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心酸!“当代愚公”孙国友,花费二十多年时间,耗尽千万家产,终于将原本的一万八千多亩的沙漠黄土变成了如今的郁郁葱葱的绿洲。但如今却因为一个煤矿项目导致林场的水源被截断,他几十年的心血可能会毁于一旦!震撼人心的画面在网络上迅速传播——一位黝黑面庞的老人,跪地痛哭,声嘶力竭地呼喊:"老天爷,我几万亩林没有水喝了,他们不给我供水,我的树要枯死了!"这位老人就是孙国友,一个曾经的富翁,如今被人们称为"当代愚公"的环保志士。在2003年。那时的孙国友事业有成,作为一名包工头积累了可观的财富。然而,就在许多人选择安享生活的年纪,六十岁的他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承包宁夏灵武市马家滩镇一万多亩荒沙滩,投身植树造林事业。"我想为这片土地留下点什么。"这是孙国友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宁夏地区自古以来干旱少雨,荒漠化严重。在这样的环境中植树造林,无异于愚公移山。然而,他毅然决然地投入了自己毕生积蓄,超过2000万元的资金,开始了这场与沙漠的漫长对话。风沙肆虐的日子里,孙国友和他的工人们顶着烈日,一棵一棵地栽下树苗。每天清晨,他都是第一个到达林场的人,检查水源、查看树苗生长情况。沙漠中的昼夜温差大,夏日炎热难耐,冬季寒风刺骨,但这些都没能阻挡他的脚步。他的手掌因长期劳作布满老茧,脸庞被风沙和烈日侵蚀得黝黑粗糙。"在沙漠中栽下一棵树,我的心中就扬起了一抹绿色的希望。"这种朴素的信念支撑着孙国友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昔日的黄沙荒漠逐渐变成了郁郁葱葱的绿洲。这片占地1.8万亩的人工林,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也成为了周边居民心中的绿色希望。2019年,宁夏当地媒体以《孙先生:执著治沙无怨无悔》为题,报道了孙国友的感人事迹。文章中这样评价他:"放弃千万,投身公益,在环境艰苦的边疆植树治理沙土,这件事情本身就很伟大。"因为他这种愚公般的精神和毅力,当地人亲切地称他为"当代愚公"。水,是生命之源。对于孙国友的万亩林场来说,失去水源,就等于失去了生存的希望。这场危机的源头,要追溯到当地双马煤矿的开发建设。随着煤矿项目的推进,林场赖以生存的水源被截断,一场看不见的生态灾难悄然降临。2014年,这一问题已经严重到引起了央视的关注。央视以《宁夏神华宁煤双马煤矿排污千亩沙林被毁》为题,报道了双马煤矿的排污行为对孙国友林场造成的严重损害。面对媒体曝光,煤矿方面承诺会解决供水问题,并与孙国友达成协议:待污水处理厂建成后,向林场供应处理达标的水源。充满希望的孙国友,为了迎接这一天的到来,投入了100多万元购买水管、水泵和发电机等设备。他相信,有了这些设备,再加上煤矿承诺的水源,他的林场将重新焕发生机。然而,时间一天天过去,煤矿方面的承诺却始终未能兑现。"他们承诺3月27日向林场供水,"孙国友回忆道,"可是到现在都没有供水。"更令人担忧的是,即使偶尔有水供应,水质也常常不达标,无法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缺水问题越来越严重。孙国友只能选择种植一些耐旱的灌木,而非他心中理想的绿树成荫。这成了他心中最大的遗憾。"我渴望把沙漠变成绿油油的一片,"他说,"但没有水,这只能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想。"十年过去了,从2014年的央视报道到2024年,孙国友的林场依然面临着严重的缺水危机。他几十年的心血和投入,眼看就要付之东流。想到自己用二十多年时间和全部积蓄建起的绿洲可能因为缺水而消失,他终于在绝望中跪地痛哭:"天理何在?"这一幕被人拍下并在网上传播后,引起了广泛关注。面对舆论压力,马家滩镇政府表示,市、镇有关领导正在林场协调处理此事。但对于孙国友来说,时间已经不多了。每一天的缺水,都意味着更多的树木面临死亡的威胁。在宁夏这样干旱少雨的地区,植树造林本就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当地主要特产宁夏中宁枸杞的生长,也依赖于有限的水资源。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孙国友选择将大量资源投入到改善生态环境中,其精神尤为可贵。但如今,这位"当代愚公"却面临着可能失去一切的窘境。"为众人抱薪者,不得使其寒于腊月雪。"孙国友的故事,折射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复杂的矛盾。一方面是企业为了经济利益进行资源开发,另一方面是环保先行者为了绿色理想投入毕生心血。在这场博弈中,如何平衡各方利益,保护像孙国友这样的环保实践者,是社会各界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