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标签: 安理会

当地时间7月9日,我国在联合国发声,这是我们在联合国安理会上的明确表态,我国常驻

当地时间7月9日,我国在联合国发声,这是我们在联合国安理会上的明确表态,我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呼吁胡塞武装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必须尊重各国商业船只能自由通航红海;2、停止在红海及周边海域袭击商船的任何行为;3、...

安理会改革,俄罗斯投了反对票-

安理会改革,俄罗斯投了反对票 一个惊天提议,让全球目光聚焦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一声吼,要废掉五常手里那张能“一票否决”的王牌,这不是要捅破天吗?就在大家翘首以盼,等着看好戏的时候,俄罗斯“Duang”地一下,直接把...
中方又显大智慧,安理会点名胡塞武装,警告他们别再袭击西方船只了!说真的胡塞整治以

中方又显大智慧,安理会点名胡塞武装,警告他们别再袭击西方船只了!说真的胡塞整治以

中方又显大智慧,安理会点名胡塞武装,警告他们别再袭击西方船只了!说真的胡塞整治以色列看着真痛快,但越是这个时候咱家越是要表明立场,乍一看像是在指责,其实细想也有保护的意味。胡塞在红海打商船虽说有自己的理由,但...
顶级阳谋!怕中国反对印度入常,俄罗斯硬拉上巴西,让中国做选择金砖峰会现场出现了

顶级阳谋!怕中国反对印度入常,俄罗斯硬拉上巴西,让中国做选择金砖峰会现场出现了

顶级阳谋!怕中国反对印度入常,俄罗斯硬拉上巴西,让中国做选择金砖峰会现场出现了有趣的一幕。俄罗斯总统普京只能通过视频参会,中国代表团的出席规格也低于以往。印度总理莫迪坐在了会场中心位置,主动与巴基斯坦代表握手合影,这与过去几年他亲近西方的姿态形成鲜明对比。这个转变背后,是美国给印度开出的选择题:要么选西方阵营,要么选金砖国家。如果脱离金砖体系,可能引发大规模资本外逃。莫迪出发前特意强调印度是金砖"创始国",暗示要争取更大话语权。这个信号,在联合国改革的大棋局中显得格外重要。今年5月金砖国家外长会议达成重要共识,支持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扮演更重要角色。俄罗斯媒体在报道时特意突出这层含义,把中国推到了外交选择题面前。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公开主张安理会扩容,要求增加亚非拉国家代表名额。表面看是为发展中国家发声,实则把巴西和印度"打包"提案,让中国面临两难。为争取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印度已努力了整整二十年。数据显示,近五年印度提交的安理会改革提案数量,比前十年的总和还多出近一半。新德里每年投入数亿美元专项经费推动国际机构改革,其中大部分用在安理会改革上。今年3月,印度联合巴西、德国、日本组成的"四国集团",抛出一个精妙的扩容方案:将安理会成员国扩大到25个左右,新增6个常任席位。其中4个席位明确预留给亚非拉地区。最厉害的是提议新增常任理事国在过渡期内不行使否决权,既安抚现有五常,又回避了最大争议。中国对印度国际地位的态度正悄然变化。相比几年前的谨慎表态,今年金砖外长会后中方明确表示支持印度等新兴国家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就在俄罗斯力推印巴"入常"时,印度却在金砖内部展现出矛盾立场。今年4月外长会议因分歧未能发布联合公报,印度拒绝写入"反对美国关税霸权"内容,还质疑俄罗斯对乌克兰问题的关切。更让成员国意外的是,当特朗普威胁对金砖国家加征关税时,印度竟私下与美国协商双边协议。莫迪政府的摇摆暴露了战略焦虑:一边在金砖平台呼吁改革国际金融体系,一边又公开否认"去美元化";一边在边境问题上对华示强,一边又释放改善关系信号。这种矛盾外交,让人怀疑其是否具备常任理事国应有的担当。面对俄罗斯的捆绑战术,中国展现出清晰思路:原则支持安理会改革,强调增加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具体操作上则坚持改革需要充分协商。当印度在上合组织多次阻挠本币结算、反对中巴经济走廊时,中国选择开辟新合作空间,今年6月与中亚五国签署永久友好条约,建立不受印度掣肘的合作框架。印度争取安理会席位的努力值得肯定,但常任理事国的徽章背后,镌刻的永远是"责任"而非"算计"。真正的国际担当,始于放下权谋的那一刻。参考资料:莫迪的努力将有回报?终于拿到“入常”钥匙,中国支持印度发挥更大作用——搜狐新闻

个人建议把英、法两国踏出安理会,替换成欧盟和非盟,是否更合理?个人感觉如今的联

个人建议把英、法两国踏出安理会,替换成欧盟和非盟,是否更合理?个人感觉如今的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英国和法国这两个席位,有点德不配位,占着茅坑不拉屎!建议英国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替换成非盟;法国的安理会...
【两艘货轮在红海水域遭袭,中方表态】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9日在安理会也门问题

【两艘货轮在红海水域遭袭,中方表态】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9日在安理会也门问题

【两艘货轮在红海水域遭袭,中方表态】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9日在安理会也门问题公开会上发言,敦促也门胡塞武装维护红海水域航道安全。耿爽说,中方对日前两艘货轮在红海水域遭遇武装袭击深表关切,再次呼吁胡塞武装尊重...
世界上最安全的两个国家,一个谁也打不过,一个谁也不敢打。世界纷纷扰扰,但有两个国

世界上最安全的两个国家,一个谁也打不过,一个谁也不敢打。世界纷纷扰扰,但有两个国

世界上最安全的两个国家,一个谁也打不过,一个谁也不敢打。世界纷纷扰扰,但有两个国家却安全感爆棚,其中一个谁也打不过,而另一个则是谁都不敢打,这两国分别是谁,又凭什么那么安全呢?(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这两个国家,其中那个谁也打不过的,当属蒙古国了,这个国家夹在中俄两大国之间,就像两个巨人中间的小娃娃。从军事角度看,蒙古国的军力确实不咋地,根据2025年的最新数据,蒙古国现役兵力大约2万人,预备役1300多人。陆军装备的坦克大多是苏联时代的T-72,这些老古董已经服役了几十年,性能早就跟不上现代战争的需求。空军更寒酸,总共50架飞机,能正常飞行的屈指可数,连像样的战斗机都没几架。海军就更逗了,总共7个人,3条船,而且三艘船共用一个发动机,每次只能派一条船出海,平时的任务不是打仗,而是运羊毛和载游客在湖里兜风。这样的军力,跟中美俄比起来,简直就是蚂蚁和大象的差距,美国光一艘航母的舰载机数量,就比蒙古国整个空军的飞机还多。俄罗斯的一个装甲师,坦克数量就能超过蒙古国陆军的总和,但奇怪的是,就这么个军事弱国,却没人敢轻易招惹。关键就在于它的地理位置,蒙古国被中国和俄罗斯死死地夹在中间,这两个国家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军事实力全球顶尖。中俄都把蒙古国视为战略缓冲地带,谁也不希望对方控制这里。当年苏联解体后,蒙古国曾想搞“第三邻国”战略,跟美国、日本套近乎,但很快就发现,离开了中俄的支持,自己连基本的进出口都搞不定——90%的进出口依赖中俄的铁路运输,去年182亿美元的贸易额中,中国占了67%。2025年6月,蒙古国新总理刚上任,就赶紧邀请中俄参加“可汗探索”多国维和演习,同时还跟俄罗斯商量举办“色楞格”联合军演。这就是典型的“大国夹缝中的生存智慧”,就像蒙古外交部长说的:“当两头大象在草地上亲热时,最安全的地方就是它们脚下的青草。”至于那个谁都不敢打的国家,当然就是美国了,因为它的军事实力实在太强大了,2025财年,美国的国防预算高达8952亿美元,占全球军费总额的40%,超过排在其后9个国家军费的总和。要是按特朗普的计划,2026财年军费还要涨到1万亿美元,这么多钱砸下去,美军的装备自然是全球顶尖:11艘核动力航母、800多个海外军事基地、遍布全球的导弹防御系统,还有正在研发的高超音速武器和“金穹”反导系统。就拿亚太地区来说,美军为“太平洋威慑倡议”申请了99亿美元,重点提升关岛的弹道导弹防御能力,还计划在菲律宾部署陆基反舰系统和“堤丰”中导系统。这种军事存在,让任何想挑战美国的国家都得掂量掂量,而且历史上招惹过美国的国家,下场都很惨。2003年,伊拉克萨达姆政权被美国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推翻,国家陷入长期战乱,数百万人流离失所。2011年,利比亚卡扎菲政权被北约空袭推翻,卡扎菲本人惨死,国家至今四分五裂。2025年6月,伊朗因为支持胡塞武装袭击美军基地,遭到美国“福特”号航母战斗群的导弹打击,三处核设施被摧毁,伊朗虽然公布了导弹射程内10座美军基地的地图,但最终也没敢采取实质性报复行动。这些例子都在告诉世人:跟美国作对,后果很严重。不过美国的安全也不是绝对的,虽然它的军事实力无人能敌,但过度依赖军事手段解决问题,也让它陷入了“霸权困境”。美国在中东的长期驻军和干预,不仅耗费了巨额资金,还引发了当地民众的强烈反美情绪,恐怖主义反而越反越多。美国每年7000多亿美元的军费开支,相当于全球军费总额的40%,但国内却有大量民众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医疗、教育等民生问题得不到解决。这种“大炮与黄油”的失衡,正在侵蚀美国的根基。这么看来,蒙古国的安全靠的是地缘优势和大国平衡,而美国的安全靠的是绝对的军事霸权。但这两种安全模式都有各自的隐患:蒙古国过于依赖外部力量,一旦中俄关系发生变化,它的安全就会受到威胁。美国则因为穷兵黩武,正在透支自己的国力和国际信誉,这也提醒我们,真正的安全不能只靠武力,还得靠国际合作和共同发展。就像咱们中国一直主张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长治久安之道。对此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世界上最安全的两个国家,一个谁也打不过,一个谁也不敢打。世界纷纷扰扰,但有两个国

世界上最安全的两个国家,一个谁也打不过,一个谁也不敢打。世界纷纷扰扰,但有两个国

世界上最安全的两个国家,一个谁也打不过,一个谁也不敢打。世界纷纷扰扰,但有两个国家却安全感爆棚,其中一个谁也打不过,而另一个则是谁都不敢打,这两国分别是谁,又凭什么那么安全呢?在全球安全的讨论中,国家安全总是绕不开的话题,面对冲突和不确定性,各国都在寻找自保的办法。但有两个国家的安全感几乎是满分的:一个强到谁也打不赢,另一个则特殊到谁也不敢碰。美国,它的安全感主要来自于地理优势,美国的大陆辽阔,东临太平洋,西接大西洋,这两片海洋自然构成了强大的屏障,使得大规模的跨海入侵几乎成为不可能的任务。陆地上,美国的南北邻国——加拿大和墨西哥,长期关系稳定,这使得美国在边境方面没有太大威胁,更重要的是,美国的安全感还来自它强大的军事力量,这才是它真正的底气所在。超过一百八十万的现役军人训练有素,随时能投向全球任何角落,海军的实力尤其突出,十几支核动力航母战斗群,就是一座座浮动的国家堡垒,能在全球任何海域投射力量。一种流行的看法是,就算把世界其他国家的海军加起来,也很难在美国海军面前占到便宜,空军则手握F-22和F-35这类顶尖隐身战机,构筑起一道技术代差明显的空中壁垒。再加上遍布全球的七百多个军事基地,这张网几乎覆盖了地球的每个角落,支撑这一切的是天文数字般的军费。美国每年的军事开销超过八千亿美元,占了全球总额的近一半。这笔钱不只用来造飞机军舰,更大量投向未来技术的研发,比如人工智能作战、高超音速武器和太空战平台,谁也不知道,美军的武器库里还藏着什么超出外界想象的东西。这种实力带来了巨大的威慑力,尤其是那足以毁灭地球数次的核武库,与其他核大国形成了“相互确保摧毁”的恐怖平衡,反而让全面战争变得不可能。历史也似乎反复印证了一点:二战时日本偷袭珍珠港,最终换来的是太平洋战场的惨败和两颗原子弹;“911”事件后,策划者本·拉登也难逃被追杀的结局,挑战美国本土的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那么,安全感就非得靠这种高昂的成本来维持吗?世界的另一头,蒙古国提供了一个截然相反的答案,它的安全逻辑,是以一种“谁也不敢打”的方式实现的。蒙古的军队规模小得不成比例,现役部队仅两万人,装备也大多是苏联时期的老旧型号,陆军的主力是古董坦克,在今天无异于活靶子。至于海军,作为一个内陆国,它只有一支象征性驻扎在湖上的“舰队”,不具备任何实战意义,军队如此薄弱,蒙古国为何反而高枕无忧?原因就在于它那无可替代的地理位置,作为世界第二大内陆国,它被中国和俄罗斯这两个拥有核武器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死死夹在中间,它没有出海口,也不与其他任何国家接壤。这意味着,任何第三方势力想要进攻蒙古,都绕不开一个问题:必须借道中国或俄罗斯的领土与领空,这无异于直接向其中一个军事大国发起挑衅,这种代价和风险,没有任何国家愿意承担。而中俄两国在此问题上,也有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无论谁同意第三方借道攻击蒙古,不仅会彻底破坏与蒙古的关系,更等于允许他国武装力量进入自家后院。这不仅仅是战略上的短视,更是一个巨大的安全隐患,因此,保持蒙古的独立和中立,符合中国和俄罗斯双方的共同利益。从经济角度来看,蒙古的资源相对有限,经济规模也不大,更没有重要的战略通道,这就意味着,入侵蒙古的收益非常低,但政治和军事风险却极高,任何人都能算得清楚这笔账,因此也没有人会做出这样的选择。美国和蒙古这两个国家展现了国家安全的两种极端模式,美国依靠其强大的军事和科技优势,采取主动安全战略,消除一切潜在威胁。而蒙古则采取被动安全战略,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巧妙地使所有外部威胁自然失效。

【金砖国家峰会专题:巴西总统呼吁扩大联合国安理会】巴西利亚时间2025年7月6

【金砖国家峰会专题:巴西总统呼吁扩大联合国安理会】 巴西利亚时间2025年7月6日,巴西总统路易斯·伊纳西奥·卢拉·达席尔瓦在金砖国家峰会全体会议上发表讲话时说道: 为了克服我们面临的信任危机,我们需要深刻改变联合国...
世界上最安全的两个国家,一个谁也打不过,一个谁也不敢打!世界纷纷扰扰,但有两个国

世界上最安全的两个国家,一个谁也打不过,一个谁也不敢打!世界纷纷扰扰,但有两个国

世界上最安全的两个国家,一个谁也打不过,一个谁也不敢打!世界纷纷扰扰,但有两个国家却安全感爆棚,一个没人敢打,另一个则是想打也打不过,这两国分别是谁,又凭什么那么安全呢?那个“谁也不敢打”的就是蒙古国,这个国家的军队其实特别拉胯,现役还不到2万人,装备多为苏联时期的老旧武器,论军事实力连中等国家都算不上。但它的地理位置实在太特殊了——北面是俄罗斯,南面是中国,两国领土几乎将其完全包裹。这种“三明治”地形形成了天然的安全屏障:任何国家要进攻蒙古国,都必须经过中俄的领土或领空,而中俄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和强大的军事威慑力,谁敢轻易触这个霉头?更微妙的是,中俄两国在蒙古国问题上形成了默契的战略平衡。对俄罗斯来说,蒙古国是防止北约东扩的缓冲带;对中国而言,蒙古国是北方边境的稳定器。两国都不希望第三方势力染指这片区域。2024年,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明确表示支持蒙古国加入上合组织,而中国与蒙古国的首次陆军联合训练也在同年举行,这种合作释放出清晰信号:中俄将共同保障蒙古国的安全。在这种背景下,即便蒙古国曾尝试推行“第三邻国”政策(如与美国发展关系),但最终也不得不回归“不结盟”的中立路线,因为它清楚,在中俄的战略夹缝中,任何“玩火”行为都可能引火烧身。而另一个“谁也打不过”的国家,毋庸置疑就是美国,老美的威信是靠硬实力堆出来的。美军的强大体现在多个层面:首先是军费开支,2025财年美国军费预算高达8950亿美元,占全球军费总额的近40%,这个数字比紧随其后的十多个国家军费总和还要多。如此巨额投入换来了全球最先进的武器装备——11艘核动力航母组成的舰队、2000多架四代以上战机、遍布全球的700多个海外军事基地,以及庞大的核武库。这些硬件让美军具备“全球到达、全球打击”的能力,从太平洋到中东,从欧洲到非洲,任何角落出现危机,美军都能在短时间内部署兵力。例如今年4月,美军为应对红海局势,从本土调派12架A-10攻击机横跨1.3万公里抵达中东,同时调动B-2轰炸机进驻印度洋基地,这种快速反应能力在全球独一无二。更关键的是,美国构建了一套以自身为核心的军事联盟体系。北约、亚太盟友网络让美国在全球拥有数十个“战略支点”,既分摊了防御成本,又形成了对潜在对手的包围态势。这种“以战养战”的模式,使得美国即便卷入局部冲突,也能通过盟友体系源源不断获得资源支持。在俄乌冲突中,美国通过北约协调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自身并未直接参战却能左右战局走向。这两个国家的安全模式看似极端,实则反映了国际政治的残酷现实。美国用金钱和武力堆砌起霸权,却也因过度扩张陷入战略透支;蒙古国靠地缘红利躺赢,却也丧失了战略自主权。真正的安全从来不是单方面的强大或侥幸,而是实力、智慧与地缘环境的微妙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