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的一天,一美国女科学家乳胶手套上,迸溅了一两滴二甲基汞,正是这不经意间
1996年的一天,一美国女科学家乳胶手套上,迸溅了一两滴二甲基汞,正是这不经意间的失误,给她宣判了“死刑”!这名女科学家名叫凯伦·伊丽莎白·韦特豪恩,供职于美国达特茅斯学校,对金属毒性的机理颇为熟悉,尤其是铬、汞等金属。在达特茅斯学校,凯伦出版过多达八十五份的研究文献,教导过许多优秀的学生。不过在一次工作中,凯伦以生命为代价,留下了一份实验安全的遗产。那是一个普通的周三,凯伦一如往常,早早来到了实验室。稍作休息之后,凯伦就穿上了防护服,戴上了乳胶手套,坐在了自己实验室的通风橱前。可以说,在当时的条件下,凯伦在有限的认知局限上,做到了极致的安全保护。今天,她的主要课程是用移液器吸取一种看上去和水一样透明无害的剧毒物质——二甲基汞。作为化学家,凯伦非常清楚二甲基汞对人类的危害,故而还戴上了护目镜,套着一次性的乳胶手套,隔着玻璃挡板,将二甲基汞从博士后大卫帮她打开的玻璃瓶中吸取了出来。随后,她继续用移液器将剩余的二甲基汞转移到了一个旋盖容器中,进行了密封并写好了标签。大卫开封前还小心地将二甲基汞放在冰水中冷冻了几分钟,防止内部压力过高,令这种极度危险的物质在开瓶后喷溅出来。但没想到的是,通风橱中一两滴的二甲基汞,还是不小心溅到了凯伦的乳胶手套上。几天之后,凯伦说话突然结结巴巴,行走时也无法维持平衡,双耳还出现了耳鸣的症状。两个月内体重减轻了6.8公斤。于是凯伦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了达特茅斯-希区柯克医学中心,寻求治疗。很快,医学中学对凯伦进行了彻底的身体检查。医生还询问了凯伦的工作情况,试图找出病因。拿着检查报告,医学确定凯伦为汞中毒,血液中汞的含量高达4000微克/升,是中毒阈值的80倍。在医生的询问下,这才知道有可能是二甲基汞渗透了乳胶手套。二甲基汞化学特性易挥发,密度是水的三倍。此外,二甲基汞表面张力极小,容易从移液器的吸头中滴落。据此,医生又进行了实验,证明了自己的猜想。为了挽救凯伦的生命,医学中心的临床药理学家大卫,立刻采取了口服琥珀酸的治疗方式,希望以此螯合凯伦体内的汞,让汞排出体外。可惜的是,这种治疗方式并不奏效。接着,医学中心又将凯伦转到了条件更好的马萨诸塞州综合医院,进行了换血。令人失望的是,凯伦在入院三个星期之后,丧失了对视觉、语言和光刺激的全部反应,她坠落进了一个没有出口的混沌世界。到了1997年6月8日,患病298天的凯伦离开了人世,终年48岁。高尚的凯伦,临死之前,还要求将自己的案例提交给医学界、从事汞研究的科学家和毒理学家,用来提高人类对汞中毒的识别和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