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标签: 叶挺

看大阅兵时,有细心的网友发现,刘老庄连的“庄”似乎写错了,怎么多了一点?其实这并

看大阅兵时,有细心的网友发现,刘老庄连的“庄”似乎写错了,怎么多了一点?其实这并

看大阅兵时,有细心的网友发现,刘老庄连的“庄”似乎写错了,怎么多了一点?其实这并不是错字,而是故意这样写的,为的保留了原来1943年的字体,让原部队的英烈们能够找到自己家,告诉他们,祖国和人民没有忘记他们!这个“庄”字多出一笔的事,得从2015年9月3日的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说起。那天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战旗方队有80面抗战英模部队的荣誉旗帜,每面旗都代表一段历史。刘老庄连的旗帜一出现,就有眼尖的网友注意到“庄”字写成了“庒”,看起来像多加了一点。其实这是有意保留1943年原旗的字体,那时候的书写习惯常用异体字“庒”,跟“庄”音义一样,只是写法稍有区别。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异体字是非规范字,但特殊情况下允许使用,像这种荣誉旗帜就属于例外,目的是尊重历史原貌。1943年3月,日伪军在苏北淮海抗日根据地搞大规模扫荡,十七师团带着伪军总共1600多人,分多路合围,目标是消灭新四军主力。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第十九团第二营第四连接到任务,掩护淮海区党政机关和当地群众转移。连队只有82人,装备简单,主要靠步枪和机枪,对方有炮火和骑兵,实力差距大。战斗从3月18日拂晓开始,日伪军先是小股试探,被重机枪打退第一波,损失几十人。然后他们增加兵力,第二波进攻用机枪压制,新四军战士调整火力点,继续阻击。弹药消耗快,一排长尉庆忠带人去敌尸堆捡弹药,捡到几排后中弹牺牲。日伪军第三次冲锋用迫击炮轰击,新四军战士分发剩余弹药,反击投手榴弹。第四波敌人接近阵地,转入近战,用刺刀和枪托对抗。中午后,日伪军第五次合围,新四军战士拆卸武器零件,焚烧文件,避免落入敌手。最后20多人开支部会,好几个战士要求入党,表示为国家尽力。连长白思才和指导员李云鹏都负伤,但坚持指挥,到黄昏时全连82人全部牺牲,无一人投降。他们毙敌170多人,伤200多,成功拖延时间,让主力部队和群众撤离。日方史料称这次为“六塘河作战”,记录了新四军顽强抵抗,承认损失不小。新四军代军长陈毅表彰,说烈士们的忠勇精神固若金汤。朱德也写文称这是英雄主义最高体现。同时,在江苏淮安淮阴区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人们围着大屏幕看阅兵直播,看到自家旗帜时全场起立鼓掌,掌声盖过解说,仿佛在迎接英雄。旗帜上的字迹,像留下的旧物件,提醒大家不能忘那些为国家拼命的人。82年前的战斗,不是孤立的,新四军前身有叶挺独立团,参加过北伐、长征、腊子口血战、平型关大捷,这些积累让部队底子硬。日伪军纳闷,为什么百来人小队这么难打垮,他们不懂,这些战士是为身后百姓和国家在打。阅兵用原字体,就是告诉先烈们,当年守的刘老庄现在安好,连队还在,中国越来越强,他们的牺牲没白费。对现役军人,这精神是练兵打仗的底气,对普通人,是提醒别忘历史。战斗结束三天,新四军第七旅重建第四连,命名“刘老庄连”,从83号战士开始编号,当地群众送来82名优秀子弟补充队伍。现在编号已到6673号,连队继承传统,参加过辽沈战役、四平保卫战、平津战役、渡江战役、解放广州、攻打海南岛等。1998年长江抗洪,连队参与抢险。2022年整建制赴南苏丹执行维和任务,2023年获陆军“四铁”先进单位称号。现在驻扎陆军第八十二集团军某旅,保持高战斗力。当年的刘老庄82名战士全部阵亡,他们守护了根据地,连队延续精神至今。
1946年,叶挺所乘飞机坠机,失事原因一直是谜,直到2006年,一位普通农村老头

1946年,叶挺所乘飞机坠机,失事原因一直是谜,直到2006年,一位普通农村老头

1946年,叶挺所乘飞机坠机,失事原因一直是谜,直到2006年,一位普通农村老头,在临终时,对儿子说:“当年叶挺之死,是我干的!”1946年4月8日,叶挺带着家人和几位中共大佬,坐上一架美国C47运输机,从重庆飞往延安。飞机在西安停了一下,眼看快到延安了,天却变得雾蒙蒙的,能见度低得不行。飞行员兰奇试着降落,没成功,决定掉头返回。可导航出了岔子,飞机一头撞上了山西兴县的黑茶山,轰的一声,火光冲天,17个人全没了。国民党那边很快甩锅给天气,说是飞行员判断失误。可周恩来一听就火了,直说这不是意外,分明是有人搞鬼。叶挺是谁啊?他是中国革命史上的硬汉,1896年出生在广东惠阳一个普通农民家。小时候就聪明好学,1911年才15岁,就赶上辛亥革命的风潮,受黄花岗起义影响,他直接剪了辫子,公开支持革命。这举动惹了学校和官府,抓了他一把,但没多久就放了。后来武昌起义爆发,他铁了心要当兵救国,跑去广东陆军小学、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最后进了保定军校。在那儿,他不光学兵法,还迷上了《新青年》这种进步杂志,思想觉悟蹭蹭往上涨。1919年从军校毕业后,叶挺投奔孙中山,加入援闽粤军。1922年,陈炯明叛变,炮轰广州总统府,叶挺带着警卫部队,顶着枪林弹雨护送孙中山脱险,那胆量和忠心没得说。1924年,他去苏联东方大学深造,同年加入共产党。回国后,他组建了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当上团长。1926年北伐战争,他带着独立团在汀泗桥打得漂亮,凌晨摸到敌军阵地,天一亮就开干,硬是把敌人打得稀里哗啦,独立团从此得了“铁军”的名号。1927年,叶挺指挥南昌起义,又参与广州起义,失败后流亡海外十年。1937年抗战爆发,他回来当新四军军长,带着部队在敌后打得风生水起。1941年皖南事变,他被国民党抓了,在重庆监狱蹲了五年,写下《囚歌》,那股不屈劲儿让人肃然起敬。1946年3月4日,他终于被放出来,第一件事就是申请恢复党籍,中央批了。结果才一个月,他就坐上了那架要命的飞机。坠机的事儿一出,国民党说是天气问题,可这说法站不住脚。天气确实差,但飞机是美军提供的,飞行员也是美国人,技术不至于那么菜。周恩来一口咬定是国民党特务干的,可战乱年代,证据不好找,真相就这么埋了下去。直到2006年,湖南一个偏远村子里的老头杜吉堂临死前跟他儿子说了那句话:“当年叶挺之死,是我干的!”这下可炸了锅。杜吉堂啥来头?他自称是国民党军统特务,1946年4月初接到任务,要阻止叶挺回延安。他带着一帮人,找了个技师叫杨耀武,在飞机仪表盘后面装了个磁铁,干扰高度计,害得飞机判断失误,一头撞山。这说法听着挺玄乎,但也不是没可能。那时候国共谈判表面和气,暗地里斗得你死我活,叶挺又是中共重将,国民党有动机下手。可问题来了,这老头的话靠谱吗?他一个农村老头,真有这能耐?再说,飞机是美军操作的,特务咋混进去搞破坏?这事儿一传开,争议就没停过。有人信,有人觉得扯。比如博古的儿子秦铁就怀疑,国共谈判期间行程公开,特务哪有机会动手?再说美军飞行员在场,国民党咋控制局面?没直接证据,杜吉堂的话就像个孤证,信不信全看你怎么想。可不管真假,这告白把历史翻了个底朝天,让人忍不住去琢磨。叶挺的死,不光是个人悲剧,更是那年代的缩影。他从一个农民小子,一步步走到新四军军长,经历辛亥革命、北伐、抗战,每一步都踩在历史的节点上。他的牺牲,让人惋惜,也让人愤怒。如果真是阴谋,那幕后黑手太可恨;如果只是意外,那命运也太不公平。杜吉堂这老头,不管他是不是真凶,临死前敢说这话,至少有点良心发现的意思。比起那些干了坏事还死不认账的,他算有点担当。这事儿最戳人的,还是人性那点复杂劲儿。叶挺一辈子为信仰拼到底,杜吉堂却可能为任务毁了一代英雄。战争年代,人人都被裹挟着往前走,有人选光明,有人选阴暗。真相到底是啥,也许永远没个定论。可这不妨碍我们去想,去问:正义在哪儿?良知值几斤几两?叶挺的精神,像《囚歌》里唱的,在烈焰里烧不尽,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杜吉堂的告白,不管真假,至少提醒我们,历史不是死的,总有新东西冒出来。想想看,那时候的飞机技术还不成熟,导航靠人工,天气一坏就抓瞎。国民党要是真想动手,未必需要多高明的手法,稍微动点手脚就够了。可60年后一个老头跳出来认账,这时间差也太大了吧?他为啥不说早点?是怕报复,还是良心一直过不去?再说,他一个特务,能活到2006年,国民党那边没灭口,也挺奇怪。这些疑问,像钩子一样勾着你,让你忍不住想挖下去。
1939年3月新四军军长叶挺在全军参谋工作会议上作《现代战争的性质特点与指挥》的

1939年3月新四军军长叶挺在全军参谋工作会议上作《现代战争的性质特点与指挥》的

1939年3月新四军军长叶挺在全军参谋工作会议上作《现代战争的性质特点与指挥》的报告,右面是副参谋长周子昆
1939年3月新四军军长叶挺在全军参谋工作会议上作《现代战争的性质特点与指挥》的

1939年3月新四军军长叶挺在全军参谋工作会议上作《现代战争的性质特点与指挥》的

1939年3月新四军军长叶挺在全军参谋工作会议上作《现代战争的性质特点与指挥》的报告,右面是副参谋长周子昆军事历史全触达​​​
叶挺的独立团有多厉害,看看他的10个连长知道了。叶挺独立团共有2000余人,下

叶挺的独立团有多厉害,看看他的10个连长知道了。叶挺独立团共有2000余人,下

叶挺的独立团有多厉害,看看他的10个连长知道了。叶挺独立团共有2000余人,下辖三个营,每营下辖三个连,再加上团部直辖的机枪连,共有10个连的编制。一支部队在北伐战场上横扫敌军,赢得“铁军”称号,可它的强大到底藏着啥秘密?那些二十多岁的连长们,用生命书写传奇,九个都没活到最后,只有一个人见证新中国成立。想知道叶挺独立团为什么这么厉害?叶挺独立团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第一支正规革命武装,1925年11月21日在广东肇庆阅江楼成立。以孙中山大元帅府铁甲车队为基础,吸收工人、农民和黄埔军校学员,总人数超过两千,编成三个营,每个营三个连,加上团部直属机枪连,共十个连。名义上隶属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实际由中共广东区委掌握,骨干多是党员和团员,确保部队忠诚可靠。叶挺任团长,他注重训练和纪律,官兵们苦练本领,准备为革命出力。1926年1月,部队正式叫第四军独立团。5月,作为北伐先锋,从肇庆和新会出发,向湖南推进。一路上支援农民运动,打击地方恶霸。在高要地区,第一营第二营先驻扎,与民团谈崩后,第三营包围罗建村,摧毁敌据点,保护农会。这类行动赢得了老百姓支持,也让部队实战经验增加。进入湖南,战斗接连打响。6月5日攻克攸县,经过两天苦战,清除敌抵抗点。7月20日占领浏阳,继续瓦解敌防线。8月转战湖北咸宁,对上吴佩孚守军,先是汀泗桥战役。敌防守严密,叶挺发现小路绕敌后,部队夜间前进,从侧翼夺桥。接着拿下桃林铺和印斗山。8月30日贺胜桥战役,吴佩孚主力布防高地,五连先冲被围,机枪连和一二营增援,压制敌火,撕开缺口,占领阵地。这些仗打下来,独立团名声大震,成为北伐尖刀。独立团厉害,不光靠整体编制和训练,更靠基层骨干,尤其是十位连长。他们大都是年轻人,带头拼杀,为胜利付出一切。一连长莫奇标,原铁甲车队排长,在汀泗桥突袭中指挥连队走隐秘径,清除敌机枪位。后来在北伐战斗中继续突击,中弹牺牲。二连长吴兆牲,教育好,在贺胜桥守侧翼,组织壕沟防御,反击敌军。推进中多次破包围,一次撤退遭炮弹击中,没了。三连长高超,黄埔二期生,在武昌围攻负责城墙段,夜挖坑道,10月10日总攻搭梯爬墙,吸引敌火,中弹倒下。四连长卢德铭,在平江攻高地,分队包抄,炸毁堡垒。后来升营长,参加秋收起义,任总指挥,1927年9月从修水到铜鼓遭伏击,中弹牺牲。五连长刘光烈,在贺胜桥印斗山被孤立,坚持到援军。1927年8月南昌起义攻敌营,后黄麻起义在黄安突围,中弹没了。六连长袁也烈,多场仗立功,如汀泗桥清哨所,负伤继续指挥。北伐后坚持作战,到新中国成立,成为中将。他的经历体现独立团精神。七连长张伯黄,在武昌巷战从通湘门突破,逐屋清敌,扑机枪位中弹牺牲。八连长李海涛,北伐多次带头攻阵地,一次交火中弹没了。九连长胡焕文,黄埔生,参加东征镇压商团,在平江布防,1927年阵地战牺牲。机枪连长练国梁,在贺胜桥压敌高地,1927年5月反击夏斗寅叛军,设伏击退攻击,中弹离开。这十个连长,九个牺牲,只袁也烈幸存,用命换来胜利,铸就铁军称号。独立团在北伐中屡建功勋,推动革命进程。许多成员后来参加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成为人民军队骨干。从中走出的将领众多,包括元帅、上将、中将和少将,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继续贡献。这支部队精神,激励一代代革命者为人民解放事业奋斗。独立团传承至今,提醒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山河铭记|叶挺将军随身不离的手杖藏着啥秘密?知情人解密

山河铭记|叶挺将军随身不离的手杖藏着啥秘密?知情人解密

游客来到此地,一个细节颇让他们关注:叶挺将军的行军生涯中,一根手杖几乎不离身。近日,大皖新闻记者在重走新四军抗战路探访过程中,听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纪念馆讲解员凌勰月介绍,叶挺将军铜像中那根格外醒目的登山杖可不是...
1949年4月,被关押的国民党少将范纪曼腹痛难忍,提出去上厕所。谁料半天后,范纪

1949年4月,被关押的国民党少将范纪曼腹痛难忍,提出去上厕所。谁料半天后,范纪

1949年4月,被关押的国民党少将范纪曼腹痛难忍,提出去上厕所。谁料半天后,范纪曼还没从厕所出来,厕所里已经空无一人。狱长一听,高喊:“马上就要枪毙他,他怎么给跑了?马上把他追回来……”狱警们端着枪冲进厕所时,只看到墙角的砖缝有撬动过的痕迹。1949年4月,正是国共两军在长江边上剑拔弩张的时候,他被关在国民党的监狱里,眼看着解放军就要打过来了,谁都明白,这会儿被扣上“共党”帽子,基本就等同于阎王爷发了催命符。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范纪曼突然说肚子疼,要上厕所。这事儿搁现在,谁也不会多想,人有三急嘛。可你猜怎么着?半天过去了,人影儿都没见回来。狱警冲进厕所一看,嘿,人没了!只剩下墙角被撬动过的砖缝。狱长一听,那还了得?“马上就要枪毙的人,怎么能跑了?赶紧追!”一个即将被处决的少将,居然用这么“接地气”的方式——装肚子疼——溜了。这背后,到底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和胆识?范纪曼这个人,身份复杂得像一团迷雾。他是国民党的少将,是日伪眼里的“座上宾”,还跟苏联那边有秘密联系,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竟然还是中共的地下联络员!四重身份,二十多年愣是没穿帮,你说这是不是个传奇?临被“处理”的前夜,他被提审。大家都明白,“处理”的意思就是天亮之前送上刑场。生死关头,他一句“肚子疼,想上厕所”,看似随意,却成了他命运的转折点。看守当时看了他一眼,说了句“早去早回”。就这么一句简单的话,在范纪曼听来,却品出了不寻常的味道。他觉得,这个看守可能知道点什么,甚至有可能是自己人?于是,进了厕所,他迅速掀开预藏的木板,准备翻墙逃走。他连着翻了三次,摔了三次,浑身上下都是血,最后才硬生生地翻了过去。外面的哨兵警觉地叫喊起来,但他已经跑进了深深的弄堂里。这可不是范纪曼第一次越狱,更不是他第一次被抓。早在北伐时期,他就跟着叶挺干革命,当了个排长。后来大革命失败,他回到川东搞地下工作,结果被叛徒出卖,差点儿被土匪给活埋了。那时候他才二十出头,胆子就已经大得异于常人。重庆、北平、上海,他一路辗转,身份也跟着不停地变。表面上,他是翻译、是教授、是研究员,背地里干的却是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情报工作。他精通俄语、英语、日语,在那个年代,能掌握这三门外语的中国人可不多。靠着这份语言天赋和过人的胆识,他竟然混进了国民党的军统,还成了上头点名的“专家”。1938年,他截获了一份日军的密电,内容是日军要偷袭苏联远东地区。他连夜将这份情报翻译出来,秘密传递给了苏联。结果,苏军提前设下埋伏,日军的三个师团几乎全军覆没。这事儿,没人知道是他干的,知道的人,要么死了,要么就闭口不谈。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还冒险潜入监狱,救出了两名被捕的地下党员。一个人,穿着国民党的军装,大摇大摆地进出监狱,竟然没有人怀疑他。他就凭着这份胆气和精湛的演技,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潜伏了整整十年。解放战争临近尾声,范纪曼的身份也越来越高,竟然成了国民党国防部的少将专员。那时候,谁都以为他是蒋介石的心腹。但他却悄悄地将蒋介石准备撤退台湾的情报,一条条地送到了延安。就连黄金的转运路线、人员名单,都清清楚楚。这些情报,后来在解放军渡江战役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据说精确到了车次和时间。但情报战,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范纪曼越是深入敌营,敌人越是防不胜防,他身边的同志,反而开始对他产生了怀疑。他的身份实在是太复杂了。1949年他被捕,就是因为内线出了问题,他也被误认为是敌人抓了起来。那次被捕,他受的罪一点儿也不比当年在军统少。铁烙、盐水、电刑,各种酷刑都招呼上了。但他硬是咬紧牙关,什么也没说。审讯他的特务最后都绝望了,问他:“你连命都不要了?”他只是冷冷地回了一句:“你们已经输了。”逃出监狱后,范纪曼并没有立刻离开上海。他留了下来,配合上海的地下党清理潜伏下来的特务。他对敌人的情况了如指掌,知道谁是暗线,谁是死棋,掌握的第一手资料比谁都清楚。那段时间,他可是个大功臣,风头正劲。但好景不长。1955年,国内形势发生了一些变化,他的身份问题再次被提了出来。有人说他是军统旧部,有人说他是双面特务。一轮又一轮的审查接踵而至,最后,他被定了个“历史问题”,撤职关押。直到1980年,他才得以平反,恢复了身份。那时候,他已经七十多岁了,头发也白了大半。但他没有抱怨,国家给了他优抚金,他反而问:“我还能干点事不?”他这个人,活得干净利落,走得也干脆。1990年冬天,他去世了,留下了三样东西:一枚旧黄埔军校的徽章,一本翻烂了的俄文密码本,还有一张上海解放那天的《人民日报》。
叶挺的独立团有多厉害,看看他的10个连长知道了。叶挺独立团共有2000余人,下

叶挺的独立团有多厉害,看看他的10个连长知道了。叶挺独立团共有2000余人,下

叶挺的独立团有多厉害,看看他的10个连长知道了。叶挺独立团共有2000余人,下辖三个营,每营下辖三个连,再加上团部直辖的机枪连,共有10个连的编制。要说叶挺独立团有多厉害,看看它那十个连长的故事就明白了。这支1925年底在广东肇庆组建的队伍,名义上挂着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的番号,实际是咱们共产党直接领导的第一支正规武装,全团共两千多人,按编制正好三个营加一个机枪连,一个营三个连,不多不少正好十个连。可别小看这十个连长,他们后来的命运,几乎就是一部浓缩的革命史。这些团,连长清一色黄埔军校出来的精英,士兵也多是湖南广西招来的精壮小伙,底子非常硬。更关键的是,独立团从建团起就把“党支部建在连上”,从最初只有仅仅二十来个党员,很快就发展到一百多人,而且每个连中都有党小组,党的思想深入渗透到团里的每一个人。针对团里作风不严、思想混乱等乱象,叶挺带领学习马列主义,坚守党的思想,团里的乱象被改正了。当官的不准克扣军饷,不准打骂士兵,连战士入伍时用假名字的陋习都被耐心教育改了过来,这在当时可是一大壮举。团长的英明领导,这支军队焕然一新,开始讲道理,有明确的目标与信仰,战斗力自然非同一般。北伐战争一开始,独立团便当先锋打头阵。1926年5月从广东出发,头一仗在湖南汝城就灭了敌军上千人;接着在安仁,一个团愣是扛住四个团的进攻,稳定湖南战局,转头拿下攸县;7月配合主力克醴陵、夺长沙,势如破竹。最显本事的当属打武昌城,武昌形势险要,易守难攻,两次攻城失败,但独立团没有放弃,反而更加奋勇,前赴后继。在这场战争中,第一营官兵集体留下家书当敢死队,营长曹渊带着三个连长莫奇标、高超、李海涛冲锋,最终全牺牲在城下。正是这种前仆后继的劲头,让独立团最终率先破城,为第四军赢得“铁军”威名,武汉百姓还专门铸了“铁军”盾牌相赠。他们仗打得厉害,但牺牲可不是一句话就能说尽的。十个连长加三个营长加一个参谋长,十四人中十二人没能见到新中国。二连长吴兆生、九连长胡焕文在泗汾桥战斗中壮烈牺牲;二营长许继慎当过红一军军长(副军长是徐向前),可惜被张国焘冤杀;三营长杨林是朝鲜同志,长征到陕北后东征牺牲;四连长卢德铭后来领导秋收起义,上井冈山途中遇难。五连长刘光烈回老家搞黄麻起义,战死城头;七连长张伯黄南昌起义后南下牺牲;机枪连长练国梁在武昌平叛时殉国。活到胜利的只有两人:除了参谋长周士第,开国时被授予上将军衔,便只有六连长袁也烈,开国时被授予少将军衔。十个连长九个血洒征途,这份忠诚与勇毅,至今想来仍令人感动。如今,“叶挺独立团”的血脉还在部队里流淌——从南昌起义到井冈山会师,变成红四军二十八团;抗战时编入八路军115师;解放战争打遍东北华北;2017年军改后成为第82集团军某合成旅。近百年来,这支部队从平型关打到解放海南岛,从98抗洪冲到“和平使命”军演,铁军精神代代相传。回看当年那十个连长的选择,或许有人会问值不值?历史早给出答案:正是千千万万这样的共产党员,以青春生命作火种,才点燃了今日中国的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