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标签: 溥仪

这才是1922年婉容与溥仪在颐和园里的真实样貌,并非演戏,也不是影视剧里的演员,

这才是1922年婉容与溥仪在颐和园里的真实样貌,并非演戏,也不是影视剧里的演员,

这才是1922年婉容与溥仪在颐和园里的真实样貌,并非演戏,也不是影视剧里的演员,而是两人当时的真实模样。大家看看呗!莫要被电视剧中演员的外貌忽悠了
1950年,67岁的清朝摄政王载沣,以90万斤小米的价格,卖掉了醇亲王府。四儿子

1950年,67岁的清朝摄政王载沣,以90万斤小米的价格,卖掉了醇亲王府。四儿子

1950年,67岁的清朝摄政王载沣,以90万斤小米的价格,卖掉了醇亲王府。四儿子溥任摔了当票,吼道:“这是祖宗家业!”然而他一句话就让儿子闭了嘴。载沣生于1883年,北京太平湖醇亲王府里。他爸是奕譞,道光皇帝的儿子,排行老五,但哥哥们早逝,二哥就是光绪帝,所以他小时候就袭了爵位。七岁封醇亲王,那时候清朝已经摇摇欲坠。他妈是侧福晋刘佳氏,嫡母是慈禧妹妹,家里关系复杂,从小就得小心翼翼。1900年庚子事变,八国联军打进来,他的未婚妻自杀,岳母给他留了玉佩,提醒别忘百姓。这事儿让他早早懂了国家乱局。次年,他出使德国赔罪,坚持鞠躬不跪,赢了慈禧赏识,娶了荣禄的闺女幼兰。婚后生了溥仪,可婚姻里总有遗憾。1908年,光绪和慈禧接连去世,溥仪三岁登基,他当摄政王,实际管事儿三年。每天早起批折子,改革旗务,建海军衙门,罢免袁世凯,想稳住江山。可武昌起义爆发,1911年他签退位诏书,清朝完了。他退隐后,剪辫子,换西装,试着适应民国生活。摄政王位丢了,载沣回家过日子。民国初期,他闭门在家,研究古书和新思想,把《资治通鉴》和《新青年》搁一块儿。1928年迁天津避乱,1932年溥仪去东北建伪满,他拒绝日本人拉拢,还骂儿子投靠外人。但家里开销还是靠那边拨点。1939年天津发大水,又回北京王府。1949年北平解放,他拆了王府门前石碑,挂居民牌子,让儿女叫他同志,吃白菜汤,忘掉宫廷规矩。生活越来越紧巴,王府大,维护费高,账户里钱少得可怜。1950年春,王府东墙雨水泡塌,修不起。他先卖翡翠扳指,只换回点面粉。国立高级工业学校想买地建厂,他谈判三次,从70万斤小米加到90万斤,说府邸有五进院子,130间房,古梁木值钱,不能让国家亏本。学校看中地块建工业,他觉得这合祖父奕譞建北洋水师的愿景,国家工业得兴起。卖王府这事儿,溥任最反对。他是载沣四儿子,摔了当票,吼那是祖宗家业。载沣没急,拿出家谱和诏书,指着道光帝的“克勤克俭”字,说六十年前爷爷跪接时,没想到孙子会卖房。还提祖父海军图,建舰队就是为工业基础,现在学校建厂,正好延续那心愿。溥任听着闭了嘴,明白留王府没用,时代变了。成交后,载沣让遮石狮眼,第一批家具进府,他摸金砖,那些是小时候看工匠铺的。90万斤小米到手,一半家用,一半分八份给子女。他说祖父教导,手艺比金山银山强。溥任捏着钱,懂了父亲意思。旧宫殿成博物院,王府也得跟上变化。卖掉后,一家搬东四北魏家胡同小院。载沣分钱时,强调学手艺过日子。1951年初,他感冒卧床,临终拿缺角玉佩,看水仙花,说先妻以此明志,他换房产为粮食,也为日子清楚。2月3日去世,裹旧发棉袍下葬。多年后,校园老槐树还绿着。载沣用小米换房产,为旧时代留清醒记录,尊严在适应变化,不在固守旧宅。载沣一生,从王爷到平民,折射清末乱世。他摄政时推新政,立宪法大纲,修刑律,设审判厅,建海军,禁奴婢买卖,送学生留美,像胡适他们就受益。可皇族内阁惹恼立宪派,舆论反弹大。罢袁世凯后,满人掌军政,他弟载洵管海军,载涛管军咨府。1910年汪精卫刺杀他,没成,载沣饶了汪。辛亥革命时,他辞位,不主张武力镇压,顺应共和。民国后,低调生活,拒伪满职位。解放后,捐房产给公用,过简朴日子。这人性格温和,没野心,历史把他推上前台,又拉下来。关于卖王府,历史资料多提他穷困,修墙缺五百斤小米,账户剩三十七块。学校买地建厂,他主动加价,体现不占便宜心态。溥任后来懂了,家族得自食其力。载沣晚年写字画,号书癖,卖点维持生计。1951年病故,葬福田公墓,简单结束一生。他的选择,反映时代变迁,从皇权到民生,普通人也能感同身受。
38岁的光绪皇帝得知3岁的溥仪将是下一任皇帝,笑着说了几个好字,载沣父子离开

38岁的光绪皇帝得知3岁的溥仪将是下一任皇帝,笑着说了几个好字,载沣父子离开

38岁的光绪皇帝得知3岁的溥仪将是下一任皇帝,笑着说了几个"好"字,载沣父子离开后,光绪却说出两句话,这两句话,预见了清朝的灭亡。刚满三岁的小溥仪被抱上龙椅,成了大清朝第十二位皇帝。这本该是个庄严的时刻,可现实却让...
这是20世纪20年代,末代皇帝溥仪与婉容在天津。溥仪身穿传统的长衫,外套马褂,脚

这是20世纪20年代,末代皇帝溥仪与婉容在天津。溥仪身穿传统的长衫,外套马褂,脚

这是20世纪20年代,末代皇帝溥仪与婉容在天津。溥仪身穿传统的长衫,外套马褂,脚穿黄色皮鞋。许多人并不懂过去衣服的料子,但溥仪的这身长衫马褂的料子打眼一看就非常不错。旁边的皇后婉容烫着卷发,身穿一袭印花旗袍。溥仪自...
“听说传国玉玺被蒋介石偷走了,是真的吗?毛主席向末代皇帝溥仪问道,溥仪表示属实

“听说传国玉玺被蒋介石偷走了,是真的吗?毛主席向末代皇帝溥仪问道,溥仪表示属实

毛主席向末代皇帝溥仪问道,溥仪表示属实,毛主席笑而不语拿出一物,虽不是玉玺却让这位末代皇帝心服口服!传说它是用和氏璧雕成的,秦始皇刻上“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从此成了皇帝的“身份证”。历代王朝抢来抢去,谁拿到它...
《生万物》杨幂说:“俺昨天看到弹幕说,为啥绣绣回自己家还要买门票?不是该60岁

《生万物》杨幂说:“俺昨天看到弹幕说,为啥绣绣回自己家还要买门票?不是该60岁

《生万物》杨幂说:“俺昨天看到弹幕说,为啥绣绣回自己家还要买门票?不是该60岁以上的老人免票吗?俺大晚上就去问导演,说为啥绣绣不能免票,导演说免票是后来的政策,十二年前才有,剧中是1986年时,还没有这种政策。”杨幂确实是认真,她还关注着弹幕和评论,并在第一时间就问了导演。导演也太严谨了,把免票的政策考察的这么清楚,绣绣也是体会了一下溥仪回家要买票的心情。自从《生万物》开播,杨幂只要一说话就是“俺,俺知不道呀。”听着也太亲切了,网友都在线问她:绣啊,还回村吗?还有人说绣绣为啥要管那么多事?杨幂回答:“其实她娘一直都是这样做的,绣绣就觉得俺娘这样做是对的,俺就这样做,这些人可能看起来跟我没关系,但我如果是能的话,我一定会帮他。”这也理解了为什么绣绣娘的葬礼上全村人都会来,因为绣绣娘在世的时候帮了很多人,他们也都是知道感恩的人。
1915年,9岁的溥仪和乳母在床上正躺着,谁知,总管太监张谦和招呼也不打直接闯了

1915年,9岁的溥仪和乳母在床上正躺着,谁知,总管太监张谦和招呼也不打直接闯了

1915年,9岁的溥仪和乳母在床上正躺着,谁知,总管太监张谦和招呼也不打直接闯了进来。乳母赶紧背转身去,整理衣服,张谦和见状,打趣道:“皇上,您这嗜好得改改了!”1915年,一个意外的闯入打破了紫禁城的宁静,9岁的溥仪正与乳母共处床上,总管太监张谦和未经通报直接进入。乳母匆忙整理衣衫,张谦和随口调侃了一句关于皇帝习惯的话语。这件事看似小事,却牵动宫中各方势力,揭示出幼帝依赖与权力纠葛的隐秘一角,究竟会引发何种连锁反应?清末社会动荡,王公贵族家庭为确保婴孩健康成长,常雇请奶妈喂养。溥仪1906年出生于北京醇亲王府,当时府中通过张贴告示和面谈,选定出身河北河间的王焦氏。她生于1887年,家境贫寒,早年随家人逃荒到京,16岁嫁给一名差役,不久丈夫去世,留下女儿。为维持生计,她抛下自家孩子,进入王府担任奶妈。府中规定严格,她被拘于内宅,无法外出探视女儿,只能将母性情感倾注于溥仪。溥仪虽年幼,却对她的关照产生强烈依附,这种关系在当时贵族圈中虽常见,却也埋下日后隐患。1908年,光绪帝崩逝,慈禧太后为巩固权柄,下旨将不满三岁的溥仪接入宫中继位。太监前来接人时,溥仪哭闹不止,王府仆役们无计可施,只得抱来王焦氏。他一入她怀便安静下来。众人尝试抱他上轿,他又大哭。宫规本不允许奶妈入宫,太监们急报慈禧,获准后,王焦氏才随溥仪一同进紫禁城。入宫后,溥仪的生活发生剧变。三岁孩童就被要求学习繁杂的仪轨和政务,早起听讲,稍有不从便遭斥责。慈禧太后掌控大局,强迫他服从,宫中妃嫔也严加管束。这种高压环境下,王焦氏成为他唯一的依靠。她每日负责喂养和安抚,让他短暂摆脱压力。溥仪的依恋日益加深,以至于到九岁仍未断奶。宫内妃嫔对此不满,认为有损体统,却一时无法干预。1915年的一天,溥仪从外殿返回寝宫后,与王焦氏共处床上。张谦和作为养心殿总管太监,资历深厚,常处理宫务。那日他有事匆忙,未经通报推门进入,目睹情形后,随口调侃溥仪的习惯需改。张谦和的举动虽出于一时随意,却触怒溥仪。他下令侍卫拖出张谦和,初罚一百大棍,后因王焦氏求情,改成十大棍,打毕即逐出宫外。这件事迅速传开,给妃嫔们提供口实。她们联手施压,指责王焦氏扰乱宫规,败坏颜面。大臣们也上奏附和,张谦和在宫中人脉广,此事影响不小。年幼的溥仪无力对抗,只能任由王焦氏被赶出皇宫。王焦氏被逐后,生活陷入困境。她返回北京寻找女儿,却得知女儿早已因营养不良去世。原先入王府时,她被迫断绝与家人的联系,女儿无人照料。这打击让她一度流落街头,靠微薄积蓄度日。溥仪虽年少,却念及旧情,多次派人打听她的下落,但宫中规矩严,无法立即接回。1922年溥仪大婚后,形势稍缓,他开始偶尔接王焦氏进宫暂住,提供生活所需。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溥仪移居长春,将她正式接至身边奉养。王焦氏在伪满宫中度过晚年,陪伴溥仪处理日常琐务。她虽出身卑微,却以朴实方式影响溥仪,避免他完全沉迷权欲。1945年日本投降后,伪满崩解,王焦氏随溥仪一行被俘,关押于通化。1946年,残余关东军与国民党势力联合营救相关人员,攻打关押地。王焦氏在混乱中被流弹击中右手腕,伤口严重,失血过多而亡。这结局反映出时代动荡下普通人的无奈。
日本天皇送给溥仪两件礼物,溥仪忍气吞声地收下了,后来说:“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耻辱

日本天皇送给溥仪两件礼物,溥仪忍气吞声地收下了,后来说:“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耻辱

日本天皇送给溥仪两件礼物,溥仪忍气吞声地收下了,后来说:“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耻辱!”那两件礼物不是金银珠宝,而是一把武士刀和一套军装。赠礼的表面是尊重,背后却是赤裸的羞辱。溥仪不得不笑着接受,内心却翻江倒海。武士刀象征日本武力,军装代表效忠日本的身份。一个昔日的皇帝,握着一把外族的刀,穿上异国的军服,被推到聚光灯下展示,这种反差击碎了最后的尊严。多年后,他才敢把这段经历写下来,称之为“一生中最大的耻辱”。溥仪的人生故事要从紫禁城讲起。三岁登基,成为千万人口帝国的象征。退位之后,他依旧留在宫中,过着看似体面的生活。直到1924年,冯玉祥政变,他彻底被逐出皇宫,从此成为普通人。失落与彷徨伴随他进入天津日租界,生活被日本特务紧紧盯住。外界以为他仍是前清皇帝,实际上,他已经走在被操控的道路上。天津的日子并不安稳。表面风光的租界生活,暗地里充斥着拉拢与威逼。日本人不断以复辟为诱饵,让溥仪心生幻想。伪满洲国的构想就在这种氛围下逐渐成型。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把东北牢牢控制。溥仪在他们的安排下,被秘密接走,准备登上另一条不归路。对他而言,这是一个新机会,也是一个陷阱。伪满洲国在1932年正式宣布成立,溥仪被推到台前,先是担任“执政”,不久又被册封为“康德皇帝”。名义上是皇帝,实则一切大权由关东军操控。每一次“国事”活动,背后都有日方官员精心安排。连日常饮食和出行,也都在严格监管之下。溥仪明白自己不过是个符号,却依旧想维持残存的尊严。这个时候,日本天皇的礼物送到眼前,彻底击穿了最后的幻想。武士刀冰冷而锋利,军装整齐而陌生。礼物被称作“友好象征”,实际上却是主仆关系的标志。溥仪不得不穿上军装,佩戴武士刀,面对镜头展示“亲日”的姿态。那一瞬,他成了世界的笑柄。中国人看到照片,愤怒与屈辱并存,日本人看到画面,则把它当作胜利的象征。溥仪只能忍气吞声,心底却留下难以抹去的伤痕。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坦言,这份礼物让他羞愧至极。他意识到自己彻底沦为日本的玩偶,曾经的帝王威严早已化为乌有。被迫接受武士刀和军装的那一刻,他连挣扎的余地都没有。他知道,拒绝就是彻底失去利用价值,接受则是忍辱继续苟活。选择摆在眼前,却都充满耻辱。随着时间推移,这份屈辱被反复加深。伪满洲国的权力结构完全被日本掌控,溥仪任何动作都受到监视。他在宫廷里被严密保护,实际上是被软禁。对外的公开活动,几乎都安排在日本特务的监督下。武士刀和军装只是开端,他的生活本身就是被操控的道具。每一步都在提醒他,这不是皇帝的荣耀,而是傀儡的悲哀。1945年,日本战败,伪满洲国顷刻崩溃。溥仪在逃亡途中被苏军俘获,辗转来到苏联。多年后被遣返回国,他才真正走上改造的道路。在抚顺战犯管理所,他第一次有机会静下心来反思过去。那份日本天皇的礼物再次浮现脑海,让他久久不能释怀。对他来说,那不是单纯的物件,而是人生最深的烙印。1967年,溥仪在北京去世,留下厚厚的回忆录。书中他坦言,当年接受武士刀与军装,是他人生中最耻辱的一刻。这个片段成为后人研究的焦点。人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国家遭受外侮的缩影。一个曾经的皇帝,被迫穿上敌人的军服,拿着象征征服的武器,形象本身就是一段国耻的注脚。今天再看这段故事,依旧令人心头发紧。武士刀与军装并不是普通的礼物,而是象征权力与身份的符号。溥仪不得不接受,这种屈辱代表着那个时代中国的困境。个人的悲剧与国家的苦难交织在一起,让这段历史更显沉重。溥仪在晚年说出“最大的耻辱”,不仅是对自己命运的总结,也是对民族记忆的提醒。这段故事留给后人的思考不在于细节,而在于背后的意义。溥仪接受礼物的无奈,体现了一个人被时代裹挟的痛苦。更重要的是,它提醒人们,尊严需要国家的力量来守护。个人无论如何挣扎,都难以摆脱强权的摆布。只有国家真正强大,才不会有人再被迫戴上屈辱的军装。
1959年12月4日,溥仪被特赦后开始自力更生,听闻故宫要把太庙中清朝诸帝的牌位

1959年12月4日,溥仪被特赦后开始自力更生,听闻故宫要把太庙中清朝诸帝的牌位

1959年12月4日,溥仪被特赦后开始自力更生,听闻故宫要把太庙中清朝诸帝的牌位与画像移出,他当即以“私产”为由请求归还祖宗牌位,故宫拒绝:无权索要,专家估值每块2000万以上!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7日生在北京醇亲王府,三岁登基,成了清朝末代皇帝,年号宣统。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替他宣布退位,清朝完蛋。可他没离开紫禁城,继续在宫里过“小朝廷”日子,直到1924年被冯玉祥赶出去。之后,他跑天津混了几年,1932年在日本扶持下当了伪满洲国的傀儡,1934年还给自己封了个皇帝。1945年日本投降,他被苏联红军抓走,1950年被引渡回国,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改造了十年。1959年12月4日,溥仪终于被特赦,回了北京。先住五妹家,半个月后搬进崇内旅馆,提着简单行李,开始适应普通人生活。1960年2月16日,他拿着介绍信去北京植物园上班,干起了园艺工。每天推水车、修花枝,跟同事一起干活,慢慢融入了新日子。11月26日,他穿着中山装走去海淀投票站,投了人生第一票,正式成了新中国公民。1961年3月,他调到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当专员,整理清史档案,靠自己那点历史知识干活。1962年4月30日,他在政协礼堂跟护士李淑贤结婚,百来人见证,生活多了点温暖。1964年,他写了《我的前半生》,讲自己从皇帝到平民的经历,书卖得挺火,还当了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可好景不长,1966年红卫兵冲他家,让他干体力活搬东西扫街。多亏周恩来护着他,才没受太大罪。1967年,他查出肾癌,病情恶化,10月17日凌晨在北京人民医院去世,61岁。骨灰先放八宝山,1995年李淑贤迁到河北易县华龙皇家陵园,挨着清西陵。1959年冬,溥仪听说故宫因寿皇殿漏雨要修,把太庙里清朝皇帝的牌位和画像挪走。这些牌位上刻着先帝名字,摆在太庙享殿,庄严肃穆,对溥仪来说是家族的根。他坐不住了,觉得这是自家私产,托人向故宫提出要回来。故宫反应很快,直接拒绝,说1924年他被赶出宫后,宫里东西都归国家了。新中国成立后,这些牌位是国家财产,受法律管,谁也拿不走。溥仪这要求没啥依据。专家还估了价,说每块牌位值2000万以上,凸显这些东西多珍贵。溥仪不甘心,找律师准备告状,在家翻文件理理由,想走法律路子。可法院最后判故宫说得对,他输了。之后,他没再公开提这事。1962年,他反倒被故宫聘为特聘研究员,天天走红墙黄瓦间整理档案,偶尔看看太庙旧址,眼神里透着点怀旧。牌位的事没成,溥仪还是得过日子。1960年,他在植物园干活,学着浇花剪枝。1961年调到政协,钻研清史。1962年跟李淑贤结婚,日子踏实了点。1964年出书当委员,挺忙活。1966年红卫兵闹腾,周恩来保他一把。1967年查出癌症,去世前也没再提牌位。那些清朝皇帝牌位大多还躺在故宫仓库里,有些早年流失海外。比如1914年,乾隆的牌位被太监偷卖到德国,辗转百年。2005年9月,有人花400万人民币拍回来,送还故宫,挺轰动。这事也提醒大家,文物保护有多重要。溥仪这一生,从皇宫掉到民间,浓缩了时代大变迁。那些牌位不只是木头,是清朝的历史,是民族的记忆。
1934年,溥仪三妹妹韫颖(左)与丈夫润麒(中)和溥仪弟弟溥杰(右)的合影。润

1934年,溥仪三妹妹韫颖(左)与丈夫润麒(中)和溥仪弟弟溥杰(右)的合影。润

1934年,溥仪三妹妹韫颖(左)与丈夫润麒(中)和溥仪弟弟溥杰(右)的合影。润麒是婉容的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