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标签: 浦安修

1962年,顶不住压力的浦安修主动和彭德怀离婚。离婚后,彭德怀很伤感,那天,他突

1962年,顶不住压力的浦安修主动和彭德怀离婚。离婚后,彭德怀很伤感,那天,他突

1962年,顶不住压力的浦安修主动和彭德怀离婚。离婚后,彭德怀很伤感,那天,他突然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要是她,肯定不会离开我。”这个“她”到底是谁呢?彭德怀一生以耿直著称,敢讲真话,敢担责任。无论在战场上还是在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中,他始终把国家和人民放在第一位,把个人的安危和得失抛在脑后。他是新中国的开国元勋之一,也是许多人心中真正的民族脊梁。可他辉煌的一生中也留下了遗憾。为了国家的大义,他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在军事与革命事业上,而对家庭却始终未能顾及。他一生有过三段感情经历,其中两次正式的婚姻,可最终都没能留下子嗣。彭德怀的第一段婚姻发生在军阀混战的年代,那时包办婚姻很常见。刘坤模,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就这样成了年轻的彭德怀的妻子。两人生活时间并不长,平江起义爆发后,情况紧急。为了保护刘坤模的安全,彭德怀让她回老家避难,并承诺革命胜利后会去接她。这一别,却变成了永远的分别。乱世之中,音信全无,刘坤模只能在家乡辗转生存,生活困顿,甚至不得不靠乞讨维持。多年后,抗日战争爆发,刘坤模偶然从报纸上看到彭德怀的消息——此时他已是八路军副总司令。她内心难以平静,写信表达了想要重逢的愿望。彭德怀收到信时,心中百感交集,立刻回信,邀请她来延安。十年未见,两人都已发生很大变化。得知刘坤模已经改嫁并育有子女,彭德怀表示理解。最终,他们选择放下过去,各自生活,但仍保持友好的联系。彭德怀的第二段婚姻,则发生在延安的战火年代。那时,他已四十岁,但依然单身。战友陈赓为他操心婚事,安排他与浦安修相识。浦安修出身书香门第,思想进步,她被彭德怀的革命热情和为人所吸引。两人很快相互倾心,并在认识不久后结为夫妻。婚后,浦安修在生活上对彭德怀照顾周到,为他洗衣做饭,料理家务,还悉心照料他的胃病。在艰苦的战时环境中,他们互相依靠,彼此慰藉。彭德怀在外威严,但在家里对妻子关怀备至。有一次,浦安修行军途中受伤,彭德怀亲自为她洗脚、挑水泡;还有一次,她在日军轰炸时失踪,彭德怀焦急万分,直到她平安归来,才稍稍安心。在这些细节中,可以看到战争年代夫妻之间的真情与互助,即便生活环境艰难,他们依然尽力照顾彼此,也让这段婚姻在风雨中维持了温暖与坚韧。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彭德怀回到北京,本以为可以和浦安修过上平静的生活。1962年,彭德怀的事业跌入低谷,浦安修也承受着巨大的政治压力。在多方压力下,浦安修最终选择与彭德怀离婚。关于彭德怀和浦安修离婚的经过,流传着几种不同说法。有人说,当时彭德怀切了一个梨,让浦安修决定是否吃下,以此表达她的态度。浦安修最终吃下了梨,也就意味着她选择离开。还有一种说法是,彭德怀当时明确表示不愿意离婚,但浦安修仍坚定地做出了分开的决定。无论哪种版本,婚姻最终还是以分离收场。离婚之后,两人再没有重逢。彭德怀晚年病重时,多次表示希望能够见浦安修一面,但她始终没有答应。直到彭德怀去世,浦安修才出现在追悼会上,为过去画上一个迟来的告别。晚年的浦安修,对这段婚姻充满了复杂的情绪。她整理出版了《彭德怀自述》,或许也是为了弥补心里的遗憾,也让后人能够了解这位伟人的另一面。彭德怀的两段婚姻,各有不同的结局,也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在动荡的年代里,刘坤模和浦安修都做出了各自的选择。她们的决定,并非简单的对错,而是当时现实环境下的无奈与必然。
1978年,党组织派人找到浦安修,向她移交了补发给彭德怀元帅的48000元工资稿

1978年,党组织派人找到浦安修,向她移交了补发给彭德怀元帅的48000元工资稿

1978年,党组织派人找到浦安修,向她移交了补发给彭德怀元帅的48000元工资稿费这及一些私人物品。浦安修有些犹豫是否接受,来人告诉浦安修:“您和彭总的离婚申请组织上没有批准,您还是彭总的夫人。”浦安修1918年出生在北京,祖籍上海嘉定区,从小家庭条件不错,接受过正规教育。她上学时接触进步思想,1936年加入党组织,那时候才18岁。两年后,她到延安工作,负责妇女事务和教育。彭德怀那时40岁,已经是资深军事干部,早年经历坎坷。他第一任妻子周瑞莲,因为家贫被父母卖给地主,她无法忍受,选择跳崖结束生命。这事让彭德怀打击很大。第二任妻子刘坤模,在国民党追捕共产党人时期,为避免牵连,主动离婚,收拾东西就走。彭德怀从此决定不结婚,一心扑在革命工作上。陈赓是他的老战友,看他单身多年,就想办法撮合。先是直接劝说,没成。后来陈赓组织篮球赛,让彭德怀去看,浦安修在场上打球出色,两人就这样认识。1939年,浦安修和彭德怀在延安结婚,生活简单,窑洞就是家。婚后,她主要做后方工作,他在前线指挥,两人见面少,一周最多一次。新中国成立后,日子稍稳,但1950年抗美援朝爆发,彭德怀出征朝鲜,两人又分开。1952年,浦安修随慰问团去前线看他,他强调纪律,不搞特殊,她只好返回。夫妻俩各自忙碌,为国家出力。1962年,浦安修承受压力,提出分开,彭德怀同意,但组织没批。彭德怀前两段婚姻失败,让他性格更内向,对感情事看得淡。周瑞莲的死和刘坤模的离开,都让他学会了接受现实,不强求。1978年底到1979年初,中央为彭德怀平反,补发工资、稿费和抚恤金,总计48000元左右,还包括私人物品如衣物和手稿。党组织派人到浦安修住处移交,她看到这些,犹豫不决,因为觉得自己已分开多年,不该收。来人解释,离婚申请组织从未批准,她仍是彭德怀的合法夫人。这笔钱和物品按规定归她处理。浦安修最终签收,确认了身份。历史上,彭德怀生前存款少,这补发是国家对他的肯定。浦安修处理时,按彭德怀遗愿分配,没留给自己。类似事件在其他干部中也有,但彭德怀案特殊,牵涉历史纠错。浦安修收到钱后,先用部分还清彭德怀生前欠款,比如给老战友或单位。然后分给他的八个侄子侄女,共两万多,补贴他们的生活。接着,交纳党费几千元,体现原则。剩余资金,她资助生活困难的同志和群众,比如秘书、司机和警卫员,各得几百到几千不等。最后几千元,用作研究彭德怀事迹的小组活动费用,如招待和资料印制。她一生未再婚,工作到晚年。彭德怀1974年去世,享年76岁。浦安修继续在北京师范大学任职,后调纺织工业部。1991年,她因病在北京医院去世,终年73岁。骨灰安放在革命公墓,与彭德怀相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