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标签: 甲基汞

1996年的一天,一美国女科学家乳胶手套上,迸溅了一两滴二甲基汞,正是这不经意间

1996年的一天,一美国女科学家乳胶手套上,迸溅了一两滴二甲基汞,正是这不经意间

1996年的一天,一美国女科学家乳胶手套上,迸溅了一两滴二甲基汞,正是这不经意间的失误,给她宣判了“死刑”!这名女科学家名叫凯伦·伊丽莎白·韦特豪恩,供职于美国达特茅斯学校,对金属毒性的机理颇为熟悉,尤其是铬、汞等金属。在达特茅斯学校,凯伦出版过多达八十五份的研究文献,教导过许多优秀的学生。不过在一次工作中,凯伦以生命为代价,留下了一份实验安全的遗产。那是一个普通的周三,凯伦一如往常,早早来到了实验室。稍作休息之后,凯伦就穿上了防护服,戴上了乳胶手套,坐在了自己实验室的通风橱前。可以说,在当时的条件下,凯伦在有限的认知局限上,做到了极致的安全保护。今天,她的主要课程是用移液器吸取一种看上去和水一样透明无害的剧毒物质——二甲基汞。作为化学家,凯伦非常清楚二甲基汞对人类的危害,故而还戴上了护目镜,套着一次性的乳胶手套,隔着玻璃挡板,将二甲基汞从博士后大卫帮她打开的玻璃瓶中吸取了出来。随后,她继续用移液器将剩余的二甲基汞转移到了一个旋盖容器中,进行了密封并写好了标签。大卫开封前还小心地将二甲基汞放在冰水中冷冻了几分钟,防止内部压力过高,令这种极度危险的物质在开瓶后喷溅出来。但没想到的是,通风橱中一两滴的二甲基汞,还是不小心溅到了凯伦的乳胶手套上。几天之后,凯伦说话突然结结巴巴,行走时也无法维持平衡,双耳还出现了耳鸣的症状。两个月内体重减轻了6.8公斤。于是凯伦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了达特茅斯-希区柯克医学中心,寻求治疗。很快,医学中学对凯伦进行了彻底的身体检查。医生还询问了凯伦的工作情况,试图找出病因。拿着检查报告,医学确定凯伦为汞中毒,血液中汞的含量高达4000微克/升,是中毒阈值的80倍。在医生的询问下,这才知道有可能是二甲基汞渗透了乳胶手套。二甲基汞化学特性易挥发,密度是水的三倍。此外,二甲基汞表面张力极小,容易从移液器的吸头中滴落。据此,医生又进行了实验,证明了自己的猜想。为了挽救凯伦的生命,医学中心的临床药理学家大卫,立刻采取了口服琥珀酸的治疗方式,希望以此螯合凯伦体内的汞,让汞排出体外。可惜的是,这种治疗方式并不奏效。接着,医学中心又将凯伦转到了条件更好的马萨诸塞州综合医院,进行了换血。令人失望的是,凯伦在入院三个星期之后,丧失了对视觉、语言和光刺激的全部反应,她坠落进了一个没有出口的混沌世界。到了1997年6月8日,患病298天的凯伦离开了人世,终年48岁。高尚的凯伦,临死之前,还要求将自己的案例提交给医学界、从事汞研究的科学家和毒理学家,用来提高人类对汞中毒的识别和预防。
1996年,一名美国女性科学家,在进行一项试验时,不慎将两滴化学试剂滴在了乳胶手

1996年,一名美国女性科学家,在进行一项试验时,不慎将两滴化学试剂滴在了乳胶手

1996年,一名美国女性科学家,在进行一项试验时,不慎将两滴化学试剂滴在了乳胶手套上,15秒后,她摘下手套,用大量的水清洗双手,手套是完好无损,可就在这短短的十五秒钟,却宣告了她的“死刑”!1997年6月,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的凯伦·维特哈恩教授因病去世,年仅48岁。这位在重金属毒性研究领域卓有建树的化学家,生命终结于半年前实验室一次看似平常的操作:两滴透明的二甲基汞液体意外滴落在她佩戴的乳胶手套上。1996年12月的一天,维特哈恩教授在实验室里用移液枪小心操作着二甲基汞,这是一种用于校准精密仪器的重要试剂。突然,移液枪尖端滑落两滴,不偏不倚地滴在她左手的手套表面。作为一名严谨的科学家,她立即按照标准安全规程处置:迅速脱掉被污染的手套,并仔细清洁了双手。当时,她并未感觉到任何刺痛或异常,便继续工作。事后几周,生活也似乎照常。然而,无形的毒素已悄然潜入她的身体。几周后,异常初显。维特哈恩开始感到莫名的疲惫困倦,工作时注意力难以集中。起初以为是劳累所致,并未太在意。但情况急转直下——她的平衡感出了问题。走路变得不稳,不时会撞到门框或家具,身体摇晃难以自控。紧接着,手指和四肢末端出现麻木刺痛感,视野中出现奇怪的闪光点,持续耳鸣也开始干扰她的生活。这些日益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迫使她于1997年初就医。医生安排了全面的血液检测。结果令人震惊:她的血液汞浓度高达4000微克/升,超出安全线数百倍,达到了足以致命的浓度!维特哈恩被确诊为急性重度汞中毒,紧急入院。医院迅速启动抢救,采用了当时治疗重金属中毒的主要手段——螯合疗法,希望能将毒素排出体外。但一切为时已晚。螯合疗法对在她体内肆虐的二甲基汞收效甚微。入院仅三周,维特哈恩便陷入深度昏迷。最终在半年后逝世。她的去世根本没有征兆,非常的突然,这让跟多人都猜测其中理由,于是他们展开了调查,发现了二甲基汞的可怕特性。它们极小的分子结构和极低的表面张力,赋予其超乎想象的穿透力。在当时的认知水平下,科学家并未充分意识到,这种物质能极其迅速地穿透常见的乳胶、丁腈等乳胶类手套材质,防护时间窗口可能只有短短几十秒。滴落的二甲基汞在几乎瞬间就穿透了那层薄薄的乳胶屏障,接触到了她手部的皮肤。更致命的是,二甲基汞是高度“亲脂性”的化合物,这意味着它与脂肪组织有极强的亲和力。进入血液后,它优先富集于富含脂肪的器官,特别是大脑和小脑。它不仅能轻松穿过血管壁,更能突破保护大脑的“血脑屏障”,直接攻击神经细胞,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这就是导致维特哈恩教授出现一系列平衡障碍、感觉异常直至昏迷死亡的根本原因。维特哈恩教授的悲剧以最沉痛的方式震动了全球科学界。实验室安全规范被立即重新审视和修订。科学家们紧急测试各种防护材料,最终确定单层乳胶或丁腈手套根本无法阻挡二甲基汞的渗透。新的安全协议强制要求:处理此类极端危险的高渗透性有机汞试剂时,必须佩戴高度专业化的复合手套,通常是在常规乳胶手套外再套一层由特殊层压塑料制成的密封手套。这种“双重防护”策略极大地提高了操作安全性。维特哈恩教授的不幸逝世,直接推动了对于二甲基汞等剧毒、高渗透性物质防护标准的根本性提升,挽救了无数后续研究者的生命。为铭记她的贡献与警示后人,达特茅斯学院设立了以她名字命名的科研奖项。
实验室里发生的事!这个实验室惨痛教训告诉我们:戴手套做实验,千万别大意!

实验室里发生的事!这个实验室惨痛教训告诉我们:戴手套做实验,千万别大意!

实验室里发生的事!这个实验室惨痛教训告诉我们:戴手套做实验,千万别大意!1997年,一位女科学家在做一个关于有机汞的实验时,不小心将2滴二甲基汞滴在乳胶手套上。女科学家当时没有意识到危险,就继续用手抓了一把纸,准备擦掉那些汞滴。几分钟后,她就被确诊为中毒,且是致命中毒。研究人员立即展开调查,发现二甲基汞能在15秒内穿透乳胶手套渗入皮肤。更可怕的是,二甲基汞中毒的症状要半年后才会显现出来,而且会造成不可逆的脑损伤。这一事件极大地震慑了科研界,从此,各实验室的操作手册里都强调,进行有机汞实验时,必须戴特制的层压手套,才能确保安全。可即使如此,科研人员仍然存在侥幸心理,直到今天仍然有实验室因为戴普通手套做有机汞实验而中毒的惨案发生。近几日,在某展会上出现了一种新型纳米防护材料,它能阻挡99.99%的有害物质,包括病毒、细菌、化学有毒物质。这种新型纳米防护材料的出现,为科研人员戴手套做实验时提供了更安全的保障。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人们的安全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但真正推动这一切发生的,恰恰是像女科学家这样血泪交织惨痛教训。你还知道哪些被血泪惨痛教训推动出来的科技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