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标签: 李淑贤

1967年10月17日,溥仪在北京因病去世后,他的家人不知道该以何种规格来安葬溥

1967年10月17日,溥仪在北京因病去世后,他的家人不知道该以何种规格来安葬溥

1967年10月17日,溥仪在北京因病去世后,他的家人不知道该以何种规格来安葬溥仪,就把这个问题上报给了国家。周总理得到这个消息后又是如何处理的呢?说起末代皇帝溥仪,大家脑海里浮现的可能是《末代皇帝》里那个尊龙扮演的,一生跌宕起伏的形象。他当过皇帝,也当过战犯,最后成了新中国的一介普通公民。他这一辈子,真是历史三峡里的那叶扁舟,被巨浪推着走,自己说了不算。1967年10月17日凌晨,溥仪因为肾癌和尿毒症,在北京人民医院走到了人生的终点,终年61岁。人走了,可事儿没完。一个天大的难题摆在了他妻子李淑贤和弟弟溥杰等亲人面前:这人,该怎么葬?按皇帝的规格?那简直是开历史的倒车,在那个年代是绝无可能的政治错误。可按普通老百姓的规格吧,他毕竟是爱新觉罗家的子孙,是中国最后一个皇帝,就这么悄无声息地处理了,情感上、传统上似乎也说不过去。溥仪的身份,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份的,前无古人,后也再难有来者。他的身后事,也就成了一个没有先例可循的特殊问题。家里人商量来商量去,谁也拿不定主意。最后,只能把这个“烫手山芋”一级一级地往上报,最终报到了时任全国政协。政协的领导们也觉得这事儿非同小可,不敢擅自决定,于是报告到了周恩来总理那里。当时,总理的指示很明确,主要有三点:第一,溥仪是全国政协委员,他的丧事费用应该由全国政协来承担。这一点,直接定下了调子。溥仪的最终身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和“全国政协委员”,他的身后事,就应该按照这个身份来办。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任何与“皇帝”相关的特殊化处理方式。第二,追悼会的规模和形式,要征求家属的意见,特别是他妻子李淑贤的意见。这一点,就充满了人情味。虽然国家定了总的原则,但在具体怎么办的细节上,充分尊重家属的感受。国家大政方针的严肃性和对个体家庭的关怀,在这里结合得特别好。第三,关于安葬地点,周总理也给出了明确的指示:可以将溥仪的骨灰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这第三点,可以说是整个安排中的“点睛之笔”。为啥这么说呢?咱们得知道八宝山革命公墓是个什么地方。这里安放的,都是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过贡献的领导人、民主人士、科学家、艺术家等等。让溥仪的骨灰进入八宝山,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政治姿态。它向外界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号:溥仪,这个昔日的封建帝王,已经成功地被改造成为了一名自食其力的新中国公民。他后半生在政协的工作,他对新社会的认同,得到了国家的最终认可。这不仅是对溥仪个人的一个盖棺定论,更是对全世界展示中国共产党人胸怀和政策成功的一个实例。有了总理的指示,事情就好办了。1967年10月19日,溥仪的遗体在北京东郊的火葬场火化。火化后,溥仪的亲属,包括溥杰、韫馨、韫娱等,还有一些生前好友,在政协的安排下,为他举行了一个小型的追悼会。追悼会现场的布置很简单,正中挂着溥仪的遗像,下面是他的骨灰盒,上面覆盖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的旗帜。这面旗帜,就是他最终身份的最好证明。追悼会后,溥仪的骨灰被安放在了八宝山革命公墓。但这里面还有一个细节值得说道说道。他的骨灰盒最初并不是放在那些高级干部所在的“第一室”,而是安放在了公墓东侧的一个存放普通人骨灰的祠堂里。后来,经过溥仪亲属的再次请求,也得到了相关领导的同意,才将他的骨灰盒移入了八宝山正室,也就是安放已故国家领导人和社会名流骨灰的地方。这个小小的变动,也体现了国家在处理这个特殊历史人物时,那种审慎和逐步确认的态度。最终,溥仪和那些为新中国奋斗一生的人安放在了一起,这对他个人而言,可以说是一个最好的归宿了。他从“龙”到“人”的转变,在死后得到了最终的、也是最权威的确认。时间一晃到了上世纪90年代。溥仪的妻子李淑贤觉得,让溥仪安息在八宝山,虽然是国家给予的崇高荣誉,但总感觉缺少点什么。她觉得,溥仪毕竟是爱新觉罗的后代,应该和他的祖先离得更近一些。于是,她产生了一个想法,想把溥仪的骨灰迁到清西陵。清西陵是清朝皇家的三大陵寝之一,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四位皇帝。李淑贤的这个想法,在当时也引起了一些讨论。最后,在河北省和当地陵园方面的协商和努力下,事情得到了解决。1995年1月26日,李淑贤将溥仪的骨灰从八宝山革命公墓迁出,安葬在了距离清西陵光绪皇帝的崇陵不远的一处商业性公墓——华龙皇家陵园。溥仪最终还是“回”到了他祖先的身边,但不是以皇帝的身份进入皇陵,而是他的遗孀用市场经济的方式,购买了一块商业墓地。他的新陵墓旁边,还安葬着一位皇后(婉容,衣冠冢)和一位贵人(谭玉龄)。这看起来像是帝王陵寝的配置,但它的性质,却是一个普通公民的墓地。
1964年,毛主席突然问道溥仪的工资,当他听到只有180元,顿时脸色大变直言:薪

1964年,毛主席突然问道溥仪的工资,当他听到只有180元,顿时脸色大变直言:薪

1964年,毛主席突然问道溥仪的工资,当他听到只有180元,顿时脸色大变直言:薪水太少,人家是皇帝嘛!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1964年的北京植物园里,一位特殊的职员正在整理花草,他个子不高,戴着眼镜,穿着普通,跟其他职工没什么两样,工资条上写着180元,这在当时不算低,但也不算高,这位普普通通的职员,就是曾经的末代皇帝溥仪。这份180元的工资,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在一次会议上,当他听说溥仪的月薪时,觉得这工资有点少,要知道,就在50多年前,溥仪还坐在龙椅上,是真正的天子,现在,他和普通工人一样,靠劳动挣钱养活自己。溥仪能有今天这样的生活,实属不易,1906年生在北京醇亲王府的他,三岁就当了皇帝,可惜没几年,清朝就完了,之后他在紫禁城又待了十多年,直到被赶出去,后来阴差阳错成了伪满洲国的傀儡,等日本投降,他又被苏联人抓走。1950年,溥仪被送回国内,在抚顺战犯管理所进行改造,这段经历彻底改变了他,从天子到战犯,这种身份转变让他深受打击,但也让他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在管理所里,他学着像普通人一样生活,慢慢放下了皇帝的架子。1959年底,溥仪获得特赦,成了普通公民,政府考虑到他的特殊背景和实际情况,给他安排了工作,先是在植物园干活,后来又去了全国政协文史委员会,这份工作很适合他,既能让他安稳度日,又能发挥他对故宫历史的了解。180元的工资,在当时的标准里算中等偏上,普通工人一个月也就几十块钱,机关干部也就一百多,溥仪拿这个数,生活上不会太紧张,但毛主席还是觉得应该给他更好的待遇,这不仅是因为他曾经的身份,更是对一个改过自新人的尊重。这就是新中国处理历史问题的方式,不是简单地否定或惩罚,而是给人改过自新的机会,溥仪从战犯到普通公民的转变,就是最好的例子,他能安心工作,平静生活,既是他个人的选择,也是新政权胸怀的体现。溥仪在植物园的日子,过得相当平静,每天修剪花草,整理资料,完全不像个前皇帝,他学会了自己生活,也渐渐适应了普通人的身份,这种转变,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格外有意义。这个月薪180元的工资单,看似普通,却是历史转折的一个缩影,它既反映了新中国对待历史人物的态度,也展示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从皇帝到园丁,从天子到普通人,溥仪的这段经历,成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个独特的注脚。毛主席知道溥仪工资的事后,做了一个暖心的决定:从自己的稿费中拿出一部分来补贴他,这不是施舍,而是一种特殊的关怀,要知道,溥仪从小锦衣玉食,虽说现在生活简朴,但保持基本的体面还是必要的。实际上,毛主席对溥仪的关心不止于此,在得知溥仪一直独居后,他还托人介绍对象,最后,溥仪认识了护士李淑贤,两人在1962年结婚,这桩婚事让溥仪晚年有了依靠,生活也不再孤单,新婚后的溥仪,整个人都变得开朗了许多。在全国政协文史委员会工作期间,溥仪主要负责整理故宫的历史档案,这份工作很适合他,因为没人比他更了解紫禁城的历史,他认真整理资料,记录往事,为历史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资料,这种工作既是对历史的记录,也是对过去的一种交代。溥仪的改变不仅体现在工作上,更体现在生活态度上,他不再像从前那样高高在上,而是学会了过普通人的生活,他会自己买菜做饭,会照顾花草,甚至还写了回忆录《我的前半生》,坦诚地记录自己的经历。新中国对溥仪的安置,展示了一种独特的历史观,不是要把旧时代的人物都打倒,而是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溥仪能安稳度日,既是他个人的福分,也是新政权宽容政策的体现。值得一提的是,毛主席的关怀还延伸到了溥仪的家人,当他得知溥仪的叔叔载涛生活困难时,也从稿费中拿钱帮助,这种细致入微的关心,让人感受到新政权的人性化一面。1967年,溥仪因病去世,终年61岁,他的一生跨越了从封建到现代的重要历史时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皇帝到普通公民,从战犯到政协委员,每一步都印证着中国社会的变迁。那份月薪180元的工资单,背后其实是一个更大的故事,它不仅记录了溥仪的生活转变,也反映了新中国处理历史问题的智慧,毛主席的补贴看似小事,却体现了对人的基本尊重和关怀。最终,溥仪在平凡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皇帝,而是千万普通人中的一员,这种转变,既是个人的蜕变,也是时代的见证,而那份工资单和后来的补贴,则成了这段历史中最具温度的注脚。信息来源:统战新语——【读史忆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馆员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