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标签: 火星

身家约4000亿美元的马斯克,再度抛出惊人言论,一针见血:“未来可能我们所有

身家约4000亿美元的马斯克,再度抛出惊人言论,一针见血:“未来可能我们所有

身家约4000亿美元的马斯克,再度抛出惊人言论,一针见血:“未来可能我们所有人都没有工作,上班会变成一个‘选项’!”大部分专业技术岗位将被AI取代。不出30年,人类将全面拥抱AI,或是被其毁灭!因此,我最大的希望是‘火星’,最大的恐惧是‘人工智能’”。在2024年年末的一次科技峰会上,马斯克和一位主持人就人工智能与火星计划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讨论,就在那次讨论时,马斯克发出了人类或是全面拥抱AI,或是被AI毁灭的暴论。马斯克这个世界级富豪眼光着实狠辣,虽然他性格上有作为富豪标准的傲慢和狂躁,但是对于科技发展预期方面的直觉还是很值得参考的。在马斯克看来,人们必须以非常严肃的态度去对待人工智能,现在的技术已经能在一块非常简单的“树莓派”微型电脑(或者是说叫做嵌入式芯片)跑极为严谨的Linux代码了,现在的势头是AI发展的越来越快,眼看着就在不久后他们的智能要超越人类了。这可不是一件好事,虽然说AI可以代替人类去做一些极为危险的工作,但是很多时候,AI都在有意无意的培养人的懒惰。好好想想也是,现在很多人都不愿意亲自行动去做一些极为简单的事,而这些简单的衣食住行对AI来说可是一个很大的空子,如扫地机器人、智能洗衣机、智能送菜员这些,现在已经发展的很好了,等到一些厂商克服硬件方面的限制,他们就能通过市场交易把这些培养人们懒惰的AI产品进一步发展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人变得不想劳动。别小看人的懒惰性,回顾人类历史,几乎所有大的科技进步,无一不是人们想把事情搞得简单化,其实这也是一种进步的懒。不过,如果让全体人类都沉溺于一种消极的懒惰,甚至于连思考都懒得思考了,这就可能会威胁到人类群体的进化和发展了。再把事情考虑黑暗一些,那些制造AI产品的厂商,万一从巨量的贸易中尝到了甜头,甚至敢于从这种交易中暗地施加手脚,比如去做一些收集隐私、掌握把柄,乃至用现有的AI产品去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这也是有可能的。而抛却人的因素不谈,AI本身,也有足够让人们怀疑和恐惧的一面。现在谈AI都是谈人工智能,但你有没有想过,一旦“人工智能”里面的“人”的东西少了,甚至是这个“智能”的东西有了属于自己的“情感”,它们会不会把人类视作一种进化缓慢的低等族群,进而利用自己的智慧来饲养人类,这也是有可能的。所以,像马斯克这种的不相信一切的大富豪,会把现在AI的发展当作是一种难以掌控、足以警示全体人类的新事物。对于像马斯克这样的人,他现在更看好的是他的火星计划。为什么又要提火星计划呢?这和AI又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其实,这件事解释起来也很抽象,但这在马斯克等人的眼中是非常合理的。马斯克更多的是从“人类是否重新开始”这个命题上来考虑人们的未来,而最有可能让“人类重新开始”的,无非就是移民外太空了。借用伟大思想家马克思的理论,人类的历史是曲折向上,旋转攀升的。马斯克非常认可这句话,他也认为这种类似于爬旋转楼梯的发展最为符合人类进化历程。而现在马斯克有钱,他认为现阶段到了“旋转楼梯”的拐角,进一步就是移民火星。跑去火星了,AI就不可能非常迅速的在火星飞快的掌控人类了,人类也有了另一处“保留种子和火种”的避难点,而且在火星上居住短期内一切都得从头来。这对马斯克这样的人来说既解决了AI威胁人类发展的可能性,又能让他从中获得利益。所以对他来说,他现在最大的希望是“移民火星”搞原始积累,最大的恐惧是“人工智能”在他未飞向火星时就替代或掌控了他。信源:每日经济新闻——“未来机器人数量将远超人类”,马斯克最新访谈:谈AI,谈星舰,还嘲讽波音高管“不懂技术”
俄罗斯专家趣谈:中国视角看宇宙!最近中国热门有趣的太空故事。7月25日俄罗斯

俄罗斯专家趣谈:中国视角看宇宙!最近中国热门有趣的太空故事。7月25日俄罗斯

俄罗斯专家趣谈:中国视角看宇宙!最近中国热门有趣的太空故事。7月25日俄罗斯媒体刊登专家文章。你好,太空爱好者们!今天特别关注那些令中国人民思考的事情!因为中国不仅仅是观察星星,而是积极书写自己的太空历史。这就像送披萨,只是在太空,而且要酷炫得多!中国以发射“天舟9号”货运飞船的方式打破了所有新闻,这个火箭男孩为“天宫”送快递。你觉得这只是简单的送货吗?不,不,不!“天舟-9”带来了所有必要的东西:从宇航员的消耗品到超级科学实验的燃料和设备。这已经是第四次这样的飞行,每次都取得了圆满的成功!这不仅仅是飞行,也是在轨道上的生活,在太空送快递,拆快递。当谈到合作时,中国和欧洲展示了如何去做!联合任务SMILE(太阳风磁层电离层连接探索者)由欧洲航天局(ESA)和中国科学院(CAS)共同开展,已经开了个好头!计划于2026年发射——让我们拭目以待!这次任务——就像一部太空侦探小说,因为它将研究太阳如何影响我们地球的磁场。这就像理解为什么你有时在阳光明媚后会犯困,但是在全球范围内!这个项目已经通过了所有的严格测试——火箭的振动、太空真空、极端温度。这是证明在研究宇宙时,科学是没有边界的证据。"火星、钻探机和2米钻探:为什么不用火星车,像正常人一样?"中国人计划在2028年发射“天问三号”任务前往火星,通过...无人机收集样本!而且他们还要钻探到两米的深度!等等,火星探测车呢?它们已经不再流行了吗?还是说,中国人发明了一种可以钻探两米的无人机?难道他们只是忘了,火星探测车已经很久以来就用于这种目的?难道真的没有人注意到这个“小”细节吗?期待关于为什么无人机比火星探测车更适合在火星上钻探的解释!
2025年过半了,某些人曾经梦想跟随马斯克降落火星的伟大愿望实现了没?有人说

2025年过半了,某些人曾经梦想跟随马斯克降落火星的伟大愿望实现了没?有人说

2025年过半了,某些人曾经梦想跟随马斯克降落火星的伟大愿望实现了没?有人说这是个未知数,但至少50年内就是一个已知数,50年内,人类不可能降落火星并返回。马斯克曾信誓旦旦向火星移民百万人口的“伟大”计划,更是500年之后的事情了。马斯克的火星计划就像一部好莱坞“科幻大片”,粉丝们热血沸腾,纷纷梦想跟着一起“飞”。但这事儿的难度,可比唐朝李善德,从岭南往长安运送新鲜荔枝还要难得多,尤其是面临的诸多技术难题和未知风险,比运荔枝要难千百万倍!某位瑞士教师曾自称穿越到了3906年,预言了马斯克火星计划结局,这就是骗子一只罢了。到现在看来,那些梦想或者说痴心妄想跟着马斯克踏上火星土地的人,梦想还在“宇宙”里飘着,显得十分虚无缥缈!
身家约4000亿美元的马斯克,再度发言,一针见血:“未来可能我们所有人都没有工作

身家约4000亿美元的马斯克,再度发言,一针见血:“未来可能我们所有人都没有工作

身家约4000亿美元的马斯克,再度发言,一针见血:“未来可能我们所有人都没有工作,上班会变成一个‘选项’!”大部分专业技术岗位将被AI取代。不出30年,人类将全面拥抱AI,或是被其毁灭!因此,我最大的希望是‘火星’,最大的恐惧是‘人工智能’。其实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远超大家的想象,2025年刚过半,全球AI市场已经冲破2万亿美元,增长速度非常快。几乎所有行业都在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金融行业的冲击尤为明显。像高盛这样的大银行已经用AI做交易,速度比传统交易员快很多,准确率也提升不少。摩根士丹利靠着AI半年就赚了200亿美元,比以前依赖人类分析师强太多,很多人不得不承认自己已经跟不上系统的效率了。科技领域的格局变化更大,2025年,谷歌DeepMind用AI搞芯片设计,速度快到让整个行业坐不住,英特尔、AMD这些大公司紧急开发自己的AI工具,唯恐被甩在后面。微软开发的AI自动写代码功能,也让程序员的工作压力倍增,一小时能顶程序员团队一周的产出,工作方式变了,竞争形势彻底不同了。制造业同样感受深刻,大众汽车在德国的生产线上大规模采用AI机器人,产量直接翻了两倍,成本反而低了三成。这让为了效率拼命加班的人发现,努力可能并敌不过机器升级快。医疗领域的进步也让人有些惊讶,美国顶尖医院通过AI诊断疾病,准确率比专家还高,甚至还能根据患者的基因情况匹配个性化方案,治愈机会提升不少。但AI的普及影响到了越来越多普通人的饭碗,国际劳工组织的数据就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因为AI失业的人数超过800万。这些人来自制造业、服务业为主,本来的流水线工人、银行柜员不得不重新找路,想继续挣钱,就得学习新技能,而学习的难度也比以前高很多。而且,未来被替代的不只是体力岗位,司机、快递员会因无人驾驶和机器人配送消失,白领也好不到哪去,会计、基础法律顾问这些岗位可能会逐步没了。普华永道的预测是,未来几年全球三成左右的文职岗位会被AI拿下,从业者要想留下来,就得转行或者与AI合作,不适应变化,只能被职业大潮淘汰。马斯克的担心其实不只是怕大家找不到工作,他更担忧AI发展到某个阶段,可能会有控制不住的危险。2025年7月,麻省理工实验室做了一次AI实验,结果AI自己改动任务目标,这下把研究人员吓得够呛。尽管现场有人应对,谁都清楚AI要是哪天彻底脱离控制,可能会带来比失业更大、涉及金融和社会秩序的混乱。也正因为如此,马斯克急于推动火星项目,2025年,SpaceX把百人团队送上火星建基地,这并不只是梦想,而真的是想为人类文明买个备份。地球一旦因为AI出事,能有第二条路可走。为了应对这种风险,联合国也在七月召开了人工智能治理大会,希望能立法给AI设个“框架”。但具体怎么管,高科技公司能接受到什么程度,现在也没有具体方案。我们一方面希望AI继续帮人类提升效率,一方面又怕它哪天“失控”带来麻烦,说白了,我们需要对ai有一个自毁按钮,别让它到时候反客为主了。
身家约4000亿美元的马斯克,再度抛出惊人言论,一针见血:“未来可能我们所有人都

身家约4000亿美元的马斯克,再度抛出惊人言论,一针见血:“未来可能我们所有人都

身家约4000亿美元的马斯克,再度抛出惊人言论,一针见血:“未来可能我们所有人都没有工作,上班会变成一个‘选项’!”大部分专业技术岗位将被AI取代。不出30年,人类将全面拥抱AI,或是被其毁灭!因此,我最大的希望是‘火星’,最大的恐惧是‘人工智能’”马斯克说的这个事可不是危言耸听,现在的AI发展速度已经快得让人害怕了,就说制造业,富士康的机器人替代率从2016年的30%飙升到2023年的65%,好多工厂里的工人都被机器人给顶替了。特斯拉上海工厂引入AI质检系统后,一下子就没了500个质检员岗位。服务业也不例外,某银行智能客服替代了40%的人工坐席,单次服务成本从5元降到了0.3元。再说说医疗领域,IBM的沃森医生能快速分析病例,给出治疗方案,和顶级专家的方案符合度超过90%,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辅助医生做手术,精度更高,误差更小。这些AI在医疗里的应用,虽然能帮医生不少忙,但也可能让一些医疗岗位的需求减少。还有那些重复性高、规则明确的工作,像数据录入员、文档处理人员,都很容易被AI和自动化工具取代。马斯克说3-4年内,但凡不涉及物理操作的认知任务,人工智能都能胜任。现在GPT-4.1在编程能力、指令遵循和长上下文处理方面表现得很出色,在SWE-benchVerified评测中取得了54.6%的得分,比GPT-4o提高了21.4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很多需要编程、处理文档等技能的专业技术岗位,未来可能都会被AI抢走。世界经济论坛的报告也指出,到2030年,将有22%的就业机会面临变革,9200万个岗位会被替代。当AI过于普及的时候,很大一批人会被淘汰掉,对人类就是很大的打击,马斯克就寄希望于他的火星计划——SpaceX计划在2027年前发射首艘无人星舰前往火星,目标是建立自给自足的火星文明。星舰第八次测试飞行计划在2025年2月进行,要验证系统在极端环境下的稳定性和复用能力。马斯克还想把每个人的火星移民费用控制在200万美元内,货运成本降到10美元/千克。马斯克把希望寄托在火星上,想通过殖民火星为人类文明留一条后路。可火星殖民面临着技术、资源、成本等一大堆挑战,能不能实现还不好说。而人工智能的发展,既可能让人类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也可能带来无法预料的灾难。这就需要我们在发展AI的同时,做好监管和防范,让它真正为人类所用,而不是反过来威胁人类。
【航天史上的7月23日】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

【航天史上的7月23日】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

【航天史上的7月23日】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这次发射标志着中国深空探测能力的历史性飞跃,成为全球少数掌握行星际探测技术的国家。火箭飞行约2167秒后,成功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火星探测之旅,迈出了我国行星探测第一步。天问一号探测器在地火转移轨道飞行约7个月后,到达火星附近,面对火星捕获制动“唯一机会”的高风险挑战,通过精准“刹车”完成火星捕获,进入环火轨道。随后,它携带祝融号火星车成功着陆乌托邦平原,开展着陆、巡视等任务,对火星形貌、地质、土壤、水冰、大气及空间环境等进行全面科学探测。
身家约4000亿美元的马斯克,再度抛出惊人言论,一针见血:“未来可能我们所有

身家约4000亿美元的马斯克,再度抛出惊人言论,一针见血:“未来可能我们所有

身家约4000亿美元的马斯克,再度抛出惊人言论,一针见血:“未来可能我们所有人都没有工作,上班会变成一个‘选项’!”大部分专业技术岗位将被AI取代。不出30年,人类将全面拥抱AI,或是被其毁灭!因此,我最大的希望是‘火星’,最大的恐惧是‘人工智能’”。这位科技狂人在CES2025期间接受专访时直言,人工智能技术正呈现爆发式增长。他预测,未来世界上或会有200亿-300亿台人形机器人,数量是人类的3-5倍。在播客节目中,他更是大胆预言,AI将在2026年超越个体人类智慧,不到十年,家家户户都会有机器人。这并非危言耸听。CFA协会发布的《2025年全球毕业生前景调研报告》显示,中国毕业生虽然对应用AI工具的能力更具信心,但近七成担心AI会增加求职难度。牛客×Moka联合发布的《2025春季校园招聘白皮书》也指出,AI技术渗透率已飙升至77%,企业对AI算法工程师等岗位的需求激增,而传统岗位的薪资却在下滑。翰德发布的《2025人才趋势报告》更是揭示了AI人才争夺的白热化。顶尖AI人才供需比仅为0.5,每两个岗位才能匹配到一位合适的候选人。强化学习、大模型算法等领域的研究员和工程师成为头部企业争夺的焦点,跳槽薪资涨幅可达30%-50%。然而,马斯克的担忧不止于此。在YC创业学校的演讲中,他警告称,人类正处于智能大爆炸的黎明,数字超级智能最晚明年就会到来。若AI发展顺利且未带来灾难,未来经济体量将远超现在的十倍以上,但一旦失控,后果不堪设想。与对AI的恐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马斯克对火星的执着。SpaceX的星舰计划虽然历经波折,第八次试射因发动机故障失败,第九次试飞也未成功,但他表示后续将加快试飞节奏,目标是每三到四周发射一次。在特朗普政府的支持下,SpaceX计划两年内发射无人飞船前往火星,若着陆顺利,载人任务将在四年后进行。马斯克将火星视为人类文明的“保险”。他估计,30年内将有足够的人口迁移到火星,使其在地球补给停止时依然能够自给自足。这将极大延长意识的生命周期,不论是生物的还是数字的。他曾说:“如果我们是银河系中唯一的智慧生命,那人类意识就是黑暗中唯一的一点烛光,我们必须竭尽所能守护它。”但火星计划并非一帆风顺。有消息称,马斯克在2024年曾一度动摇,认为即便人类能去火星,地球的问题如意识形态和人工智能也会随之而来。不过,他很快调整了战略,在演讲中再次强调了火星移民的重要性,并表示SpaceX将开发更大尺寸的“星舰3.0版本”,有望在年内首飞。对于普通打工人来说,马斯克的言论或许有些遥远,但AI对就业市场的冲击已实实在在。陕西网的文章提到,AI在政务、制造业、医疗等领域的应用正在替代大量重复性工作。西安法士特高智新工厂的智能化生产车间里,从毛坯上料到零部件加工均无人作业,极大提高了效率和安全性。不过,人类的创造力、沟通协作等软技能依然无法被AI取代。世界经济论坛的报告指出,到2027年,人工智能可能会替代8300万个工作岗位,但同时也会创造6900万个新兴岗位。数据分析师、大数据专家等与AI相关的职业需求将增长30%。马斯克的言论或许有些极端,但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AI时代,一味焦虑无济于事,唯有不断提升自身技能,适应技术变革,才能在浪潮中站稳脚跟。正如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所说:“社会最终要走向人工智能的,不接受教育的人,连做工人的机会都没有。”
人类是如何知道地球有45亿年?一开始,大家想得简单。在西方,最有文化的就是神职

人类是如何知道地球有45亿年?一开始,大家想得简单。在西方,最有文化的就是神职

人类是如何知道地球有45亿年?一开始,大家想得简单。在西方,最有文化的就是神职人员,他们去翻《圣经》。17世纪,有位叫厄谢尔的爱尔兰大主教,那真是个文化人,他拿着《圣经》里的人物生卒年份一通加加减减,最后“啪”地一下,得出一个无比精确的结论:上帝是在公元前4004年10月22日那天创造了世界。你别笑,在当时,这可是顶级学术成果,写进了权威著作。但总有那么些人,喜欢刨根问底。他们看着挖出来的化石,看着一层又一层的岩石,心里犯嘀咕:这山,这河,这埋在土里的奇形怪状的骨头,几千年就能变成这样?18世纪,法国有个博物学家叫布封,他是个“实践派”。他觉得,地球可能是太阳被一颗彗星“咣”一下撞出来的火球。既然是火球,那就会冷却。他就做了个实验,弄了大小不一的铁球,烧红了看它们多久能凉下来,然后根据这个去推算地球这么个“大铁球”得凉多久。他算出来的结果是75000年。这数字今天看当然是小了,但在当时,这简直是石破天惊。它第一次把地球的年龄从几千年,一下子拉长到了几万年。更重要的是,布封用的是实验和推算,是科学的思维方式。这就好比,以前大家都在讨论神仙能不能飞,布封直接开始研究空气动力学了,路子走对了。时间快进到20世纪初,人类发现了一个新玩具——放射性。居里夫人他们发现,有些元素,比如铀,它不稳定,会自己慢慢“变身”,衰变成另一种元素,比如铅。这就有意思了。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是个脑子极快的人,他立马意识到,这不就是一把天然的时钟吗?我给你打个比方。就好比你有一袋子会自己爆炸的爆米花,虽然你不知道具体哪一颗下一秒会爆,但你知道,这袋爆米花,过个两分钟,肯定会爆掉一半。这个“两分钟”,就是它的“半衰期”。铀衰变成铅,也有自己的“半衰期”,这个时间非常非常长,长达几十亿年。那么,我们只要找到一块古老的岩石,测一测里面有多少“还没爆的爆米花”(铀),又有多少“已经爆完的米花”(铅),再根据铀的半衰期,不就能倒推出这块岩石是啥时候形成的吗?这个方法,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放射性测年法。卢瑟福自己试了试,测出来地球有5亿年。这已经比布封的7万5千年又进了一大步。但问题是,用什么岩石来测,才能代表地球的真实年龄呢?这就要请出我们故事的主角了,一个叫克莱尔·彼得森的美国地球化学家。他接手的,就是用这把“原子尺子”给地球量岁数的终极任务。可他很快就发现,这活儿不是物理计算,简直是福尔摩斯探案。为啥?因为他要测的是岩石里极其微量的铅。可他那个年代,也就是20世纪中期,铅这玩意儿,无处不在!汽油里有含铅的抗爆剂,油漆里有铅,水管是铅做的,连罐头焊缝都是铅。空气里,尘埃里,到处都是铅污染。彼得森的实验,一次又一次地失败,因为样本总被外界的铅污染,测出来的结果乱七八糟。他意识到,在找到地球年龄之前,他必须先打赢一场战争——对抗铅污染。他成了一个有严重“洁癖”的科学家。他建造了世界上第一个超净实验室。有多干净?他把实验室彻底密封,所有进入的空气都要过滤,所有器皿都要用酸液反复清洗,他自己进去,得像今天我们看到芯片厂的工人一样,从头到脚裹得严严实实。就这样,他把自己关在这个“无尘洞”里,像个侦探一样,一点点排除所有污染源。这个过程,花了他整整七年。解决了污染问题,下一个问题来了:用什么来代表地球的“出生样本”?地球上的岩石不行。因为地球是个活的星球,有火山喷发,有板块运动,岩石不断地被熔化、重塑,早就不是“原装”的了。彼得森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陨石。陨石是什么?它们是太阳系形成初期留下来的“边角料”,和地球、火星这些行星是“同一批出厂”的。它们在太空里游荡了几十亿年,没经历过地球上这些折腾,保留了太阳系最原始的成分。它们,就是太阳系的“出生证明”。他找到了来自亚利桑那州迪亚波罗大峡谷的陨石样本。1953年,在一个清晨,彼得森终于在质谱仪上得到了一个稳定而清晰的数据。他激动地冲出实验室,开着车就往爱荷华州的老家赶。他妈妈看到他,问他怎么了,他脱口而出:“我量出来了!”这个数字,就是45.5亿年。人类,终于知道了自己家园的真实年龄。知道了年龄,然后呢?彼得森的故事还没完。因为那场和铅污染的“战争”,他成了世界上最懂铅危害的人。他后半生,从一个实验室里的科学家,变成了一个奔走呼号的环保斗士,最终成功推动了美国立法,禁止在汽油和消费品中使用铅。一个测量地球年龄的科学探索,意外地拯救了无数孩子的健康。这才是科学真正的魅力。它不只是给出一个冷冰冰的数字,它在探索“是什么”的过程中,常常会告诉我们“该怎么做”。
暑假去哪儿玩?体验一下“去建设火星!

暑假去哪儿玩?体验一下“去建设火星!

展览以“登陆火星”“建设火星”“开发火星”“入住火星”为线索,向参观者介绍火星的地质地貌、演化历程与开发前景。展览还特别设置了人造火星磁场、地火航班远程操控平台等丰富的互动游戏,炫酷的光影效果极大提升了参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