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标签: 春节

一栋价值千万的别墅里,58岁的李成儒躺在病床上,通过电话向儿子李大海提出和解,他

一栋价值千万的别墅里,58岁的李成儒躺在病床上,通过电话向儿子李大海提出和解,他

一栋价值千万的别墅里,58岁的李成儒躺在病床上,通过电话向儿子李大海提出和解,他愿意赠送一辆奥迪A6,并表示名下所有资产都可以由儿子继承。李大海在电话另一端回应道:1995年我六岁时,你选择了离婚并让我们搬出家门。现在生病了才想起有个儿子,这样的父子关系我不需要。这场对话发生在2019年,距离他们上次见面已经过去了24年。李成儒1961年出生于河北一个普通家庭,1980年代初期,19岁的他在北京打工,先后做过搬运工、餐厅服务员、建筑工人等职业。1987年26岁的李成儒与同龄的李世荣结婚,婚后两人租住在北京东城区一间15平方米的单间内,月租金120元,而李成儒当时的月收入只有180元。1989年儿子李大海出生,一家三口的生活重担主要靠李成儒一人承担,李世荣则在家照顾孩子和做些手工活补贴家用。1991年改革开放政策让服装批发生意兴起,李成儒借款5000元开始倒卖服装,从广州进货到北京销售,第一年就赚了2万元,相当于他此前一年的工资总额。1993年李成儒在北京大红门服装批发市场租下了200平方米的档口,专门经营女装批发,生意迅速扩大,年营业额达到300万元。1994年他在通州区购买了一套140平方米的商品房,又在大红门市场附近买下了一处四合院作为仓库使用,这时候李成儒的资产已经超过了500万元。财富积累的同时,李成儒对家庭生活的态度发生了改变,1995年春节后,他提出离婚,理由是性格不合。李世荣带着6岁的李大海搬回了原来的15平方米出租屋。离婚后的李成儒继续扩大生意规模,同时涉足房地产投资,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他抄底购买了多套商铺,2000年后房价上涨让他的资产翻了几倍。李大海在单亲家庭中长大,2005年16岁的他放弃学业开始打工,先在餐厅做服务员,后来进入一家广告公司做助理。2008年19岁的李大海决定进入演艺圈,他从群众演员做起,参演过《潜伏》《我的团长我的团》等电视剧的群演工作,每天收入50—100元不等。李成儒在此期间也涉足影视投资,2010年他投资拍摄了一部都市情感剧,自己也在其中饰演了一个商人角色,这部剧在地方台播出后反响平平。2015年李大海通过朋友介绍得到了在一部网剧中饰演配角的机会,虽然戏份不多,但这是他首次有台词的正式角色。同年李成儒的生意遇到了困难,电商冲击让传统服装批发生意大幅萎缩,他的年收入从巅峰时期的上千万降到了不足百万。2018年李成儒被确诊为糖尿病并发症,需要定期治疗,此时他已经57岁,身边没有固定的照顾者。2019年初李成儒通过中间人联系到了李大海,提出希望父子和解,除了赠车和财产继承承诺外,他还表示可以帮儿子在影视圈找到更好的机会。李大海经过考虑后拒绝了汽车赠送,但接受了父亲推荐的几个演出机会,他在2019年下半年参演了一部古装网剧,获得了一个戏份较重的反派角色。李世荣对儿子的决定表示理解,她现在在一家社区服务中心工作,收入稳定,生活已经没有太大困扰,她曾对李大海说过,是否认父亲应该由他自己决定。这个家庭故事反映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变迁轨迹,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换中,一些人通过抓住机遇实现了财富积累,但也有人在这个过程中迷失了最初的价值观。网友们各抒己见:“这儿子有骨气!钱不是万能的,童年受的伤多少钱都补不回来。”“老爷子也是苦过来的,怎么有钱了就忘了本呢?果然能共苦不能同甘。”“妈妈太善良了,自己受了那么多苦,还劝儿子认爹,这就是母爱吧。”“说得好听是悔悟,其实就是老了没人管,找个继承人罢了,要不是生病了,能想起这个儿子?”“李大海!靠自己硬气!拿了钱这辈子在他爹面前都抬不起头。”老话说“血浓于水”,但也说“生恩不如养恩”,如果你是李大海,你会选择原谅父亲,接受他的财产吗?官方信源:新京报—《李成儒:人生如戏》
2025香港春节档票房冠军《临时决斗》定档9月19日全国上映!古天乐、梁咏琪携手

2025香港春节档票房冠军《临时决斗》定档9月19日全国上映!古天乐、梁咏琪携手

2025香港春节档票房冠军《临时决斗》定档9月19日全国上映!古天乐、梁咏琪携手王丹妮、周秀娜,上演喜剧与热血动作碰撞的好戏。定档海报暗藏玄机,快看看都有啥细节!
古天乐新片临时决斗定档#2025年香港春节档的《临时决斗》定档9月1

古天乐新片临时决斗定档#2025年香港春节档的《临时决斗》定档9月1

古天乐新片临时决斗定档#2025 年香港春节档的《临时决斗》定档 9 月 19 日内地!古天乐饰演的拳王锺磊为泰拳传承努力,梁咏琪的嘉莉靠擂台突破中年危机,9 月 19 日,看他们如何绝地反击!电影临时决斗#
13年春晚零点,镜头切回倪萍,一句“新年好”稳住全国情绪,救场只用3秒。这3秒

13年春晚零点,镜头切回倪萍,一句“新年好”稳住全国情绪,救场只用3秒。这3秒

13年春晚零点,镜头切回倪萍,一句“新年好”稳住全国情绪,救场只用3秒。这3秒背后,不是天赋,是每日凌晨四点对稿的“死磕”。她把“读词”拆成呼吸、停顿、重音,像工匠对榫头,误差以毫秒算。观众只记得她笑,却忘了她先把...
2025年,记者问64岁的费翔:“你帅气又有钱,为什么一直都不结婚?”费翔一脸苦

2025年,记者问64岁的费翔:“你帅气又有钱,为什么一直都不结婚?”费翔一脸苦

2025年,记者问64岁的费翔:“你帅气又有钱,为什么一直都不结婚?”费翔一脸苦笑:“我也想结婚生子,可是有一样东西不允许,”这个东西不是时间也不是条件,而是一颗再也装不下别人的心。1987年那个除夕夜,舞台灯光如火,红色的燕尾服在旋律中摇曳,费翔站在央视春晚的中央,一首《冬天里的一把火》掀起了全国观众的热情浪潮,成为那个时代最炽热的记忆,那一晚,不只是事业的高光时刻,更是家人齐聚的唯一一次,外婆、母亲和费翔坐在同一个场域里,见证了他被无数人喜爱的瞬间,那段时间,他成了无数人心中的“梦中情人”,是杂志封面上的常客,是万人演唱会上的焦点,但在掌声之外,有些东西,悄悄走远了。早些年,费翔在美国长大,留学背景让他回国后总觉得与身边人隔着一层膜,直到遇见叶倩文,两人像是命运安排的重逢,共同的成长环境、相似的价值观,让他们靠得格外自然,那时叶倩文还未大红,费翔在事业上处于上升期,却毫不犹豫地把她带进公众视野,两人的默契不止于台上表演,生活中的点滴也充满温度,那些日子,他坚信这便是未来的方向。然而现实总有它的拐弯处,费翔的母亲,是个强势又传统的女性,经历过战乱与家庭破碎,对儿子的未来有着近乎苛刻的期望,在她眼里,叶倩文不够稳妥,不够温和,甚至连背景都不够“体面”,她频频制造障碍,从细节到态度都在传递一个信号:这个女孩,她不接受,费翔夹在其中,内心挣扎却始终没有选择去对抗母亲,最终这段感情无疾而终。叶倩文离开后,走上了自己的星光大道,而费翔,仿佛在感情的章节里按下了暂停键,他没有再谈轰轰烈烈的恋爱,也没有步入婚姻的殿堂,不同阶段,他与几位女性产生过联系,包括杨澜、胡因梦、陶晶莹等人,有的成为朋友,有的只是一段流言,每段关系都像是轻轻掠过水面的风,没有留下涟漪,他曾说过,单身并不是刻意为之,而是一种慢慢习惯后的选择,也许早年的那段遗憾,让他对亲密关系多了一份警惕。费翔的家庭经历也在悄然塑造着他的情感模式,童年时期,父母离异,父亲缺席,姐姐安雅是那个时代最亲密的陪伴,姐姐追逐音乐梦想的勇气曾深深影响他,也让他在艺术的路上更加坚定,然而姐姐英年早逝,这份打击像一根刺,扎在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母亲成为唯一的亲人,掌握了他世界里的情感重心,她的期待,她的严厉,她的控制,无形中在他心里筑起了高墙。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费翔将重心转向海外,百老汇成了他新的舞台,在那里,他从无名角色起步,一步步成为备受认可的演员,灯光下,他演绎的是别人的故事;舞台下,他把属于自己的部分封存起来,纽约的街道、剧院的后台、练声室里的汗水,构成了他生活的全部,他对婚姻的看法也在这些年里逐渐明朗:不是每个人都需要一纸婚书,不是每段生活都要有伴侣才能完整。岁月流转,母亲在2024年离开人世,那一刻,费翔失去了最后的亲人,也真正意识到孤独不再是抽象的词,葬礼那天,教堂里静得出奇,他站在母亲的遗像前,像终于放下了某种重担,却也失去了依靠,这一年春节,他依旧在工作,后台包饺子的时候尝了一口,咸得眉头紧皱,他轻描淡写地说着笑话,但眼里藏着没说出口的酸楚,那种感觉,像是回到家却发现屋子空了。如今的费翔,已经64岁,住在伦敦的老宅里,房子安静而宽敞,恒温系统保持着适宜的温度,每天清晨,他坚持健身,中午弹弹钢琴,晚上和两只猫窝在沙发上看老电影,他的生活充满节奏,也充满自洽,他不再频繁出现在镜头前,也不再接受太多采访,偶尔走上舞台,是因为真的热爱,而不是为了曝光,他把一部分积蓄捐给了乡村教育项目,希望为没机会接受教育的孩子们提供些许可能,他说过,自己没有孩子,但那些孩子的笑容,总让他觉得人生还有连接。费翔的家,不只是墙壁和家具的组合,曼哈顿的公寓、伦敦的老宅、北京的住所,每一个空间都藏着他不同阶段的自己,照片、唱片、旧信件、姐姐的遗物、母亲的笔记本……这些静物构建起他的情感地图,他不再追求某种定义上的“幸福”,而更注重当下的平静与真实,他知道,有些火焰注定短暂,有些人注定擦肩,他也明白,自己选择的这条路,虽然少了陪伴,却并不等于遗憾。信息来源:中原新闻网《64岁黄金单身汉费翔:以为我没孩子没老婆就可怜?我过得很滋润》
在春节晚会上,周华健微笑的跟殷秀梅问好:“殷姐您好”!没料到殷秀梅淡淡的看了他一

在春节晚会上,周华健微笑的跟殷秀梅问好:“殷姐您好”!没料到殷秀梅淡淡的看了他一

在春节晚会上,周华健微笑的跟殷秀梅问好:“殷姐您好”!没料到殷秀梅淡淡的看了他一眼,直接转头无视了周华健,事后殷秀梅还问别人:“他是谁呀?他是唱美声的吗?”2003年春晚后台,亮堂堂的,大家都在忙活着。周华健在休息室碰到了正准备上台的殷秀梅。他特别尊敬这位唱《我爱你,塞北的雪》特别好听的前辈,就笑着打招呼:“殷老师好!”可没想到,殷秀梅只是轻轻瞅了他一眼,啥也没说,转头就问助理:“那是谁啊?他是唱美声的歌手吗?”周华健愣了一下,不知道说啥好,就愣在那儿。殷秀梅接着整了整演出服,简单地说:“我该上台啦。”说完就走了,没再多说一句话。这事儿在后台悄悄传开了,外面的人也开始议论纷纷。后来有人采访殷秀梅提到这事儿,她说自己对流行音乐懂的不多,周华健也不太熟。但她没说不认可周华健的本事,还说以后有机会还想聊聊。为了这事儿,她还特意给周华健打了个电话,真心诚意地道了歉,俩人的误会就这么解开了。周华健心里也舒坦了,殷秀梅用实际行动回应了大家的疑问。这场因为艺术喜好不同引起的小风波,在互相理解和善意里,悄悄地就过去了。

33岁女子维修无人机年入超500万#春节的时候,老家亲戚家的孩子做无人机销售

33岁女子维修无人机年入超500万#春节的时候,老家亲戚家的孩子做无人机销售和维修,也非常赚钱,一年赚了几百万。当然了,这位年收入500多万的女子修的无人机,不是小型的无人机,是打农药,或者是巡线路的无人机,这种机器...
天地会逃亡海外建立亚洲首个共和国,面积比2个日本还大,至今仍说汉语,你知道是哪个

天地会逃亡海外建立亚洲首个共和国,面积比2个日本还大,至今仍说汉语,你知道是哪个

天地会逃亡海外建立亚洲首个共和国,面积比2个日本还大,至今仍说汉语,你知道是哪个国家吗?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讲述的是清朝天地会成员在海外建立的兰芳共和国的故事。1777年,在如今的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西部,一个名叫罗芳伯的中国人创建了兰芳大统制共和国。罗芳伯原本是广东梅县的一个读书人,从小学习文化知识也练习武术,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未能中举,后来他接触到反清复明组织天地会并成为其中一员,由于清廷对天地会成员的严厉镇压,罗芳伯与一些会同仁被迫离开家乡,漂洋过海来到婆罗洲谋生。初到南洋的日子并不轻松,那里气候炎热、环境陌生,但他们发现了这里的金矿资源,罗芳伯起初在当地华人私塾教书,后来逐渐联合其他华人成立了采矿公司。因为帮助当地苏丹平定叛乱而受到敬重,1777年,罗芳伯将“兰芳公司”改组为“兰芳大统制”,成为亚洲最早的共和政体之一,其领导人不采用世袭制而是由选举产生,设立了行政、立法和司法机构。这个由华人建立的国家鼎盛时期控制着相当广阔的区域,尽管关于其面积的说法有所不同,但都反映其规模可观,当地人口由华人和土著居民共同组成,汉语尤其是客家话和潮汕话成为通用语言,中华文化和习俗在那里得到保持和推广。罗芳伯和兰芳共和国一直希望能得到清朝政府的认可和保护,毕竟那可是他的家乡,因此经常派人向乾隆皇帝表示归附意愿,但清廷并未正式接纳其为藩属,仅同意通商往来。然而兰芳共和国对外仍宣称是清朝的属国,以此在一定程度上还威慑到了虎视眈眈的荷兰殖民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朝国力逐渐衰落,1884年,荷兰殖民者利用清朝正忙于中法战争无暇他顾的时机,对兰芳共和国发动大规模进攻。虽然当地民众进行了顽强抵抗,但由于实力悬殊,这个存在了百余年华人政权最终被荷兰吞并。尽管兰芳共和国作为政治实体消失了,但它留下的文化影响却持久而深远,在曾经属于兰芳共和国的土地上,如今是印度尼西亚的西加里曼丹省,仍然生活着大量的华人后代。他们中的许多人仍然使用汉语方言交流,保持着过春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习俗的风俗习惯,罗芳伯的故居被改造成了博物馆,当地华人在他诞辰日会举行纪念活动,缅怀这位带领华人在海外建立家园的先驱者。这段历史不仅展现了海外华人的艰苦创业精神和组织能力,也体现了中华文化在海外的顽强生命力和影响力,兰芳共和国的故事,是一段值得被铭记的海外华人奋斗历程。参考资料:《经典传奇之落榜生竟创建一个国家揭秘“兰芳共和国”》

小学生欢乐谷畅玩奇幻项目,与家人共度春节尾声

因为今天是春节假期的最后一天,来玩的人不多,我们很快就检票进去了。检票时,阿姨问我身高有没有到一米二,我骄傲地说:“阿姨,我已经快一米三啦!我买了儿童票。一进景区,我就看到前方排了好多人,原来那是“奇境穿越北纬...
苑举正受邀来北京观看阅兵,并且目前已经抵达北京。一下飞机接受采访,一句“越是

苑举正受邀来北京观看阅兵,并且目前已经抵达北京。一下飞机接受采访,一句“越是

苑举正受邀来北京观看阅兵,并且目前已经抵达北京。一下飞机接受采访,一句“越是有人讲不敢来,我们越要来”把苑举正的勇气和骨气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敬佩。此次苑举正是受邀出席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相关活动,而即将到来的九三阅兵更是此次行程的重头戏。对他而言,这不仅是一场跨越海峡的学术交流,更是一次迟到的家族赴约。他在机场接受采访时特意提到:“我是作为抗战家属来的。”话音未落,他从随身的背包里取出一张泛黄的老照片,画面中年轻的士兵正英姿勃发地站在战壕前。“这是我父亲,当年跟随八路军115师参加过梁山歼灭战。”谈及家族历史,他的眼神变得格外凝重,“80年前,两岸同胞同赴国难;80年后的今天,我带着父亲的期盼来看这场阅兵,意义非凡。”熟悉苑举正的人都知道,这样的选择并不意外。这位生于台北的山东籍学者,多年来从不讳言自己“百分之一百中国人”的身份认同。2020年10月,他在台湾大学的课堂上,当听闻有学生来自大陆时,当即激动地表示:“非常好,祖国来的非常好,感动得不得了,我喜欢!”这段视频后来在网络上广泛传播,让更多人认识了这位敢说真话的哲学教授。而在今年5月的两岸媒体人峰会上,他更是直言:“台湾年轻人终会认识到,两岸统一是必然趋势。”这样鲜明的立场,让他在两岸都积累了大量关注,仅在B站就拥有60多万粉丝,成为不少年轻人心中的“精神导师”。机场采访中,有记者追问他是否担心台湾岛内的舆论压力。苑举正微微皱眉,随即露出温和而坚定的笑容:“哲学告诉我们,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赖清德当局上台以来,把大陆称为‘境外敌对势力’,这种说法让期盼两岸统一的人惊掉了下巴。”他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却更多的是从容,“大道之行,有正道你不走,要走歪门邪道,是没有用的。”这番话显然是针对近期台湾当局阻挠两岸交流的一系列动作,而他的到来本身就是对这种阻挠最有力的回应。据了解,苑举正的父母都是山东人,70多年前迁往台湾后,始终保持着山东人的生活习惯。在他的童年记忆里,父亲与家人聊天,三句话不离山东老家。34年前,大陆刚开放返乡探亲不久,他就陪着父亲从欧洲辗转回到山东泰安宁阳县寻根。那段旅程让他深刻体会到父辈的乡愁,也让“祖国”二字在他心中有了更具体的分量。去年,他申请休假到大陆研究,在广东过了第一个大陆春节,期间游历了北京、南京、重庆、泉州等多个城市,亲眼见证了大陆的发展变化。“在黄河边告慰双亲的那一刻,我完完全全感受到了身份认同带来的归属感。”他曾在视频中这样分享自己的心情。此次抵京后,苑举正的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除了观看九三阅兵,他还将参观军事博物馆的抗战主题展览,出席两岸学者座谈会。值得关注的是,今年的阅兵式上,军事航天部队、网络空间部队、信息支援部队、联勤保障部队这4支战略兵种方队将首次集中亮相,擎崭新军旗接受检阅。这一安排被外界解读为展现新时代国防力量的重要信号,而邀请台湾学者参与观礼,则凸显了两岸共同铭记历史、共护和平的深意。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在不久前的新闻发布会上曾表示:“越来越多台湾同胞克服民进党当局干扰阻挠来到大陆,加入两岸交流合作的热潮,我要为他们点赞。”这番话无疑是对苑举正此次行程的最佳注脚。事实上,这个夏天两岸交流的热度持续攀升,从“台商台青走晋来”活动到海峡两岸少数民族音乐节,从京剧赴台演出到两岸同名村“村BA”篮球邀请赛,各种交流活动此起彼伏,展现出两岸同胞渴望走近彼此的强烈意愿。作为在新媒体领域颇具影响力的学者,苑举正计划通过自己的镜头记录这次北京之行。“现在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媒体人,我希望把阅兵的盛况、把大陆的真实面貌告诉台湾年轻人。”他认为,新媒体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也是促进两岸相互了解的重要桥梁,“我们中国人要讲好中国故事,把国际话语权拿回来”。这番话让人想起他在B站上的视频,那些用哲学视角解读时事的内容,总能引发两岸青年的热烈讨论。傍晚时分,苑举正下榻的酒店窗外,天安门广场的华灯渐次亮起。他站在窗前眺望远方,身影在暮色中显得格外挺拔。明天,他将与其他受邀嘉宾一起,在天安门广场见证那场意义非凡的阅兵。对他而言,这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望,更是一次精神的回归。就像他在机场说的那样:“80年前,我们的父辈为了国家主权浴血奋战;80年后,我们更应该为了民族复兴携手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