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标签: 南斯拉夫

一个国家能蠢到什么地步?看看瑞典就懂了,三十年前,瑞典人均GDP高达3.2万美元

一个国家能蠢到什么地步?看看瑞典就懂了,三十年前,瑞典人均GDP高达3.2万美元

一个国家能蠢到什么地步?看看瑞典就懂了,三十年前,瑞典人均GDP高达3.2万美元,比美国还高出18%,街头安全到可以夜不闭户;如今到处都是难民,本地人都不敢出门,但这全都是他们的圣母心发作导致的!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三十年前,瑞典被视为“北欧的天堂”,那时的人均GDP一度超过美国,街头安全到可以让孩子们深夜独自回家,父母们也敢把婴儿车停在咖啡馆门口。沃尔沃、爱立信、萨博等知名企业遍布全球,国家凭借军工、科技与制造业的优势积累了雄厚财富,街头巷尾弥漫的是一种秩序井然的幸福感。全民免费教育、全民医疗、育儿假长达480天,这种全方位的保障让瑞典成为全世界羡慕的样板。但仅仅一代人的光景,这个昔日模范国家,却跌落成了安全隐患频发、社会撕裂严重的“问题国家”,背后最大的推手,是他们自己奉行的极端理想主义政策。瑞典的问题,要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当时议会通过《移民和少数族裔政策》,明确将“人道主义庇护”摆在优先位置。最初规模有限,来自智利、南斯拉夫等国的移民数量不大,文化差异尚可接受,也没对社会造成明显冲击。到了九十年代,瑞典经济高歌猛进,高福利体制被认为是社会稳定的密码,瑞典人也逐渐形成了一种“道德超级大国”的心态,认为接收更多难民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彰显自身先进性的方式。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2015年,当年欧洲爆发难民潮,瑞典在首相勒文“我的欧洲不会筑墙”的宣言下,接收了16.3万人,这个人口不到千万的国家,相当于中国在一年之内突然接纳两千多万人。大量来自叙利亚、伊拉克、阿富汗的难民一下子涌入,远远超出了社会的承受力,更关键的是,瑞典没有任何“逐步融入”的制度设计,而是几乎无门槛地提供公民同等的福利。住房补贴、医疗教育、生活补助一应俱全,初衷是善意,但结果却是激发了难民群体的依赖心理,很多人没有融入就业市场的能力,却也逐渐习惯于不工作、不学习语言,靠福利度日。这种局面很快反噬整个社会,大量的财政投入成了沉重包袱,每位难民的安置成本平均高达七万五千美元,2015年那一波难民潮单单就让瑞典政府每年额外支出122亿美元,相当于GDP的2%以上。这些钱当然不可能凭空产生,最终都转嫁到纳税人身上,瑞典中产阶层发现税收越来越高,而公共服务的质量却在下降:医院排队时间拉长,班级人数骤增,住房市场紧张,许多人再也感受不到当年的安稳感。比财政压力更令人担忧的,是治安的急剧恶化,上世纪九十年代,瑞典谋杀率只有0.9/10万人,是欧洲最低之一,而如今,情况完全反转。更糟糕的是,犯罪逐渐低龄化,很多涉案者只有十五六岁,昔日夜不闭户的安宁,已彻底消失。随着问题的积压,瑞典的政治生态也随之变化,长期倡导开放与多元的温和派政党逐渐丧失支持,右翼势力迅速崛起,极右翼政党支持率从几年前的个位数飙升至超过20%。这种政治极化,本身就是社会不满的直接投射,曾经自诩为“人道灯塔”的政客,今天却成了众矢之的,民众质问他们“用我们的安全换取了虚假的道德勋章”。面对困境,瑞典政府开始收紧政策,2023年通过的新移民法,将临时居留许可作为常态,大幅限制难民的长期权利,还试图用高额遣返补助金鼓励主动离境。但结果不尽人意,许多难民无意返回,甚至有人通过犯罪“换取”监狱中的食宿,瑞典想要挽回昔日的秩序,已经十分艰难。瑞典的故事,给全世界提供了一个深刻的警示,接纳难民并非错误,善意也不应受到嘲笑,但善意必须与社会承载力、制度设计和现实考量相匹配。如果盲目追求“道德光环”,忽视了经济、文化、治安的基本承受力,那么初衷再美好,也可能演变成灾难。三十年前的北欧天堂,如今却陷入了治安恶化、财政吃紧、社会撕裂的多重困境,这正是理想主义失去现实支撑的代价。一个国家的繁荣从来不是天赐的,它需要在理性与善意之间保持平衡,瑞典的经历说明,真正的智慧并不是无条件的开放,而是如何在善良与谨慎之间找到一条可持续的道路。否则,再富裕的社会,也可能在短短一代人的时间里,从令人艳羡的榜样,变成被迫反思的警示。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信源:环球网——曾经全球“榜样国家”的瑞典为何悄悄从“天堂”坠落?
🇷🇸塞尔维亚公布射程可达300公里的新型舒马迪亚/维拉重型多管火箭炮由

🇷🇸塞尔维亚公布射程可达300公里的新型舒马迪亚/维拉重型多管火箭炮由

🇷🇸塞尔维亚公布射程可达300公里的新型舒马迪亚/维拉重型多管火箭炮由南斯拉夫联合体(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公司研发的新型舒马迪亚/维拉重型多管火箭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的“团结的力量”阅兵式上亮相。🚛该系统采用模块化架构,可携带两枚射程可达300公里的400毫米“艾琳娜”制导火箭弹和一枚250公斤的弹头,或携带射程相近的“维拉-1”巡飞弹,后者可停留在目标区域直至收到交战指令。弹头重量可达450公斤。🔵该系统旨在打击作战纵深内的关键目标:指挥所、机场、防空阵地和补给枢纽。巡飞弹可在最佳打击时机发动打击。🔵该发射器采用模块化设计,可适应特定的作战任务,并结合远程多管火箭炮和精确制导弹药的能力。
武契奇,我们中国待你不薄,你怎么,也跑去日本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只有武契奇

武契奇,我们中国待你不薄,你怎么,也跑去日本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只有武契奇

武契奇,我们中国待你不薄,你怎么,也跑去日本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只有武契奇自己知道。咱们中国这些年对塞尔维亚真是掏心掏肺,疫情时送疫苗送物资,建大桥修铁路,就连看家的防空导弹都给了最先进的版本。可转过头,武契奇就去了日本,又是开会又是握手,还在大阪世博会上拼命给日本企业家推销自己国家。其实,说透了都是国内经济情况不行,让武契奇无奈做出的决定。塞尔维亚这国家这些年过得不容易。家里欠的债实在太多,总共近四百亿欧元的外债压着,差不多占了全年GDP的一半还多。老百姓手里也没多少活钱,一个月辛苦干下来,税后工资平均才八百多欧元,除去房租水电和吃饭,能剩下的没多少。年轻人找工作更是难,8.6%的失业率看着不高,但在塞尔维亚这样的小国,意味着成千上万人在家待着没收入。以前南斯拉夫解体那会儿留下的烂摊子还没完全收拾好,工厂老旧,技术跟不上,想搞点新产业,手里既没技术又没资金。要知道塞尔维亚现在的工厂大多还是老一套,生产效率低,年轻人不爱干。日本企业早就看准了这点,三井、三菱这些大企业早就在塞尔维亚扎了根,松下的家电厂、矢崎的汽车零件厂在当地雇了上万工人,每个月给的工资比当地企业高不少。这次武契奇去日本,日本烟草还说要在塞尔维亚建第一家工厂,这又能解决不少人的吃饭问题。而咱们中国对塞尔维亚的好,那是实打实的。匈塞铁路修起来后,货物运输时间缩短了一半还多。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咱们的医疗队带着疫苗和设备连夜赶过去,帮他们建起了核酸检测实验室。这次塞尔维亚阅兵,咱们给的红旗防空导弹一亮相,谁都知道这是把最贴心的保护给了他们。但这些帮助更多是在基建和安全上,塞尔维亚现在最缺的是能让经济真正活起来的新产业。他们的工厂需要升级机器人生产线,能源结构需要向新能源转型,这些都得靠真金白银和技术支持。武契奇心里清楚,作为一国总统,老百姓能不能有活干、钱包鼓不鼓,才是最实在的事儿。塞尔维亚夹在东欧和巴尔干中间,位置敏感,不能只靠一个朋友。这些年他一边跟咱们搞“一带一路”,一边申请加入欧盟,跟俄罗斯保持传统友谊,现在又跟日本拉投资,就是在大国之间找平衡。日本那边也有自己的算盘,塞尔维亚劳动力成本低,又挨着欧盟市场,把工厂建在那儿,产品往欧洲卖方便得很。他们看中的不只是塞尔维亚的市场,还有它在巴尔干地区的影响力。这次双方谈的高铁合作、能源项目,都是想把关系绑得更紧。对塞尔维亚来说,能拿到日本的技术转移,让年轻人学到机器人操作、新能源开发这些本事,比单纯给钱更重要。毕竟有了技术,以后才能自己造血。其实这种事儿在小国里很常见,希腊当年经济快破产的时候,也是靠咱们投资比雷埃夫斯港才缓过来;匈牙利为了吸引外资,给中资企业开出了十年免税的条件。这些国家不是忘恩负义,实在是家里太困难,不得不向能提供帮助的人伸出手。武契奇在日本说塞尔维亚是“东西方的桥梁”,这话听着客套,实际上就是想告诉全世界,他们愿意跟所有能帮自己发展的国家合作。咱们不用太往心里去,中国和塞尔维亚的友谊经得起考验。武契奇心里清楚,谁是真心实意帮他们的,不然也不会把咱们给的防空导弹亮出来给全世界看。毕竟对塞尔维亚老百姓来说,能在松下的工厂里找到一份月薪过千欧元的工作,能看到孩子将来有机会搞机器人研发,这些好处,才是最重要的。小国在大国之间求生存,有时候就是这么无奈,既要保住安全,又得挣到饭钱,武契奇这平衡木,还得继续走下去。对于此事,大家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武契奇问成龙那个问题,我隔着屏幕都捏了把汗。“大哥,你那部《龙兄虎弟》,是在哪

武契奇问成龙那个问题,我隔着屏幕都捏了把汗。“大哥,你那部《龙兄虎弟》,是在哪

武契奇问成龙那个问题,我隔着屏幕都捏了把汗。“大哥,你那部《龙兄虎弟》,是在哪个国家拍的?”这问题太狠了。这哪是问电影啊,这简直是在问历史,问立场,成龙大哥当年去的地方,叫南斯拉夫。可现在,南斯拉夫已经碎成了七块,塞尔维亚只是其中一块伤得最重的碎片。真是个送命题。结果大哥微微一笑,说:“太久了,记不清了。”成龙不可能不记得,他当年在南斯拉夫拍这部电影脑部摔地遭重击差一点死掉,找得南斯拉夫军医当场做手术才抢救回来,不然就和黄家驹一样嘎了[捂脸哭]这不是失忆,这是顶级的情商和善良你以为这是临场发挥技能?当然各有的能力,但你放心,当你有能力进入这种级别的谈话时,政府不会让你自由发挥,会有政府团队提前为你提供一份他们在现场可能会临时性涉及自身国家利益方面的会谈内容,从容应对和避免敏感政治外交话题。和成龙会谈,无非三个内容,一个是电影娱乐方面,二就是涉及国际热点事件,三是自身本国话题。
男篮欧锦赛过去的冠军都是谁?历史最好的莫过于前南斯拉夫,五界冠军,可惜球队没了

男篮欧锦赛过去的冠军都是谁?历史最好的莫过于前南斯拉夫,五界冠军,可惜球队没了

男篮欧锦赛过去的冠军都...历史最好的莫过于前南斯拉夫,五界冠军,可惜球队没了。近年来最强的是西班牙,也是上届卫冕冠军。总体东欧球队要强于西欧球队!不过欧锦赛总体上,还是比较好看的!不过关注度却远远低于欧洲杯足球赛!
1956年8月18日晚上,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为即将离华的南斯拉夫艺术家代表团举行

1956年8月18日晚上,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为即将离华的南斯拉夫艺术家代表团举行

1956年8月18日晚上,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为即将离华的南斯拉夫艺术家代表团举行欢送酒会中国在建国初期也追随苏联立场,与南斯拉夫关系紧张。然而,随着苏共二十大的召开以及中共开始探索独立自主的外交道路,中国领导人决定...
1999年美国轰炸我国大使馆,10年后一对夫妇在美遭遇枪击,丈夫当场身亡。媒体深

1999年美国轰炸我国大使馆,10年后一对夫妇在美遭遇枪击,丈夫当场身亡。媒体深

1999年美国轰炸我国大使馆,10年后一对夫妇在美遭遇枪击,丈夫当场身亡。媒体深挖其身份后竟发现,死者正是当年轰炸中国驻南大使馆的元凶之一。1999年5月8日清晨5时45分,一架从美国密苏里州怀特曼空军基地起飞的B-2轰炸机向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馆投下5枚精确制导导弹。这场轰炸导致新华社记者邵云环、《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和朱颖夫妇牺牲,二十多名使馆工作人员受伤,使馆馆舍严重毁坏。事件发生后,美国官方解释这是一次“误炸”,声称使用了不合适的目标定位方法和旧地图。然而,国际军事专家纷纷质疑这种说法,指出中国大使馆位置醒目,以美国的军事侦察能力,不可能出现这种低级错误。2009年3月22日清晨,在美国弗吉尼亚州劳登郡兰斯当的河畔公园,一对夫妇在散步时遭到枪击身亡。男性死者名叫威廉·班尼特,59岁,曾是美国中央情报局雇员,更引人注目的是,他正是1999年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的关键负责人。班尼特在进入中央情报局工作前是一名陆军中校,因“标示目标情报技能了得”被选中担任轰炸目标制定官,在北约轰炸南联盟行动中,他负责在地图上标注轰炸目标。据媒体报道,班尼特误将“×”标在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位置,导致轰炸发生。事件发生后,中美双方进行了多轮交涉,最终,美方向中国政府支付450万美元的人员伤亡赔偿金,并于12月16日就财产损失赔偿达成协议,美国向中国支付2800万美元。中国政府也对美国驻华使领馆在中国民众抗议期间所遭受的破坏做出一定经济补偿。班尼特在轰炸事件后被中央情报局开除,同时还有6人也因此受到处分,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十年后他会在美国遭遇枪击身亡。枪击事件发生后,中央情报局和联邦调查局迅速介入,要求当地警方交出所有案件资料,并封锁了班尼特的住所。这种不寻常的举动引发外界多种猜测:有人认为可能是中国人或塞尔维亚人报仇行为。也有人猜测是班尼特背后的金主灭口,因为他曾在伊拉克重建项目中掌握大量援助品决策权,可能从中谋取财富,还有一种可能是中央情报局为防止秘密泄露而采取的灭口行动。这些跨越十年的事件,展现了国际政治的复杂性和历史事件的深远影响。两起悲剧之间的关联,不仅是时间上的巧合,更反映了国际关系中难以言说的复杂层面,中国在当时选择通过外交和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展现了战略定力和长远眼光。参考资料:人民文摘《炸我使馆“元凶”被杀之谜》
冷战混血产物:南斯拉夫M-60装甲车的设计缺陷与历史命运

冷战混血产物:南斯拉夫M-60装甲车的设计缺陷与历史命运

南斯拉夫M-60装甲运兵车,这是南斯拉夫设计的第一种装甲运兵车,项目起始于1956年,最初称为M-590。因为当时南斯拉夫与美国之间保持着军事和政治方面的合作,所以该车或多或少借鉴了美国的M59和M113装甲运兵车。但是可能是为了...
毛主席的“对手们”都是如何评价毛主席的?1、基辛格2、南斯拉夫3、蒋介石

毛主席的“对手们”都是如何评价毛主席的?1、基辛格2、南斯拉夫3、蒋介石

2、南斯拉夫 3、蒋介石 第一,基辛格这位老朋友可以说见了毛主席很多次,足足有5次之多,不然为何大家称之为“老朋友”?那么这位老朋友,是如何评价毛主席的呢?他觉得毛主席拥有压倒一切的魅力!基辛格有一本书叫做《白宫...
美国记者问金一南:“如果把中国2000亿的三峡大坝炸了,中国会怎么办?”

美国记者问金一南:“如果把中国2000亿的三峡大坝炸了,中国会怎么办?”

美国记者问金一南:“如果把中国2000亿的三峡大坝炸了,中国会怎么办?”金一南听完叹了口气说:“你知道南斯拉夫之痛吗?”美国记者的话就是在挑衅,但金一南一个聪明的反问,把记者给问住了。金一南这个回答让很多人感到意外,一个关于大坝工程的问题,怎么会扯到几十年前的南斯拉夫,要弄明白其中的缘由,就得先看看那个记者问题里提到的目标到底是什么。三峡大坝,一个耗费了两千亿人民币的巨大工程,想用常规手段摧毁它本身就是一件近乎不可能的事,整个大坝用掉了两千八百万立方米的混凝土,底部宽度达到一百一十五米,顶部也有四十米宽,结构异常坚固。但金一南的回答显然不是在谈论物理结构,他叹的那口气,他提到的那个地名,都指向了一段对中国人来说刻骨铭心的往事,这个“南斯拉夫之痛”,具体指的就是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轰炸的事件。那是在九十年代,美国联合北约轰炸南斯拉夫期间发生的事情,几枚炸弹准确击中了中国的大使馆,当场造成三名中国记者牺牲,另有数十人不同程度受伤,事后,发动攻击的一方给出的解释,仅仅是“误炸”两个字。在当时,这样的解释对我们来说是巨大的耻辱,整个民族都感到愤慨,但国力上的差距摆在那里,我们除了外交抗议能做的选择并不多,最后在美国总统迫于压力出面道歉后,我们不得不接受了这个说法。这件事就像一根刺,深深扎进了当时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它用血的教训告诉我们,没有足够的实力就没有足够的话语权,连自己同胞的生命都可能被一句轻飘飘的“误炸”所掩盖。所以,当那位美国记者毫不在意地提出那个假设时,他可能完全不理解金一南为什么会那样回答,对他或者许多西方人来说,轰炸南斯拉夫可能只是众多军事行动中的一件,大使馆事件更是早已被遗忘的细枝末节。这就是双方认知上的巨大差异,记者在谈论一个军事目标,而金一南的思绪却回到了那个屈辱的夜晚,他那声叹息既是对往事的悲愤,也是对眼前这种隔阂的无奈,因为对方根本不明白那段历史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当然,那段屈辱的历史没有击垮我们,反而成了奋发图强的起点,在之后短短二十年的时间里,中国开始了腾飞式的发展,过去我们不得不退让,而今天,我们的外交官已经可以直视对方,说出那句“你们没有资格从实力的角度出发同中国说话”。支撑这句话的是实实在在的国力变化,过去我们常说真理在大炮的射程之内,这个逻辑没变,但现在我们的大炮也能打到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了,实力,彻底改变了我们所处的位置和说话的底气。因此,当金一南今天再提起“南斯拉夫之痛”时,这句话的含义已经完全不同,它不再是单纯诉说过去的伤痛,而是基于现有实力发出的一个清晰警告,这个警告背后的潜台词是,如果谁敢动三峡大坝,就是在触碰我们整个民族最痛的那条神经。这种行为将唤醒我们关于那段屈辱历史的全部记忆,届时,任何来犯者所要面对的,将不再是二十多年前那个需要隐忍退让的中国,而是一个从伤痛中汲取了全部力量,并且有能力进行雷霆报复的中国。说到底,三峡大坝真正的安全保障并不仅仅是那两千八百万立方米的混凝土,它更深层的屏障,是十三亿人对“南斯拉夫之痛”的集体记忆,以及由此凝聚成的、绝不容许历史重演的国家意志。那位记者的提问,其实也从侧面提醒了我们,有些底线是永远不能被触碰的,金一南教授的回答就是把这条用历史、情感和实力划出的底线,清清楚楚地摆在了世人面前,或许,究竟是什么在真正守护着一个国家的尊严与安宁,这个问题本身就值得我们每个人好好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