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大叔火了!”山西,50岁男子借款几十万,不是为了买房,也不是为了买车,甚至
“这位大叔火了!”山西,50岁男子借款几十万,不是为了买房,也不是为了买车,甚至现在还在为女儿的学费犯愁,他竟然将这些钱在数十年的时间里给25位“无名八路军烈士修建了一个安息之处”!家里外债还有的没还完,大钱又挣不来,妻子还因此经常埋怨他,但是他一直坚持到今天。网友:“真的看哭了”!2010年的深秋,在山西阳泉某处贫瘠的山坳里,郭海波弯着腰,将肩上最后一袋水泥重重卸下,溅起的粉尘扑了他一脸。而这袋水泥,是他用自家地里刚收的三斤豆角,跟邻村砖厂磨了半天嘴皮子才换来的。他抹了把汗,望着眼前初具轮廓的陵园地基。为了这片安息之地,他已欠下几十万外债,女儿的学费至今没有着落。然而,他却始终坚持着要为二十五位长眠太行山深处、姓名湮灭于战火的无名八路军烈士,建一个真正的“家”。这十六年的坚守,始于一本泛黄的登记册!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一次偶然的旧货市场淘书,郭海波在一堆故纸堆里,发现了一本边缘卷曲的登记册。册子内页,密密麻麻的记录下来十个地点。某年某月某日,某处山梁、某条沟壑,有八路军战士牺牲于此。有些关键的信息,牺牲者的姓名、籍贯,一概空缺,更多的是字迹潦草,信息模糊。而这些陌生的地标,指向了太行山深处一个个无名的坟茔。郭海波的心像被狠狠揪了一下。那些年轻的身影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然而倒下后却连个像样的墓碑都没有。他想着“不能让英雄无名!”而彼时的郭海波,不过是个普通下岗工人,家境清贫,生活拮据。然而,一种源自血脉深处的朴素情感与历史责任感,驱使着他踏上了这条常人难以想象的寻骨之路。太行山,峰峦叠嶂,沟壑纵横,要想寻找半个多世纪前的战场遗迹和散落遗骨,无异于大海捞针。但是他没放弃,郭海波蹬着一辆破旧自行车,车后座绑着干粮袋和水壶,开始了漫长的跋涉。他循着登记册上的线索,深入人迹罕至的山林。山路崎岖,他无数次崴伤脚踝,甚至险些从陡峭的山崖跌落。最危险的一次,他在攀爬一处风化严重的坡地时,脚下碎石突然松动,整个人向下滑坠,情急之下死死抓住一丛酸枣枝才幸免于难。寒来暑往,风雨无阻。他像考古者,在荒山野岭间细细搜寻。有时是半截锈蚀的皮带扣,有时是一颗变形的弹头,更多时候,是深埋于泥土之下、早已与山石融为一体的森森白骨。每一次捧起遗骨,用红布包裹好,他的心头都沉甸甸的。十年光阴,头发白了,皱纹更多了,但是他用脚步丈量着太行的每一寸土地,最终将二十五位无名烈士的遗骸一一寻回。遗骸寻回,仅仅是第一步。郭海波还想为这些无名英雄修建一座体面的陵园,让他们有尊严地安息,也让后人有个凭吊追思之所。然而,修建陵园需要钱!这对于一个靠打零工和种几亩薄田糊口的家庭来说,这无异于天文数字。随后,郭海波决定:“借钱!”他拉下脸皮,走亲访友,磨破嘴皮子,甚至不惜借下高息贷款。几十万元的债务,死死压在了这个本就清贫的家庭头上。家里的积蓄早已耗尽,原本宽敞些的老屋,被他腾出来改造成了简易的“无名烈士纪念馆”,里面摆放着他四处搜集来的抗战遗物和老照片。而他和妻子、女儿,则挤进了旁边低矮破旧的偏房。家中不断有上门要债的债主,而女儿甚至练一件新衣服都没钱买,家中的米面也快吃完了。这个时候,妻子终于忍不住埋怨:“闺女学费都快凑不齐了,你管那些死人干啥?这日子还过不过了?”亲戚朋友也是不理解:“老郭这是魔怔了?”“有这钱,给自家盖个新房不好吗?”面对质疑和生活的重压,郭海波往往只是低头抽着旱烟:“没有他们当年拼命,哪来咱们今天?他们连个名字都没留下,咱不能让他们连个安身的地儿都没有。”他怕后人忘了,怕这些为国捐躯的忠魂被历史彻底掩埋。为了省钱,郭海波几乎成了全能工匠。买不起建材,他就自己上山开凿石块。没钱雇工人,他就用自家种的蔬菜粮食去抵偿乡邻的帮工。陵园的一砖一瓦,一土一石,都有着他的汗水与心血。2010年那个秋天,当他终于将最后一袋水泥卸在陵园工地时,陵园的主体工程才算艰难落成。二十五块青石碑依山而立,虽无烈士姓名镌刻,却庄严肃穆。陵园建成后,郭海波每天都会去陵园清扫落叶,擦拭石碑,拔除杂草。即使最初门可罗雀,鲜有人知,他也风雨无阻。他守着这片陵园,最大的心愿,是希望有一天,这些无名烈士的身份能被确认,他们能“回到自己真正的家”。后来,随着媒体报道,郭海波的事迹逐渐传开。陵园开始有人前来祭扫,一束束野花,一杯杯清酒,寄托着后人的哀思与敬意。他觉得,这十六年的付出,值了。为国捐躯者,不应被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