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标签: 牛津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东北大姐大,让加拿大人尝到了铁拳……最近,加拿大的头条,被一个东北大姐占领了。

东北大姐大,让加拿大人尝到了铁拳……最近,加拿大的头条,被一个东北大姐占领了。

东北大姐大,让加拿大人尝到了铁拳……最近,加拿大的头条,被一个东北大姐占领了。咋回事呢?加拿大有355年历史的百货公司Hudson’sBay申请了破产保护,为了还债,它要把手里门店的租约卖了回血。一位东北大姐RubyLiu(刘伟宏)就是Hudson选的接手人之一,出价6900万加元(约3.6亿人民币),接手其中的28个门店租约,平均每个租约250万加元,算是出价最高的。但是,Hudson只是租户,不是业主,租约要转让,就需要业主同意。这28个门店租约里,有3份迅速成交了,因为刘大姐自己就是房东,另外25份,房东死活就是不同意。为啥呢?因为当初这些房东招商的时候,Hudson名头很大,是一个招商引资的“活招牌”,所以房东都没啥议价能力,Hudson的租金极低,甚至低得离谱。举个例子,渥太华的圣罗兰中心租约,面积14.5万平方英尺(约1.35万㎡),占整个商场的17%左右,但是每月租金只要13万加元(约67万人民币),而且合同签到了2091年,基本把后续房租锁定了。这个价格啥水平呢?平均下来,月均英尺价只有0.9加元,而隔壁办公楼的市场价,要18.88加元,只是人家的5%,基本算“白送”。而这25份低价租约,最长的签到2203年,房子都不一定在了,但租约还在。所以现在房东们就很恼火,Hudson是招商的门面,你RubyLiu有什么实力呢?吞下25个新商铺,享受白菜价的租金,对我招商没啥帮助,甚至有可能拉低商场档次。他们更担心,如果刘大姐不开百货公司,而是把合同拿来抵押套现,或者分拆出租,房东们就更惨了,租金亏了、招商亏了,还让刘大姐赚一大笔差价。那房东咋不回购呢?原来啊,他们的小算盘也打得很响。有房东开价2万加元要回购,算趁火打劫,刘大姐开出的价格,房东又不想掏,多数人都想搅黄收购,等Hudson违约,他们就可以不花一分钱,直接收回合同了。这位刘大姐大家看着陌生,但还真不是Nobody。刘大姐是东北人,90年代到深圳闯荡,干过很多行业,后来扎根了房地产。2002年,刘大姐和港资开发商合作拿了一块地,建了深圳怡景中心城,2007年开业。虽然这个项目成了深圳福田的地标,但是最出名的故事,却是“董事长打记者”。当初这块地兜兜转转全到她手上了,但是,开发这个大项目需要钱,于是刘大姐就向美国的保德信融资,双方设立宝怡物业,各占50%,然后把项目注入到宝怡物业。怡景中心城顺利开业,刘大姐也想赎回保德信持有的50%股份,于是就把项目抵押给银行。股份要赎,银行的钱也得还,这么多钱咋还呢?刘大姐搞了一个骚操作。她也没跟银行说,直接把怡景中心城的商铺,分割开卖了,大概卖了二三十亿。这事儿肯定瞒不住,很快买商铺的业主发现,自己根本拿不到产权。于是就把这事桶给了媒体,算是把违规销售这事儿揭开了。这事儿得回应啊,刘大姐开了新闻发布会,她先是迟到了一个小时,然后上来就要求写报道的记者“坐到前面来”,大家以为,她要和记者掏心掏肺,结果她说,“你的问题我一个都不会回答,一会儿就把你清出去”。刘大姐中途离场,记者追问,刘大姐更狠,先是拉记者的胳膊,然后直接一拳砸到了记者胸口。“打记者”这事儿值得一个热搜,但是这事儿也挺妙。那时候,大家都怀疑,卖铺的钱有3个去处,刘大姐个人账户、宝怡物业账户以及通过地下钱庄流到境外。打记者这事儿一出,没人关心违规卖房了,后来,整个项目卖了,刘大姐移民加拿大,成为了RubyLiu。2022年,她收购了加拿大3个购物中心,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富婆。现在,亿万富豪RubyLiu的胃口也不小。但是加拿大人都不看好她,这倒不是因为啥种族问题,纯粹是因为她“菜”。25份合同,9个房东,没一个好惹的,她最大的对手,居然是加拿大的养老金系统。比如,有个房东叫“凯迪拉克”,它背后是“安大略省教师养老金计划(OTPP)”,还有一个房东叫“牛津”,它背后是“安大略省市政退休金计划(OMERS)”。另外还有两家,分别属于不列颠哥伦比亚投资公司(BCI)和魁北克储蓄投资基金(CDPQ)。这四家,都位列加拿大“十大养老金计划”之中,都算是“加拿大国企”,另外还有俩房东,是帮加拿大的养老金计划融资,这些人手里的租约加一起,就有22份。就这帮人,组了一个50人的律师团,刘大姐也真“虎”,一个人就出庭了,一个打50个,刘大姐要以一己之力,硬刚加拿大的养老金系统。现在,这些房东已经开始向法院发文件了,直接说“对养老金构成严重且不可接受的风险”,这话一出,加拿大人都无脑支持房东们。现在,坚定地与刘大姐站在一起的,就是破产的Hudson。因为刘大姐的“百货商业帝国”计划,不仅花钱买租约,还接受部分Hudson的员工以及供应商。她计划投资3.75亿加元(约19亿人民币),主要是做铺面的翻新改造,招1800名员工,打造一个以“Liu”命名的百货商场。但是,投完这些钱,她也就没啥钱了,而一个商场,平均只有46个员工,也属实是少了点。Hudson干了355年,说破产就破产了,刘大姐,能干下去吗?这还得先打赢官司再说。
牛津研究院:中国人口危机,已经到了火烧眉毛的地步。2023年的新生儿还不到9

牛津研究院:中国人口危机,已经到了火烧眉毛的地步。2023年的新生儿还不到9

牛津研究院:中国人口危机,已经到了火烧眉毛的地步。2023年的新生儿还不到900万,比1940年都少,那时候可是抗日最艰苦的年代,就这都能生900多万,而现在中国14亿人口,也才堪堪900万。与此同时,中国去世人口却突破了1100万,这意味着,我国人口总数头一回开始往下降,而且这往下掉的速度跟坐滑梯似的,想停都停不住。有人还觉得挺好,人少了资源不就多了吗?可他们压根没想明白,人口红利到底是什么意思。美国每年都能弄上百万移民过来,中国行吗?14亿人的大盘子,就算想靠移民,哪有那么多合适的人愿意来,更别说文化不一样、不好融入这些绕不开的坎儿。所以,中国的人口结构,只能靠自己生。可现在的年轻人,连谈恋爱都懒得谈,更别说生娃了,2022年结婚的还不到700万对,比十年前少了一半还多,婚都不结,哪来的孩子?更要命的是财政,这玩意儿就像个循环,年轻人多,交税的人就多,养老金、医保池子里的钱才够花。可现在,2023年交养老保险的职工有3.8亿,领钱的却有1.4亿,差不多3个年轻人养1个老人。再过二十年,等现在的80后、90后退休,那时候能干活的人可能比现在再少两亿,到时候别说涨养老金,能不能按时发都是个问题。更藏得深的是消费市场变小。刚出生的孩子少了,奶粉、童装、玩具行业先倒霉,2023年童装卖得少了18%,很多母婴店都改成便利店了。可这才刚开始,等这批孩子长大,房子卖给谁?汽车卖给谁?电影院、游乐场靠谁撑着?日本就是例子,人口连续十几年减少,好多乡镇的商场都空了,年轻人全跑到东京,地方经济彻底完了。咱要是走到这一步,三四线城市的房价可能真成了“葱价”,但没人要的“葱”,扔都嫌费劲。别觉得这些事离自己远,现在20岁的年轻人,到60岁退休时,中国人口可能就剩12亿了,而且其中4亿是60岁以上的老人。到时候你领的养老金可能还不到现在的一半,这不是危言耸听,是按现在的趋势算出来的真事儿。生育危机不是“要不要生”的个人选择,是关系到整个国家能不能撑住的大事,再不想办法,等人口窟窿大到填不上,哭都来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