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盗看了都甘拜下风!”2024年,吉林,一女子将九成新的75寸电视进行回收,当看到成交页面上的35元时,女子以为是验收费用,可没成想是平台的回收价格,女子无法接受,想要终止交易,但客服的回答却大跌眼界!网友:这哪是回收,简直就是明抢!吉林一位女子把家里九成新的75寸电视,挂在平台上申请回收,想着能回点钱,结果收到的回收价竟然只有35元。她一开始还以为是验收费用,结果被告知:这35块,就是最终的成交价。她当场提出不接受,想取消交易,客服却说流程已经走完了,不能终止,否则就要承担违约费用,最后电视被搬走了,她也只拿到那35块钱,整个交易完全无法撤销。这件事很快引发大量网友关注,大家普遍觉得太离谱,网友们说,这不是回收,是明抢。有人说,35块连个遥控器都买不到,更别说是九成新的大屏电视。一些网友也分享了类似经历,比如刚用几个月的手机被平台回收时只给几十块,几千元的数码产品也被低估得不成样子。大家质疑平台是不是在用极低的价格,诱导用户交出商品,之后就强行完成回收流程。平台回应说,他们做的是环保公益回收,产品大多直接拆解处理,不再转售,所以价格才低,同时也强调,用户对报价不满意是可以取消订单的。但问题是,吉林这位女士想取消的时候,平台却说要收违约费,根本没有兑现“用户可随时取消”的承诺,这就让人怀疑,他们所谓的“环保公益”和“预估价”,只是用来规避责任的说法。实际上,很多人处理旧家电时图省事,就相信了平台宣传的“免费上门”“快速估价”,但在真正交易时才发现,价格被严重压低,而且一旦同意验收、或者签了确认,哪怕你反悔也来不及。不少用户根本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完成交易的,等发现价格问题时,东西已经被运走,钱也自动到账,根本没有谈价空间。这起事件反映出的,不只是个别平台定价的问题,更是整个二手回收行业的信息不对等,平台掌握了评估标准、流程安排和最终解释权,而用户却只能接受平台的“最终说法”,毫无议价或反悔余地。尤其是平台在服务过程中模糊规则、隐藏取消条件,让消费者在不清楚流程的情况下陷入被动,吃了哑巴亏。所以说,在处理二手家电时,大家一定要注意几点:不要轻信平台广告,要仔细了解交易条款和取消规则;确认估价前,尽量不要签字或确认信息;多对比几个平台的报价,避免被压价。如果东西较新,优先考虑个人转让平台,才能获得更合理的价格;最重要的是,一旦感觉不合理,要及时终止流程,不要怕麻烦。平台也该承担相应责任,不该只想着压成本搞效率,而忽视用户感受,估价规则要清晰透明,取消订单不该有任何附加条件。如果确实是环保公益项目,那就应当提前说明货物处理方式,而不是在用户想反悔时才拿“环保”做挡箭牌。信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