胁的老狼。这在当时,绝对是件值得吹嘘的事。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有这枪法,有这胆识,为民除害,还缴获了一张厚实暖和的狼皮,准备给主席做个褥子或者暖脚垫,这搁谁身上都得挺起腰杆。主席的卫士长李银桥的回忆。当时,战士们兴高采烈地把这张完整的、毛色油亮的狼皮带回了窑洞,献宝似的呈给毛主席。他们等着主席的夸奖,或许还能多加一顿餐。但毛主席的反应,让在场所有人都愣住了。他没有笑,甚至连一丝赞许的表情都没有。他只是默默地看着那张狼皮,眼神里流露出的不是喜悦,而是一种复杂的、近乎悲悯的情感。他伸手摸了摸那冰冷的皮毛,叹了口气,对那个还沉浸在兴奋中的小战士说:“你们打死了狼,狼就要断子绝孙了。”这话一出,窑洞里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战士们想不通,狼不是害兽吗?吃了多少老乡的羊,甚至还可能伤人。打死它,不是好事吗?主席接着说:“狼有狼的用处,山里头不能只有兔子,也不能只有狼。它吃兔子,兔子才不会泛滥成灾,啃光了树皮草根。你们把狼打绝了,这山里的规矩就乱了。”在所有人还停留在“人与兽”的二元对立、非黑即白的思维里时,毛主席已经看到了一个完整的生态链。他关心的,不只是一个战士的英勇,一只狼的生死,而是一整座山的平衡,是自然万物相生相克的“道”。这在当时,绝对是超越时代的认知。那时候,我们的口号还是“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征服自然是主流思想。一个年轻战士的行为,完全符合那个时代的逻辑。而毛主席的反应,则完全超越了那个时代的局限。一晃七十多年过去了。我们坐在这里,吹着空调,刷着手机,再看这个故事,感触就更深了。就在去年,2024年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中科院发布了最新的《全国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报告》。报告里有个数据特别有意思:得益于近二十年来持续的生态修复工程和国家公园体系的建立,中国境内的野生狼群数量,已经从本世纪初的不足2000只,恢复到了一个预估超过5500只的健康水平。尤其是在祁连山、三江源、新疆阿尔泰山和内蒙古呼伦贝尔这些地方,红外相机捕捉到的狼群活动影像,已经从“珍稀新闻”变成了“常态简报”。当年,警卫班的战士因为打死一只狼而困惑;今天,生态保护区的巡护员因为狼群的回归而欣慰。从“除害”到“保护”,一词之差,背后是我们整个国家发展理念的巨大飞跃。我们不再把自然看作是征服和索取的对象,而是开始学习如何与它共存。这不就是毛主席当年在那间小窑洞里,对着一张狼皮所表达出的朴素思想的延续和放大吗?主席当年说,狼没了,兔子就要成灾。这可不是随口一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确实经历过因为过度捕杀狼、狐、鹰等顶级捕食者,导致野兔、田鼠泛滥,给农业和林业造成巨大损失的教训。那时候我们付出的代价,远比几只羊要惨痛得多。而现在我们反过来看。根据2025年第一季度农业农村部的监测数据,在几个狼群活动恢复的核心区域,例如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由于狼群对黄羊、沙鼠等食草动物的有效控制,草原的植被覆盖率和健康度,相比十年前同期,平均提升了近15个百分点。这意味着草场退化得到了遏制,牛羊有了更优质的牧草,牧民的收入得到了保障。狼的回归,不仅没有成为“害兽”,反而成了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帮助人类守护“绿水青山”的“免费劳动力”。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过去我们只算经济账,现在我们开始算生态账。我们终于明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而守护这些的,不仅仅是人类自己,也包括那些曾经被我们视为“敌人”的野生动物。毛主席当年对战士的批评,实际上也是在提醒我们,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更应该具备这种超越本能的智慧和远见。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长远的后果。

《祁连山常见野生动物图谱》出版

记者8月11日获悉,由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张同作、副研究员高红梅领衔主编的《祁连山常见野生动物图谱》近日由青海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图谱依托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历时多年精心编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