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前首相约翰逊表示,一旦台海战争爆发,若美军介入,英国、澳大利亚也会一起上,台湾不至于孤军奋战。约翰逊这种狂妄的言论,用“狗吠火车”“嘴炮挺台”来形容再贴切不过了。英国前首相约翰逊关于台海局势的言论,听起来气势十足,但只要看看英国如今的军力家底,就知道这话里的水分有多大。2025年英国海军正计划退役5艘大中型舰艇,这意味着本就不算宽裕的家当还要再缩水,现在能拿得出手的4000吨以上水面战舰总共才21艘,这点力量连自家的“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出门执行任务都得求着美国或欧洲盟友派船护航,不然连基本的防空保障都成问题。英国海军的核心防空力量全靠那6艘45型驱逐舰,但这几艘船的日子并不好过。它们的动力系统一直存在致命缺陷,曾经出现过集体趴窝无法出海的情况,堂堂驱逐舰连自家港口都出不去,更别说跨洋去掺和远在万里之外的事情了。再看看历史,1982年马岛战争时,英国海军一次性就能派出61艘主力舰艇组成特混舰队,其中包括2艘航母和4艘核潜艇,那会儿的皇家海军确实有远洋作战的底气。可现在呢,英国海军舰艇的总吨位已经缩减到巅峰时期的不足二十分之一,别说组织大规模远洋舰队,就连维持基本的区域存在都捉襟见肘。2021年“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首次部署亚太,一路上不仅要靠美国海军的驱逐舰提供防空掩护,连搭载的F-35B战斗机都有一半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的,自己的舰载机数量根本凑不齐,这样的航母战斗群,真要遇上点事恐怕自身都难保。英国的国防预算这些年倒是有所增长,2023年达到了500亿英镑,号称是欧洲最高,但这笔钱花到哪里去了呢?其中很大一部分用于支持乌克兰和维持核武库,真正能投入到海军装备维护和更新的资金相当有限。这就导致英国海军陷入了一个怪圈,一方面新型舰艇建造计划不断推迟,比如26型护卫舰首舰拖到2025年才预计服役,另一方面现有装备的维护也跟不上,皇家联合军种研究院的报告就指出,皇家空军的“台风”战斗机平均每3架就有1架处于整修状态,海军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军费增长看似风光,实际却填不满装备老化和战力衰退的窟窿。从远洋作战的角度看,英国要想介入台海局势,首先得解决几千公里的后勤补给问题。但现实是,英国海军计划在2025年退役2艘“波浪”级舰队补给油轮,这意味着本就薄弱的远洋补给能力将进一步下降。没有足够的补给舰随行,舰艇在长途奔袭中连燃油和弹药都难以保障。更麻烦的是,英国在亚太地区几乎没有可靠的军事基地,舰艇维修、人员休整都成问题,真要把舰队派过来,恐怕没等到达目的地就已经疲惫不堪。皇家空军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所有“台风”战斗机都集中部署在两个缺乏严密保护的基地,一旦发生冲突,很可能被远程火力一锅端,连起飞参战的机会都没有,所谓的空中支援只能是纸上谈兵。再看看约翰逊口中的盟友澳大利亚,皇家澳大利亚海军现役主力包括3艘霍巴特级驱逐舰和8艘澳新军团级护卫舰,看似有一定规模,但这些舰艇大多是中小型吨位,其中澳新军团级满载排水量才3600吨,连4000吨的门槛都没到。澳大利亚虽然计划建造9艘亨特级护卫舰和引进核潜艇,但这些项目都还停留在纸面上,首艘亨特级护卫舰要到2025年才预计服役,形成战斗力更是遥遥无期。现在的澳大利亚海军连自家周边海域的巡逻都有些吃力,要想跨洋去台海凑热闹,恐怕也是有心无力。英国军费这些年确实在增长,2023年达到了500亿英镑,但其中很大一部分被用来支持乌克兰和发展核武库,真正用于海军装备更新和日常训练的资金并不充裕。这就导致一个奇怪的现象:英国一方面宣称要加强全球存在,另一方面却连海军陆战队新兵的训练课程都要缩短,只为了五年内节省200万英镑经费。士兵训练时间不够,装备维护跟不上,这样的军队别说打硬仗,就是日常部署都容易出问题。对比马岛战争时期的英国海军,那会儿他们能在短时间内征用大量民船改装成运兵船和补给舰,“伊丽莎白二世”号游轮一次就能搭载3000名官兵,而现在的英国连维持现有舰队都捉襟见肘。曾经的“日不落帝国”海军,如今连保护自己的航母都需要盟友帮忙,这种实力的衰退不是靠几句豪言壮语就能掩盖的。英国皇家联合军种研究院的报告早就指出,皇家空军的基地防护薄弱,缺乏导弹防御系统,战机数量不足且维护状况堪忧,飞行员甚至缺乏在备用跑道起飞的训练。海军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两栖作战能力因为退役“海神之子”级船坞登陆舰而大幅削弱,远洋补给能力也因退役补给油轮而下降。这样的军力状况,要想在远离本土的台海地区发挥作用,实在是难以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