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标签: 欧美动态

短短一天,特朗普就像变了个人前几天还怼天怼地的特朗普,最近突然像霜打

短短一天,特朗普就像变了个人前几天还怼天怼地的特朗普,最近突然像霜打

短短一天,特朗普就像变了个人前几天还怼天怼地的特朗普,最近突然像霜打的茄子,彻底蔫了。这转变,实在太让人意外!一切都源于查理·柯克的死。铁盟友,MAGA运动的核心干将,在高校那可是一呼百应。他的离去不只是失去助力,更像是断了未来布局的臂膀。特朗普本就深陷内政外交的泥沼,如今又痛失左膀右臂,他​明年就80岁了,内政外交,身心俱疲却回天无力,还能撑几年呢?
欧盟还是太天真了,不是中国不施压!9月13日,奥地利外长迈因尔—赖辛格在与中国外

欧盟还是太天真了,不是中国不施压!9月13日,奥地利外长迈因尔—赖辛格在与中国外

欧盟还是太天真了,不是中国不施压!9月13日,奥地利外长迈因尔—赖辛格在与中国外长王毅会面后受访时说,中国应该向俄罗斯施压,促使他们停止俄乌战争,以免继续面对欧美的制裁。奥地利外长还大放厥词,蔑称,“北京需要协助将俄罗斯总统普京拉入停战谈判,并停止向俄罗斯供应武器。”不得不说,欧盟这帮政客对俄乌战争还是搞双标,对我国还是那么傲慢。俄乌战争本来就是美欧伙同泽连斯基蓄意挑起的,其根源就是北约的东扩。只要北约往后退一步,乌克兰保持中立,实现去军事化,泽连斯基下台,那么俄乌问题必将迎刃而解。而欧盟不往这个方向合力,反而一直指责一心促和的中国,这是没有道理的。中方在俄乌问题上的立场态度是一贯的,那就是中立促和,欧盟方面指责我们军援俄罗斯,制裁俄罗斯的国防工业,纯属污蔑。
阅兵仪式最让人惊喜的不是普京的到来,也不是金正恩,而是:一个所有中国人都不能忘记

阅兵仪式最让人惊喜的不是普京的到来,也不是金正恩,而是:一个所有中国人都不能忘记

阅兵仪式最让人惊喜的不是普京的到来,也不是金正恩,而是:一个所有中国人都不能忘记的恩人,特别是南京人,他就是约翰.拉贝的孙子,他叫托马斯.拉贝。在阅兵仪式上,各国领导纷纷亮相,然而,当镜头扫过一个身影时,现场不少人眼眶湿润,心中顿时十分的感动,他就是约翰·拉贝的孙子托马斯·拉贝。对于中国人,尤其是南京人来说,约翰拉贝这个名字十分重要,当年面对日军侵略,是他站出来保护了中国百姓。这位德国商人,本可以置身事外,但他内心的善良与正义驱使他做出伟大抉择,保护了无数中国人。他用自己的房子作为据点,不顾个人安危,直面日军的暴行,一次次阻止他们闯入安全区伤害无辜百姓。据统计,约翰拉贝拯救了几十万中国人的生命,拉贝的善举让无数南京人铭记在心,对他十分感激。而他的孙子托马斯.拉贝也继承了祖父的善良与勇敢,多年来一直在为中德共同交流奔走。此次他出现在阅兵仪式上,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更是对中德两国人民深厚情谊的见证。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我有种预感,特朗普和共和党人快要说不出话了。不是因为案子破得太快

我有种预感,特朗普和共和党人快要说不出话了。不是因为案子破得太快

我有种预感,特朗普和共和党人快要说不出话了。不是因为案子破得太快,也不是因为凶手太凶,而是枪杀查理·柯克的泰勒·罗宾逊,出身太让他们意外。罗宾逊二十二岁,家就在犹他州。他父亲在警局干了二十七年,母亲做残障护理,一家都是摩门教,标准的保守派家庭。他高中成绩很好,ACT考了三十四分,进过大学拿全额奖学金,但没念完。这次作案,他用的是栓动步枪。子弹上刻了字,有些是针对法西斯的口号,有些是网络梗。警方说,他讨厌柯克,觉得他在散播仇恨。之前特朗普和共和党一口咬定凶手是激进左翼,结果一看,是自家阵营里长出来的。现在有些人改口,说是大学教育带坏了他。这种局面确实难堪。一边喊着严惩凶手,一边发现凶手也流着保守派的血。美国枪击
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近日向欧盟主席冯德莱恩开炮,或者说是发出通牒:若欧盟将

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近日向欧盟主席冯德莱恩开炮,或者说是发出通牒:若欧盟将

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近日向欧盟主席冯德莱恩开炮,或者说是发出通牒:若欧盟将冻结的俄罗斯资金随意支配和挥霍,欧盟将会得到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冯德莱恩将会付出沉重的代价。扎哈罗娃的警告,这是把冯德莱恩拿捏得死死的,也算是打到了她的“七寸”。因为欧盟真的要乱动了俄罗斯存放在欧行中的资金,尤其是把钱用在于支持乌克兰上,俄罗斯必然会对欧盟下死手的,甚至“双倍奉还”。对此,欧盟抵不住俄罗斯的猛烈回击,冯德莱恩也不能不惧怕!#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美国财长:若中方不主动让步,美国将升级局势,可能对华实施禁运。但很少有人注意

美国财长:若中方不主动让步,美国将升级局势,可能对华实施禁运。但很少有人注意

美国财长:若中方不主动让步,美国将升级局势,可能对华实施禁运。但很少有人注意到,贝森特说这话的时候,正好撞上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落地两周年。当初美国砸了520亿美元补贴,想让本土半导体产业“回流”,可到2025年4月一看,本土晶圆厂产能只涨了12%,离30%的预期差了一大截。更尴尬的是,中国市场还占着全球半导体消费的45%,高通、英特尔这些美国巨头,去年在华赚的钱仍占营收三成多。一边想卡中国脖子,一边自家企业又离不开中国市场,贝森特这“禁运威胁”从根上就透着矛盾。大家总说“中国对美出口是美国的五倍”,可这数字背后藏着猫腻。苹果、特斯拉早就在中国建了工厂,生产的iPhone、Model3运回国,海关统计里就直接算成“中国对美出口”。单说2024年,这类“美国企业在华生产再返销”的商品,就占了中国对美出口总额的18%。说白了,贝森特喊的“贸易逆差”,近五分之一其实是美国自己企业布局的结果。贝森特还想拉着盟友一起施压。他说这话前一周,刚跑了欧盟、日本,想搞个“对华出口管制清单”。可欧盟根本不接茬——德国大众、宝马去年在华卖的车占了全球四成,法国空客还压着280架中国订单没交付,这些企业天天给欧盟施压,哪敢跟着美国禁运?日本表面附和,背地里却悄悄留了口子:对华出口半导体设备的许可没全停,毕竟日本半导体材料在华占了六成市场,真禁运自己先亏惨。贝森特这么硬气,还有个藏不住的原因——美国要选了。2025年是大选预热期,俄亥俄、密歇根这些“铁锈州”是两党必争的地盘。当地工厂总把经营差的锅甩给“中国商品”,贝森特放狠话,其实是帮共和党拉这些州的选票。可他没说的是,这些州的农机厂,每年从中国买的精密轴承、液压零件占了成本23%,真禁运了,中国反制最先坑的就是他们自己。中方也没坐着等。贝森特话音刚落,中国商务部第二天就公布了自美买大豆、玉米的清单,比去年多买15%。但这不是“让步”—中国饲料行业每年需要大量大豆,美国大豆蛋白含量高,本来就是重要来源,这是按自己需求调整的。与此同时,中国跟东盟一季度的贸易额涨了8%,RCEP框架下的生意已经占了中国外贸的38%,明显是在扩宽市场,少依赖美国。真要禁运,美国自己企业先扛不住。全球最大的光伏逆变器公司Enphase是美国的,可它70%的核心芯片靠中国台湾代工,而台湾造芯片的原料,50%来自大陆。要是美国禁运新能源部件,大陆只要限制硅料出口,Enphase的产能直接就得腰斩。还有特斯拉,上海工厂去年给美国供了18万辆ModelY,真禁运了,美国本土工厂根本补不上产能,贝森特讲话后,特斯拉股价直接跌了3%,市场早看出风险了。贝森特嘴里的“中方让步”,说白了就是要中国按美国的规矩来——比如少给新能源汽车、光伏产品补贴,多开放服务业市场。可中国的逻辑很清楚:贸易平衡得靠双方都开放,不是靠一方施压。2025年初,中国已经扩大了汽车零部件、医疗设备的进口关税减免,美国企业的产品占了两成多,但这是中国自己想升级产业才做的,不是被逼的。更有意思的是,美国产业界已经开始反对禁运了。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最近给财政部递了报告,明说要是对华禁运半导体材料,美国企业每年要少赚420亿美元,还会逼着中国加快研发替代材料,最后彻底失去中国市场。这些大企业的话语权可比贝森特重,他的“禁运计划”能不能落地,还得看这些企业的脸色。说到底,贝森特的狠话更像谈判套路,不是真要动手。中美经贸早绑在一起了—美国消费者靠中国日用品压着通胀,中国企业靠美国高端设备提产能,真搞禁运就是双输。贝森特心里也清楚,真把局面闹僵,美国自己的损失一点不比中国少这也是他只敢嘴上喊,没真敢落地的原因。
美专家认为,如果美国输了这场贸易战,特朗普大概率会考虑战争选项。但考虑到对手是中

美专家认为,如果美国输了这场贸易战,特朗普大概率会考虑战争选项。但考虑到对手是中

美专家认为,如果美国输了这场贸易战,特朗普大概率会考虑战争选项。但考虑到对手是中国,以美国目前的军力,胜算不大,所以精于算计的特朗普,不太可能冒这样的风险,因为不符合他的商业思维。曾几何时,特朗普掀起贸易战的那一刻,很多人以为这只是他谈判的老套路,可到了2025年,他真的又回来了,而且这次是卷土重来,火力更猛。他不再遮掩,而是把对中国的关税直接拉到极限,不仅全品类10%起步,还对电动汽车、电池等关键领域直接加到60%。他的算盘很简单:逼中国就范,再一次证明“美国优先”不是口号,而是可以落地的政策武器。可现实并不买账。美国本土的汽车厂商首先就扛不住了,进口中国电池的成本翻了好几倍,自家电动车价格飙升,消费者要么转头买中国品牌通过东南亚绕道进来的车型,要么干脆放弃换车,导致福特、通用的工厂纷纷减产,工人怨声载道。更让特朗普头疼的是,中国那些被盯上的高科技企业,早就把供应链撒到了墨西哥、东南亚,关税壁垒拦得住直接出口,却挡不住人家在第三国设厂再卖回美国,反而让美国本土上下游企业失去了便宜的原材料来源,成本一路走高。这时候就有美国专家出来敲警钟了:照这么打下去,贸易战输了的话,以特朗普那性格,保不齐会动歪心思,把战争当成最后的选项。这话听着吓人,但稍微看看美军现在的家底,就知道这想法有多不切实际。太平洋舰队的核潜艇一半以上都在船坞里等着维修,去年有外媒曝光,光是停用等待保养的潜艇就占了近三成,真要发生冲突,能随时出动的家底实在不够看。更要命的是武器生产的供应链,从弹药到卫星零件都得依赖外国供应商,连太空司令部都承认,军事卫星项目因为缺零件已经拖了好几次工期。那些吹得天花乱坠的新型武器,要么还在图纸上,要么就是造几架原型机就没钱量产,真要跟中国硬碰硬,这些“纸面实力”根本撑不起场面。再看看中国这边,这些年海军的新舰艇跟下饺子似的,高超音速武器早就列装部队,更别说那些能精准打击航母的弹道导弹,早就形成了实实在在的威慑力。美军在西太平洋的基地,从关岛到日本,现在都在中国的火力覆盖范围内,过去那种航母编队耀武扬威的日子早就一去不复返了。特朗普是出了名的精于算计,做什么事都得算笔账,战争这买卖风险太高,他不可能不清楚。一场仗打下来,军费开支就是个无底洞,现在美国国债都快压得喘不过气了,真要开战,别说纳税人不答应,华尔街的金主们第一个就得跳出来反对。而且特朗普的商业思维里,最看重的就是“投入产出比”。贸易战输了无非是面子难看,要是打仗输了,那可是里子面子全没了。中国不是伊拉克、阿富汗,手里的家伙什样样齐全,真要硬碰硬,美军未必能占到便宜,搞不好还得把霸权地位都搭进去。他身边的幕僚肯定算过这笔账:军舰修不好,弹药造不出,盟友又不敢真跟着蹚浑水,这时候动武纯属自讨苦吃。说到底,特朗普再怎么咋咋呼呼,本质上还是个商人,赔本的买卖绝对不干。他现在顶多就是在嘴上放狠话,搞点制裁、禁运之类的小动作,真要把战争摆上台面,除非他脑子突然不清醒了。那些担心他会铤而走险的人,可能忘了他最在乎的是自己的政治前途,一场没胜算的战争,只会让他从总统宝座上摔得更惨。所以别看现在贸易战打得凶,真要升级成热战,可能性实在太低,毕竟对特朗普来说,任何不符合商业逻辑的冒险,都是绝对要避免的。

特朗普周六突然发了“给所有北约国家以及全世界的一封信”,荒唐至极。他声称,如果所

特朗普周六突然发了“给所有北约国家以及全世界的一封信”,荒唐至极。他声称,如果所有北约国家停止从俄罗斯购买石油,并且对中国征收50%至100%的关税,乌克兰战争将很快结束。他说,如果北约国家准备好行动,我随时待命,就等你们说什么时候了,否则就是在“浪费我的时间,以及美国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这封发在社交媒体上的公开信展现了一个无能为力,恼羞成怒,向盟友甩锅,同时试图怂恿盟友冲到前边蹚雷的美国刁蛮总统形象。特朗普在入主白宫前,曾经反复声称他能够在24小时内结束俄乌战争,一副自负自恋的派头,他严重高估了美国的引诱及胁迫能力。他的团队向普京和俄罗斯换了一张笑脸,根据战场形势答应了普京的几个基本要求,反过来向乌克兰施压。他们以为俄罗斯和乌克兰以及欧洲都会听白宫对结束战争条件的安排,当特朗普在阿拉斯加给普京铺出红地毯时,他以为这条红地毯价值千金,可以一毯定乾坤,他严重低估了俄乌战争的复杂性,严重低估了俄罗斯与乌克兰和北约矛盾的尖锐性。他太一厢情愿了,结果是一次又一次当着世界打了自己的脸,成了笑柄。现在特朗普又异想天开,声称制裁可以解决问题,“迅速结束战争”。这是他之前“24小时结束战争”豪言壮语的又一新版本。在这个新版本中,人们首先看到的是特朗普有点泄气,他知道靠他的嘴巴和红地毯不行了,他单独的诱惑和恐吓都已经失效。他一边向北约国家甩锅,一边试图把那些国家都动员起来,冲到美国的前边,听他特朗普的号子去做地缘政治炮灰。这是一个无赖招数:我已经给出了迅速结束战争的路线图。众所周知,北约国家土耳其是俄罗斯石油的第三大买家,匈牙利和斯洛伐克也在购买俄罗斯石油。现在我特朗普说了:如果所有北约国家都听呵,断油,同时对中国征收50%至100%的关税,直到战争结束再取消它们,就可以立竿见影,逼降俄罗斯,如今球在你们一边!问题在于,相关北约国家几乎没有可能立刻全部断掉俄罗斯能源,它们的计划是要到2027年才能摆脱俄罗斯能源。北约国家更无可能一起对中国征收50%至100%的关税。现在就完全断了石油,相关国家将失去工业动力,世界油价也会进一步上涨,打击整个欧洲。向中国征收50%至100%的关税,中国势必猛烈报复,相当于欧洲国家自毁与中国的庞大贸易,将整个欧盟经济推入经济混乱。今年4月份,美国对中国征收145%的关说,中国对等报复,美国也扛不住了,做出退让,目前美国对中国保留的关税水平是30%。特朗普自己往后缩了,却推盟友往陷阱里跳。明明是特朗普根本没有能力迅速结束俄乌战争,现在责任被转嫁到北约国家的头上:谁让你们继续使用俄罗斯石油,谁让你们不敢对中国加征50%至100%的关税?如果欧洲真傻乎乎地按美国要求往前迈了步子,只会激化局势,不可能结束战争,但那时特朗普又会有另一套说辞,比如指控欧洲虽然跟进了,但做得很不够,等等。总之,就是特朗普自己无能,而且高度自恋,把复杂的政治问题当成生意场的讨价还价去操作,结果他碰了大钉子,骑虎难下,又不肯认输,于是写了这封公开信,强词夺理。他是在搅混水,扰乱全世界的视线和思维,试图玩金蝉脱壳,把自己的责任摘出来。另外,中美在西班牙的新一轮贸易谈判14日即将举行,美方在谈判前夕再将23家中国企业列入实体清单,中国则在芯片问题上对美国相关企业和政府发起反倾销和反歧视调查,双方都展现了强硬姿态。不排除特朗普发贴要求北约国家向中国商品征高关税,有谈判前夕增加对中方心理施压的另一目的。然而,特朗普就那么点本事,美国关税这个被他恶意透支的工具所能起的作用就那么多。在俄乌问题上,他现在已经是技穷的黔驴,却仍然想要面对世界充好汉,把自私伪装成道义,并且教训其他人:都是你们不行。
#2026年乌至少需1200亿美元国防开支#【外媒:乌防长透露,2026年乌克兰

#2026年乌至少需1200亿美元国防开支#【外媒:乌防长透露,2026年乌克兰

#2026年乌至少需1200亿美元国防开支#【外媒:乌防长透露,2026年乌克兰将至少需要1200亿美元国防开支】据路透社、乌克兰“RBC.UA”新闻网报道,乌克兰国防部长什梅加尔当地时间13日透露,若俄乌冲突持续,乌克兰2026年将至少需要1200亿美元国防开支。路透社援引什梅加尔的话称,这笔资金对于维持防线、生产更多无人机和其他武器、保护领空以及阻止俄罗斯发动进一步攻势至关重要。“RBC.UA”新闻网称,什梅加尔补充说,当前战争经济形势下,若乌克兰国防开支少于俄罗斯,将要付出领土和生命代价。路透社提到,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后,乌克兰国防开支急剧攀升,目前军费支出占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1%以上。今年乌克兰计划至少投入630亿美元用于国防开支,此外还有乌西方盟友为其提供实物武器。路透社称,乌克兰最高拉达(议会)预算委员会主席罗克索拉纳·皮德拉萨表示,战争成本持续上升,2025年战争单日开支达到1.72亿美元,而2024年约为1.4亿美元。她说,这笔支出涵盖士兵薪资、武器采购以及战场伤亡人员的抚恤金,“因此我们需要筹集所有需要的资源、所有需要的资金”。此前,据乌克兰总统网站8月22日发布的消息,乌总统泽连斯基当天在首都基辅会晤到访的北约秘书长吕特,讨论对乌安全保障、武器援助和结束俄乌冲突等议题。泽连斯基称,对乌安全保障应“真正有效”。泽连斯基表示,由北约和美国提出的“乌克兰优先需求清单”计划已启动,现已筹集15亿美元资金。该计划由一些北约欧洲成员国出资,向美国购买武器援助乌克兰。泽连斯基说,他和吕特还讨论了为乌克兰国内武器生产、尤其是无人机生产提供资金支持事宜。今年乌国内武器生产的资金缺口为60亿美元。
中俄蒙刚把“西伯利亚力量-2”备忘录签完墨迹还没干,俄罗斯能源巨头米勒立马亮出一

中俄蒙刚把“西伯利亚力量-2”备忘录签完墨迹还没干,俄罗斯能源巨头米勒立马亮出一

中俄蒙刚把“西伯利亚力量-2”备忘录签完墨迹还没干,俄罗斯能源巨头米勒立马亮出一份绕开蒙古直通中国的管线方案,外加一句“蒙古要是掉链子我们还有B计划”,这话轻巧却像往桌面砸下一块秤砣。这条管道的谈判史,简直比连续剧还精彩。2014年中俄签供气框架协议的时候,蒙古国连个“群演”都算不上。2015年项目改名叫“西伯利亚力量-2”后,三方因为定价、过路费、环保问题吵得不可开交——俄罗斯想按欧洲的高价卖,中国坚持按亚洲的基准价买,蒙古国更狠,张嘴就要天价过路费。这一吵就是八年,直到2022年俄乌打起来,西方把俄罗斯能源卡得死死的,中国急需减少对海上油气的依赖,蒙古国经济烂得连工资都快发不出来了,三方这才重新坐回谈判桌。2025年能谈成,说白了就是“需求压倒分歧”。对俄罗斯来说,这条管道是突破西方封锁的“救命稻草”;对中国来说,它是减少对海上通道依赖的“安全锁”。对蒙古国来说,每年20-30亿美元的过路费,足够让它从“最穷首都”变成“能源中转站”。但米勒的“B计划”突然冒出来,等于给所有人提了个醒:国际合作里,没有永远的“铁哥们”,只有永远的利益。米勒说的B计划可不是吓唬人。早在2025年5月,俄罗斯就在后贝加尔斯克到满洲里之间挖了条800公里的短管线。这条管子用的钢材能扛零下40度低温,施工难度比穿越蒙古小多了,最重要的是彻底避开了第三方“卡脖子”的风险。俄罗斯工程师算过账:绕开蒙古,每年能省几十亿美元过路费,中国华北地区还能提前用上清洁能源,这买卖太划算了。蒙古国这些年“左右摇摆”的操作更让俄罗斯不得不留后手。2023年谈判中途突然加价,2024年初直接把项目从国家计划里踢出去,转头就和美国签稀土协议、跟韩国商量绕开中国卖煤炭——这种“脚踩两条船”的外交,换谁都得防着点。就像米勒以前搞北溪管道和“西伯利亚力量1号”时说的:能源合作不能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得留个备选方案。米勒的B计划,本质上是一场“心理战”。它明着是给蒙古国提个醒:过路费不是“铁饭碗”,合作得拿出诚意。暗着是给中国吃定心丸:不管蒙古国怎么折腾,俄罗斯的天然气都会稳稳送到。这种“进可攻退可守”的招数,正好暴露了现在国际能源格局的脆弱性——北溪管道被炸的事还历历在目,跨国能源线路一旦卷入大国博弈,分分钟可能成“牺牲品”。对蒙古国来说,这场博弈就像面镜子。它一边喊着“第三邻国”战略,一边在炼油厂项目上求着中国开通边境铁路运设备;一边想当“能源枢纽”,一边却靠稀土和旅游业赚的钱连过路费都填不上。这种“既要又要”的贪心操作,最后只会让中俄的信任慢慢消失。就像那条在西伯利亚草原上开挖的新管线所示:机会稍纵即逝,红利不会永远等你。米勒的“B计划”让我突然明白:国际合作就像搞对象,光靠协议上的甜言蜜语不行,得看实际行动靠不靠谱。蒙古国想靠过路费“一夜暴富”,却忘了合作的基础是互信——今天能因为美国稀土协议临时加价,明天就可能因为其他利益反水。这种“短视操作”,最后只会让自己从“香饽饽”变成“烫手山芋”。对俄罗斯来说,B计划是“未雨绸缪”的聪明劲。在美欧逼着“选边站”的当下,把能源出口命脉交给一个反复无常的第三方,相当于把刀柄递给别人。而对中国来说,这条管道的意义早超出能源本身——它既是“一带一路”的标杆项目,也是去美元化的一记重拳。当三国用本币结算天然气时,美元霸权的裂缝就会再大一分。最后想说,国际关系里从来没有“后悔药”。蒙古国现在急得跳脚,想靠稀土和旅游业填补缺口,可这些产业哪能一夜之间撑起经济?就像那个和印度合作喊了十年的炼油厂项目,到现在还得求中国开通边境铁路运设备——这种“依赖症”,才是最要命的。机会错过了,就只能眼睁睁看着红利流到别人手里。而那条绕开蒙古的新管线,终将成为中俄合作的新里程碑,也会成为蒙古国外交决策失误的活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