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标签: 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2023年9月13日上午,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迎来了一场庄严而感人的仪式——第十

2023年9月13日上午,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迎来了一场庄严而感人的仪式——第十

2023年9月13日上午,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迎来了一场庄严而感人的仪式——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在烈士陵园庄严肃穆的氛围中,烈士的遗骸经过细心整理后被安放入新墓,表达了国家和人民对英雄的崇高敬意。特殊形式的“回家”此次安葬仪式由相关部门主办,来自各界的代表、烈士家属以及志愿军后人共同缅怀先烈。仪式上,奏响了雄壮的国歌,默哀环节表达对烈士的深切缅怀。烈士遗骸的回归不仅是对历史的缅怀,也是国家对英勇烈士的崇高敬意的体现。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人民的安宁,他们的英名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据悉,这批遗骸是在近年来通过多方努力从韩国战场归来的,经过科学鉴定和整理后,终于得以安葬在祖国的土地上。这不仅彰显了中国政府对烈士的关爱,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历史责任的担当。每一位烈士的事迹都激励着后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奋勇前行。辽宁沈阳作为抗美援朝的重要战场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记忆和烈士遗迹。此次安葬仪式的举行,既是对过去的缅怀,也是对未来的激励。烈士们用生命书写的英勇篇章,将激励新一代不断奋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仪式结束后,现场举行了献花和追思活动,大家纷纷表达对烈士的敬意。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加强烈士纪念设施建设,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让烈士的事迹代代相传。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庄重的缅怀,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和价值的传承。让我们铭记那些为了国家和人民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们,他们的事迹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行。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弘扬烈士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愿烈士安息,愿和平长存!

当抗美援朝老兵羡慕现役装备,我们该读懂什么“你们现在真幸运,能用上这么好的

当抗美援朝老兵羡慕现役装备,我们该读懂什么“你们现在真幸运,能用上这么好的枪!”近日,96岁抗战老兵、抗美援朝老战士程茂友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祭奠战友时,看到正在训练的礼兵手中乌黑锃亮的自动步枪,满是羡慕。这一幕,瞬间触动了无数人的心弦,引发了强烈共鸣。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志愿军战士们面临的是怎样的艰难处境?武器装备的巨大差距,如同横亘在他们面前的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手中的“汉阳造”,射程短、精度低,与美军先进的武器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但他们没有丝毫退缩,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无畏的勇气,以“钢少气多”战胜了敌人的“钢多气少”,打出了国威军威,为国家和人民赢得了尊严。如今,当抗美援朝老兵看到现役装备时,那眼中流露出的羡慕之情,饱含着对往昔艰苦岁月的感慨,更满是对祖国国防事业蓬勃发展的欣慰。从“小米加步枪”到现代化的先进装备,从武器装备的落后到如今的比肩世界一流,这是中国军队从弱到强的伟大跨越,是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胜利果实。这一跨越,彰显了国家综合实力的飞速提升。国防科技的不断创新、工业制造水平的大幅进步,为军队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支撑。正是国家的日益繁荣昌盛,才使得我们有能力研发和装备先进的武器,让中国军队在世界军事舞台上有了更强大的话语权。它见证了中国军人始终不变的使命担当。无论武器装备如何变化,中国军人保家卫国、守护人民的初心从未改变。在新时代,他们手握先进装备,肩负着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的神圣职责,时刻准备为国家和人民挺身而出。它更是激励着我们继续砥砺前行。虽然我们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强军之路永无止境。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严峻的安全挑战,我们必须不断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不断提升军队的战斗力,让中国军队成为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钢铁长城。当抗美援朝老兵羡慕现役装备时,我们读懂的是历史的厚重、时代的进步,更是责任与担当。
最高规格接英雄!沈阳陵园红旗猎猎,30位志愿军烈士终于回家!沈阳的抗美

最高规格接英雄!沈阳陵园红旗猎猎,30位志愿军烈士终于回家!沈阳的抗美

最高规格接英雄!沈阳陵园红旗猎猎,30位志愿军烈士终于回家!沈阳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里,烈士广场两侧的五星红旗在风中猎猎作响。这抹鲜艳的中国红,是30位在韩志愿军烈士跨越70年光阴后,回家的最后一道壮丽风景。70年前他们奔赴战场;70年后他们魂归故里。这条30公里的红色长廊,是当代中国对那段峥嵘岁月最庄重的回应。当护送车队缓缓驶过,两侧的国旗连成一片红色的海洋,仿佛在诉说:祖国从未忘记,人民永远铭记。那些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异国他乡,但今天,他们终于可以沿着这条铺满中国红的道路,回到魂牵梦萦的故乡。
这是抗美援朝时期一名被美军燃烧弹烧焦的解放军机枪手,真的太疼了,向英雄致敬!向

这是抗美援朝时期一名被美军燃烧弹烧焦的解放军机枪手,真的太疼了,向英雄致敬!向

这是抗美援朝时期一名被美军燃烧弹烧焦的解放军机枪手,真的太疼了,向英雄致敬!向伟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致敬!!!我的父亲51年入朝参战就是机枪班班长也是一个九死一生的人。今年94岁健在。伟大的中国志愿军万岁。伟大的英雄烈士永垂不朽。我给英雄烈士跪拜了。向我们的志愿军英雄致敬,三叩九拜!泪流满面!向您致敬!先辈们为国家付出诸多,我们应时刻牢记。如今更要为祖国的强大,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国家的平稳富强!是英雄的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致敬英雄们,致敬英烈们!敬礼!我爷活着的时候,一喝酒就拍桌子:“别跟我提‘英雄’俩字,我听着耳朵烫。”他也是机枪手,1952年上甘岭,下来的时候右耳朵只剩半拉,头皮皱得像干核桃。小时候我扒着他脑袋数伤疤,他叼着烟笑:“数吧,一块疤一条命,老子赚了。”后来我才知道,他那挺92重机,全班八个人,最后只剩他和一个山西娃,那娃才十七,肠子流出来还喊“班长,先换弹!”——这话我爷重复了六十年,每次说完就闷头往嘴里倒酒,一口下去,眼泪跟着呛出来。我爸接了他的班,79年打边境,回来把军功章锁进抽屉,钥匙扔井里。我问他为啥不戴,他骂了句脏话:“戴个屁,活的人不配显摆。”到我这一辈,没仗可打,可我还是去当了兵,站岗、拉练、写材料,退伍那天指导员给我们发纪念册,第一页就是那张烧焦的机枪手——黑白的,人缩成一团,骨头支棱着,像被火啃过的老树。夜里我们全排都没睡,有人把脸埋被子里哭,声音闷得像鼓。我盯着照片,忽然想起我爷临终前那句话:“别跪,跪就轻了。”可我还是跪了。去年冬天,我带儿子去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零下二十,风刮脸像刀。我让孩子把手套戴上,他偏不,学我笔直立正。走到那面刻满名字的墙前,我腿一软,扑通就跪,雪渗进膝盖,凉得钻心。儿子吓一跳,拉我胳膊:“爸,爷爷说男人不跪。”我抹了把脸,雪水混着泪,全冻成冰碴子:“你爷爷骗咱俩,他当年也跪,只是没让人看见。”我把照片的事讲给儿子听,他十二岁,听完憋半天,憋出一句:“等我长大,谁再烧咱,我还揍他。”我没夸他,只揉了揉他冻得通红的耳朵——那耳朵跟我爷一样,支棱着,怕烫似的。回家路上,高铁穿过一片新楼,玻璃幕墙晃得人睁不开眼。我指着窗外:“看,这就是他们换来的。”儿子闷头打游戏,头也不抬:“换啥?商品房?”我噎住,忽然明白,光讲牺牲没用,得讲清楚牺牲为了啥。于是我把爷仨的事攒成一段大白话——1950年,新中国一岁,兜里比脸干净,美国人把火点到家门口,不揍就得接着挨百年欺负。于是几十万穿胶鞋的庄稼汉,扛着比自己还老的枪,去零下四十度的山头,把燃烧弹、坦克、飞机硬扛下来。燃烧弹啥样?一沾皮肤就烧到骨头,人连打滚的机会都没有,那机枪手就是活活被火“焊”在阵地上,手指还扣着扳机。照片传回国,报社记者哭到相机拿不稳。可他们图啥?就图七十年后,一帮熊孩子能在暖气房里吐槽“游戏延迟高”;图我爷那辈人,敢在酒桌上拍桌子骂“耳朵烫”;图我们不用半夜被空袭警报吓醒;图儿子这代人,有机会把“揍他”当成一句玩笑,而不是生死抉择。说到这儿,又得往回拉——光感动不行,得认账。认账不是天天磕头,是把日子过好,把国家守好。我爷的半拉耳朵、我爸的抽屉、我跪过的雪地,最后都得落到实心上:你干活别偷懒,孩子上学别逃学,看见有人诋毁先烈,能怼就怼,怼不过至少别跟着起哄。别让他们拿命换来的地盘,又被键盘上的唾沫星子淹了。我爷临走前,把那只破军用水壶传给我,壶身凹进去一大块,是弹片啃的。他喘着粗气说:“别供着,当尿壶都行,就是别空着。”我当下明白,英雄这玩意儿,不是玻璃柜里的铜像,是天天装水、装酒、装泪、装汗,得让它有响动,有温度,有臭味,才算没白活。如今我把水壶放书桌,早上泡茶叶,晚上倒咖啡,隔几天拿钢丝球蹭一遍,蹭得锃亮。儿子写作文不会写“牺牲”,我就让他抱一会儿水壶,告诉他:沉不?这就是分量。写到这儿,耳朵又烫了,估计我爷在那边骂:“小兔崽子,废话真多。”骂就骂吧,谁让他只留半拉耳朵,活该听不全。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发布公告!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发布最新公告 为保障第十二批在韩 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 迎回安葬工作顺利进行 9月11日12时起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闭园、闭馆 9月13日11时30分恢复开放 尊敬的社会各界人士: 为保障第十二批在韩中国...

我妈的娘家一个亲戚,当年还没结婚,顶替哥哥去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后来就没有音讯了

我妈的娘家一个亲戚,当年还没结婚,顶替哥哥去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后来就没有音讯了,10多年前家里的兄弟做梦梦到了他,说自己一个人在沈阳好可怜,家人就来到沈阳找到我妈和我舅一说,大家寻思去沈阳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看实在找不到就在那里烧点纸,祭拜一下。第二天一早我们就出发了。沈阳的风挺硬,到了陵园门口,老松树往下压,地面很干净。我们在门口买了纸和香,进门先看英名墙,一排排名字刻得密密的。我舅拿着那位亲戚的小名在嘴里念,可名录上全是大名,大家看得眼睛都花了,还是没找到。管理处有个中年人过来问情况,我妈把来意说了,又提到当年是顶替哥哥去的。那人说可能登记在哥哥名下,让我们去查籍贯和部队。我们跟着他进了办公室,他翻出一本厚厚的册子,又开了台旧电脑,在系统里按籍贯和入伍时间筛。我们把老家的县和村都报了,他一条条对,过了一会儿指着屏幕说,这个是不是。名字是哥哥的名字,籍贯和村对上了,备注里写着弟代兄参军,1951年秋牺牲,安葬地显示烈士陵园集体墓,具体位置不详。我妈手抖了一下,说八成就是他了。我舅沉了很久,说他年轻时还在院子里帮人磨过玉米,转眼人就没了。我们照着管理处的人指的方向,去了集体墓区,那里有一块刻着部队番号和年份的碑。风有点大,纸折来折去不听话,我按着角点,舅点火,我妈把他小时候的名字轻轻叫了一遍,说今天算是来接你回家看看。旁边也有两家人在烧纸,都是外地的,互相问了几句,谁也没多说。纸烧完了,我妈把带来的馒头掰了半个放在碑根,说家里都挺好,哥哥那边的后人也好,让他安心。我们把联系信息留给管理处,说要是以后有更具体的位置请通知。临走前又去看了一遍英名墙。我盯着那一排字,心里想着人也许没在这里,但只要有人记得他,他就不算一个人。我妈把围巾拢了拢,说走吧,回去给他在家里立个牌位,过年过节都给他上炷香。我们出了门,风小了点。回去的路上谁也没多讲,心里却比来时踏实了。
抗美援朝战争不能被遗忘的地方—铁原,七十年后志愿军魂归故里“1951年5月2

抗美援朝战争不能被遗忘的地方—铁原,七十年后志愿军魂归故里“1951年5月2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春寒未退,人们排队献花。那天没有隆重的仪式,也没有宏大的解说,只听见一位志愿军老兵执拐杖低声说:“孩子们回来了。同行的小伙子问:“爷爷,铁原远吗?老人摇头:“不远,就在心口这儿。记忆不会...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一位年仅16岁的女护士被美军炮弹炸伤双目,当场昏迷,醒来后,她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一位年仅16岁的女护士被美军炮弹炸伤双目,当场昏迷,醒来后,她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一位年仅16岁的女护士被美军炮弹炸伤双目,当场昏迷,醒来后,她听到美军叽里呱啦地对话声...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里,有一幅青铜浮雕刻着一个爬行的女兵形象,原型就是她。信源: 《解放军报》 《人民日报》

迎接烈士回家!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发布开闭园公告

为保障第十一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安葬工作顺利进行,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将于11月27日12:00闭园、闭馆,11月29日11:30恢复开放。闭园、闭馆期间不再接待公众参观,由此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感谢您的理解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