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标签: 天鲲号

1966年,中国做了一笔让外界瞠目结舌的交易——用相当于4吨黄金的外汇,从荷兰买

1966年,中国做了一笔让外界瞠目结舌的交易——用相当于4吨黄金的外汇,从荷兰买

1966年,中国做了一笔让外界瞠目结舌的交易——用相当于4吨黄金的外汇,从荷兰买回一艘二手挖泥船。这件事放在今天来看简直不可思议,但在当时却是一个艰难却必要的决定。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半个多世纪之后,国外有人想重金买回这艘船,中方却只回应:“我们只租不卖”。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一艘“过时”的挖泥船能让中国从买家变成全球市场的规则改变者?咱们慢慢聊。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国,正处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时期。天津港作为北方重要的航运枢纽,却常年面临航道淤积的困扰。没有现代化的疏浚设备,只能依靠人海战术,工人们一锹一锹挖,效率极低,一天清理泥沙不过几百立方米。这对于一个立志发展海运和贸易的国家来说,简直是卡在喉咙里的一根刺。国家下定决心,必须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挖泥船。代表团跑遍了欧洲,最终在荷兰找到了一艘耙吸式挖泥船。谈判过程异常艰辛,对方开价170万英镑,换算下来相当于4吨黄金。要知道,那时中国的外汇储备总量非常有限,这笔钱占到了国库外汇存量的近四分之一。很多人觉得不值,但决策层看得长远——没有这艘船,港口就活不起来,海运就发展不了,经济也会被拖累。于是,这艘二手船远渡重洋来到中国,被命名为“津航浚102轮”,成为新中国第一艘大型进口挖泥船。这艘船的到来,不仅仅是解决了一时的清淤难题,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成为中国疏浚技术和装备发展的起点。当时的中国工业基础薄弱,就连维修和操作这样的二手设备,都需从头学起。技术人员一边摸索一边改进,硬是把这艘船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慢慢地,我们不仅会用了,还开始琢磨怎么自己造。七十年代以后,国内的船舶制造单位开始尝试仿制和改良,虽然初期产品性能和国际水平有差距,但至少迈出了第一步。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进入快车道,沿海地区港口建设、航道疏浚需求爆发式增长。国家加大投入,支持企业自主研发高端挖泥船。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在大型绞吸式挖泥船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天鲸号”“天鲲号”等一大批国产重型装备相继下水,技术指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回过头看,那艘用黄金换来的荷兰挖泥船,早已在技术上被国产设备超越,但它身上承载的历史价值与象征意义却无法取代。它不再只是一艘工程船,而成为中国疏浚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见证者。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后来国外机构愿意出高价回购这艘船时,中国商务部给出了“只租不卖”的答复。我们不再是一个依赖技术引进的国家,而是掌握了核心技术、具备输出高端装备能力的制造大国。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挖泥船领域,也在高铁、核电、航天等多个行业重复上演。今天的中国已经拥有全球最大的疏浚船队,每年完成的疏浚工程量位居世界前列。我们不再需要纠结于“要不要买”或“买不买得起”而是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自主技术参与全球建设、促进共同发展。从一船黄金到技术自信,这条路我们走了半个多世纪。未来,还会有更多领域见证这样的中国故事。参考资料:中国疏浚120周年:从模仿到自主创新,成世界第一疏浚大国2017-11-2909:15·澎湃新闻
我国发现一座“新大陆”,是日本的3倍大,美国:谁发现归谁!“神秘巨岛”?大洋

我国发现一座“新大陆”,是日本的3倍大,美国:谁发现归谁!“神秘巨岛”?大洋

我国发现一座“新大陆”,是日本的3倍大,美国:谁发现归谁!“神秘巨岛”?大洋深处的“第八大陆”?“海洋中的沙漠”?近日,中国在太平洋上“发现”了一座“新大陆”,面积足有160万平方公里,差不多是日本国土的三倍!不过,这“新大陆”可不是什么风水宝地,而是由700万吨塑料垃圾堆成的“第八大陆”,说白了就是个漂浮在海上的巨型“塑料坟场”。这个漂浮物聚集区的形成并非偶然。海洋学家指出,该区域恰好处于太平洋环流系统的中心地带,就像个巨大的漩涡吸尘器,把从亚洲到美洲的塑料瓶、渔网、包装袋全卷进这个“海洋黑洞”。而且这里还是个“无风带”,垃圾进来就出不去,只能越聚越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生产4.6亿吨塑料,其中79%最终要么埋进土里,要么喂了大海,而太平洋垃圾带就是这些“海洋孤儿”的终极归宿。这片“新大陆”的塑料密度高得离谱,每平方公里能捞到330万个塑料碎片,从矿泉水瓶到儿童玩具,从渔网到汽车轮胎,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它捞不着。最让人头皮发麻的是那些微塑料,直径还没米粒大,却占了垃圾总量的94%。这些小家伙能被浮游生物吃掉,顺着食物链一路往上爬,最后连咱们吃的盐里都能检出微塑料。绿色和平组织的研究显示,全球90%的食盐品牌都被这玩意儿污染了,想想就可怕!消息一出,美国立马跳出来要求中国对其负责到底,嘴里喊着什么“谁先发现就是谁家的地盘”,说白了就是玩儿双标那套,想当年美国军舰满世界搞“航行自由”,现在看到垃圾带却突然玩起了“先占原则”,合着国际法在他们眼里就是个橡皮泥,想用就捏成金箍棒,不想用就揉成面团?更讽刺的是,根据“海洋清理”组织的调查,垃圾带里34%的可识别垃圾来自日本,32%来自中国,美国自己贡献了7%。敢情他们喊着“谁发现归谁”,是想把自家的垃圾也赖给别人?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船长查尔斯・摩尔就发现了这片垃圾带,可这么多年过去了,除了嘴上功夫,美国在实际行动上堪称“龟速”,一边嚷嚷着要清理垃圾,一边又退出了《巴黎气候协定》,连带着塑料污染治理也成了“烫手山芋”。倒是荷兰的“海洋清理”组织搞出了个大新闻:他们用两艘船拖着长达2.2公里的“001号”系统,一次性捞起了18吨垃圾,创下世界纪录。不过这也引发了争议——渔网在捞垃圾的同时,也误伤了不少海洋生物,甚至有人质疑这会不会破坏垃圾带已经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毕竟科学家发现,这里居然成了蜗牛、水母等生物的新家园。中国可没闲着。长江、珠江这些“垃圾输送带”每年往海里倒的塑料不少,但咱们也在想办法。限塑令实施10年,塑料袋使用量减少了660万吨;南海的清理行动更是直接把海上垃圾“打包”送回陆地。现在这片“新大陆”还在以每年1.5%的速度扩张,照这个趋势,用不了多久它真能成为地球上最大的“人工大陆”。美国要是真想让中国“认领”,不如先把自家海岸线的垃圾清理干净,或者把“天鲲号”租过去——毕竟咱们的挖泥船每小时能处理6000立方米泥沙,对付塑料垃圾应该也不在话下。不过话又说回来,与其争这片“塑料花”,不如想想怎么堵住垃圾源头,不然就算把整个太平洋翻过来,也填不满人类制造垃圾的无底洞啊!
不要再说给黄岩岛填岛了,这是不现实的,我们只能守,黄岩岛周围,出了泻湖范

不要再说给黄岩岛填岛了,这是不现实的,我们只能守,黄岩岛周围,出了泻湖范

不要再说给黄岩岛填岛了,这是不现实的,我们只能守,黄岩岛周围,出了泻湖范围,水深一下子就掉下去了,直接奔着深海去,这填岛的工程量,得运多少沙石土方?在南海这片广阔海域,黄岩岛的位置很特殊,就像一枚关键的棋子。这些年,一直有人琢磨:为啥不在这儿填海造陆,把它建成一座永远不会沉没的海上据点?这听起来既像是实力的体现,又像是能掌控周边的好办法。可真要把这想法落到实处,就绕不开一个问题:这个看似可靠的“建设梦”,会不会本身就藏着不小的战略风险?要是代价不光是钱,还可能影响到多年积累的战略主动和地区稳定,那该咋选?其实,拦住这个工程的第一个坎不是来自外部,而是黄岩岛自身的自然条件,这里有个“水深两重天”的地理特点,环礁围起来的潟湖里面,水深也就十来米,风平浪静;可礁盘外面,海底就像悬崖一样,一下子降到几千米深的海盆,最深的地方甚至超过5000米。这种地形,对任何填海工程来说都是难题,跟之前改造的一些浅水环境礁盘完全不同。有人算过,要在这种深海边缘造岛,至少得用几亿立方米的沙石,这相当于之前多个同类工程总量的好多倍。这意味着,每天得有大量货轮不停地往返运料,这还没算上南海每年长达好几个月的台风季,一旦台风来袭,不光施工得停下,巨浪还可能把刚堆好的沙土卷走。那换个思路,用“天鲸号”“天鲲号”这些吹填设备,就地抽取潟湖的泥沙行不行?可惜,这条路也不好走,潟湖入口比较窄,大型船只进出很容易被监测到,而且这些吹填设备就算再先进,面对礁盘外几千米的深海也很难发挥作用,毕竟,在这么深的地方架设排沙管道,技术难度和成本都高得吓人。退一步说,就算能克服工程难题,经济和战略上也未必划算。之前类似的岛礁建设成本就不低,规模更大的黄岩岛花费恐怕是个天文数字,这笔钱足够用来发展不少灵活机动的海上力量了,一个是固定不动的设施,一个是能随时调动的力量,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后者的优势很明显。而且,岛屿建成后,机场、码头、淡水系统这些,哪一样都得长期维护,驻守人员的日常所需也是一笔持续的开销。至于说填岛发展经济也不太现实,开采油气靠的是钻井平台,跟填岛关系不大,为了填岛去破坏周边的珊瑚区更是得不偿失,只会影响渔业资源。再往深了说,大规模建设还可能引发一些地缘上的关注。黄岩岛的位置比较敏感,任何大动作都容易被过度解读,现在,周边的各种侦察活动就不少,频繁的建设很可能让局势变得复杂。综合来看,强行填岛在工程上不现实,经济上不划算,战略上也未必是最优选择,还可能带来不少风险。与之相比,当前采取的常态化管控策略,正以较小成本实现着有效的管理,通过专业的执法力量定期巡航,既明确了实际控制又避免了不必要的摩擦,稳稳地把握着主动。事实证明,黄岩岛的核心价值在于“管得住”而非“填得成”,在技术、成本和环境都不成熟的当下,把资源投入到提升监控、巡逻等实际管控能力上,无疑是更务实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