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标签: 俄乌局势

特朗普一天之内上演“川剧变脸”:早上还叹息说“好像失去了印度和俄罗斯”,晚上

特朗普一天之内上演“川剧变脸”:早上还叹息说“好像失去了印度和俄罗斯”,晚上

特朗普一天之内上演“川剧变脸”:早上还叹息说“好像失去了印度和俄罗斯”,晚上就嘴硬“没这回事”。美国总想把印度当亚太战略的棋子,可是关税50%大棒子直接敲打印度,你说连个糖都不舍得给,谁还会跟着你。印度也是豁出去了,不让买俄罗斯石油,我就加码买,一路提升到45%的份额。印度外长更直接,印度能源问题,不谈判。美国的霸权思维惯了,对谁都要当大哥。可是印度莫迪聪明,赶紧来上合峰会,和普京聊,和各国聊天。简直是“拓展客户”来了。印度莫迪现在是把特朗普看明白了,最关键的根本是不关税,而是特朗普根本不把印度当盟友。为了印度的国家利益,莫迪有自己的选择。
【#欧洲派兵乌克兰计划细节曝光#,普京警告26国:入境就打!】#普京称若外军出现

【#欧洲派兵乌克兰计划细节曝光#,普京警告26国:入境就打!】#普京称若外军出现

【#欧洲派兵乌克兰计划细节曝光#,普京警告26国:入境就打!】#普京称若外军出现在乌将成打击目标#法国总统马克龙于4日宣布,已有26个国家准备为战后的乌克兰提供安全保障。俄罗斯总统普京5日对此作出强硬回应。普京表示,任何部署在乌克兰境内的外国军队,都将被俄方视为“合法的打击目标”。就在马克龙宣布驻军消息前,欧洲多国在巴黎举行了一场峰会,舆论注意到,此次会议召开的时间点,恰逢特朗普8月22日给普京设定的“同意与泽连斯基举行和平会谈”的两周最后期限即将到期。有分析认为,峰会一方面是为了向俄罗斯总统普京施加压力,另一方面,其更重要的目的是说服美国总统特朗普致力于乌克兰的长期安全。会上,欧洲多国领导人与美国特使威特科夫进行了讨论,特朗普也通过电话参与其中。
普特朗普的脸上又被狠狠地挨了一耳光特朗普表示,俄罗斯有可能受邀参加2026年迈

普特朗普的脸上又被狠狠地挨了一耳光特朗普表示,俄罗斯有可能受邀参加2026年迈

普特朗普的脸上又被狠狠地挨了一耳光特朗普表示,俄罗斯有可能受邀参加2026年迈阿密G20峰会。他表示,中国和俄罗斯可以作为观察员出席此次峰会。特朗普说:“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会考虑一下。但我不确定他们是否愿意担任这个角色。如果他们愿意,我们准备讨论这种可能性。”就在特朗普对着记者的面宣布完“舔俄”政策后,BBC发布消息称,普京发出最后通牒:如果他的所有要求得不到满足,他将继续战斗。尴尬不?特朗普先生,您尴尬不?
假如波兰下场乌克兰,俄军能扛住乌波联军吗?就这么说吧,波兰要是下场乌克兰,相当于

假如波兰下场乌克兰,俄军能扛住乌波联军吗?就这么说吧,波兰要是下场乌克兰,相当于

假如波兰下场乌克兰,俄军能扛住乌波联军吗?就这么说吧,波兰要是下场乌克兰,相当于给俄乌战场这锅热油里泼了盆冰水——炸得猛,但最后谁糊还不好说。波兰这几年可没少往军费上砸钱,GDP的5%都拿去买武器了,2025年国防预算直接飙到320亿美元,活脱脱一个“东欧暴发户”,坦克、战机、火箭炮,要啥有啥,美国还把它当“对抗俄罗斯的军火仓库”。但仔细一瞧,全是“期货”,订了900辆韩国K2坦克,2025年才到180辆;32架F-35隐形战机,现在只飞来1架;海马斯火箭炮的交付速度,还没俄军无人机消耗得快。更绝的是,波兰空军连预警机都没有,防空全靠4套爱国者导弹撑着,遇上俄军的“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和“柳叶刀”自杀无人机,基本等于“睁眼瞎”。俄军这两年在战场上的表现,跟“打不死的小强”似的,一方面,它确实够狠:34万乌军伤亡,6.5万件装备被炸,连基辅的土耳其无人机工厂都遭了殃。但另一方面,毛病也不少,后勤全靠西伯利亚铁路,补给线拉得老长;士兵结核病爆发,非战斗减员上千人;最要命的是,炮弹一年才产300万发,还不够乌军加北约支援的零头。不过,俄军也有两把刷子:T-90M坦克年产突破300辆,战术无人机一个月能放飞6000架,还把乌军无人机拆了研究,拦截成功率怼到70%以上,这架势,波兰想“闪电战”一波带走?难!要是波兰真掺和进来,战场得变成“三明治”,乌克兰东部,俄军早就挖好战壕,用地雷阵和电子战耗着联军,波兰那边,俄军可能从白俄罗斯或加里宁格勒杀出来,直接切断北约的补给线。关键看谁掌管天空,波兰的F-16和F-35要是能抢下制空权,俄军的苏-35和米格-31就得挨揍;但要是俄军的S-400防空系统把波兰战机打下来,那波兰空军就得凉凉。地面战更像“钝刀割肉”,波兰的机械化部队看着猛,但遇上俄军的无人机群和光纤制导导弹,坦克分分钟变“铁棺材”,更别提俄军手里还有核武器这张“王牌”,波兰要是敢越界,普京的核按钮可不是摆设!波兰心里的小算盘打得啪啪响:想借机收复“历史故土”,在北约里当“大哥”,甚至当“东欧话事人”,但现实是,它的军力根本不够看,装备缺货、后勤拉胯、防空薄弱,连乌军都打不过的俄军,真要拼起命来,波兰未必能赢。更搞笑的是,波兰这么积极当“反俄先锋”,其实是被美国当枪使,美国一边卖武器赚得盆满钵满,一边把波兰当“炮灰”试探俄军底线。对波兰来说,最聪明的做法是“嘴上支持,身体诚实”:继续给北约当“运输大队长”,但千万别真把士兵送进俄军的“绞肉机”,毕竟东欧这盘棋,从来不是小国能玩得转的!
为啥俄罗斯能一直打,拿不到更大筹码还非得打,我就告诉你一个关键点,大俄使出了一个

为啥俄罗斯能一直打,拿不到更大筹码还非得打,我就告诉你一个关键点,大俄使出了一个

为啥俄罗斯能一直打,拿不到更大筹码还非得打,我就告诉你一个关键点,大俄使出了一个狠招,直接刺穿了美西方和北约的底牌,而且这招大俄基本没怎么出力,是靠朝鲜来完成的,准确说,除了朝鲜,谁来都不好使,为啥?因为朝鲜根本不怕西方!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确实严厉,试图从经济、科技到军事全面封锁,但朝鲜早已习惯长期制裁,这种"光脚不怕穿鞋"的状态反而让它成为俄罗斯的理想伙伴,毕竟躺在地上的人无法再被击倒。朝鲜给俄罗斯送去了最需要的弹药和武器,这些东西可能不是最先进的,但量大管饱,而且源源不断,更重要的是,朝鲜根本不在乎西方的金融制裁,他们的经济本来就跟世界半脱节,西方的制裁大棒挥过来,就像打在了棉花上。最让西方头疼的是,朝鲜这块骨头太难啃,严厉制裁吧,朝鲜早就适应了,动武吧,风险太大,不管吧,又怕俄罗斯趁机获益,这就给了俄罗斯操作空间,让朝鲜在前面挡着,自己在后面得实惠。俄罗斯这招确实聪明,找一个不怕西方制裁的国家合作,既拿到了急需的物资,又分担了压力,朝鲜也乐得做这笔买卖,既能赚外汇,又能提高国际地位,何乐而不为?说白了,这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西方想用常规手段制裁俄罗斯,俄罗斯就找来个不按常理出牌的帮手,这场博弈告诉我们,在国际政治上,有时候那些不在主流圈子里的国家,反而有着特殊的价值。朝鲜的参与还说明了一个问题:这场战争已经不再是俄乌两国之间的事,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被卷进来,形成新的站队格局,这对未来的世界格局会产生深远影响。说实话,俄罗斯这步棋走得挺妙,它让我们看到,在全球化的今天,被孤立的国家反而有可能获得某种“特殊优势”,朝鲜就是因为长期被排除在国际体系之外,现在反而成了不怕制裁的“硬骨头”。这种现象对未来很有启示意义,大国竞争可能会更加看重与那些“不在西方圈子内”的国家发展关系,把这些国家当作应对制裁的“保险”,这可能会导致国际社会进一步分化,形成不同的小圈子。同时,这也让人怀疑:国际制裁这招还管用吗?当被制裁国可以轻易找到绕过制裁的渠道时,制裁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西方可能需要重新想想该怎么出牌了。从更大视角来看,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分裂,不再是一个说了算,而是多个力量中心互相博弈又互相利用,小国在某些情况下也能拥有与其体量不相称的影响力。这种变化既让国际关系更复杂,也给各国提供了更多选择,它说明,在国际交往中,有时候太过依赖别人反而会成为弱点,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反而是件好事。说白了,这就是典型的“东方不亮西方亮”,俄罗斯这招给我们上了一课:在国际博弈中,有时候破局的关键,不在于你有多强大,而在于你能不能找到那个最合适的合作伙伴。
欧盟对中国的九三大阅兵喊话!欧盟主席冯德莱恩说,中国和俄罗斯如果走的太近就会破坏

欧盟对中国的九三大阅兵喊话!欧盟主席冯德莱恩说,中国和俄罗斯如果走的太近就会破坏

欧盟对中国的九三大阅兵喊话!欧盟主席冯德莱恩说,中国和俄罗斯如果走的太近就会破坏中欧的友谊。可转头看看欧盟自己,对俄罗斯的制裁已经搞到第17轮了,连中国、印度这些和俄罗斯做生意的第三方企业都不放过。从2022年俄乌冲突开始,欧盟对俄罗斯的制裁就像开了闸的洪水,一轮接一轮,到了第17轮,简直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能源卡脖子、军工全面封锁、连累第三方企业。欧盟把189艘俄罗斯“影子油轮”列入黑名单,连港口都不让停,还切断了对俄罗斯石油运输公司的技术支持,可结果欧洲自己先扛不住了!2025年冬天,德国普通家庭面对暴涨至2021年三倍的天然气账单目瞪口呆,而法国人则无奈调侃"取暖和买面包只能二选一"。欧盟近期持续加码对俄制裁,包括制裁俄能源企业苏尔古特石油公司,并禁止出口数控机床和无人机零部件,但面对美国向乌克兰提供F-16战机的行为却保持沉默。更值得注意的是,欧盟的制裁措施已延伸至中国和印度的企业,一家中国芯片公司因向俄罗斯出口零部件被冻结资产,一家印度化工企业则因向俄罗斯出售化学原料被列入黑名单。这些举措表明,欧盟的实际目标已从单纯制裁俄罗斯转变为打击任何与俄罗斯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在能源领域,欧盟虽声称要摆脱对俄罗斯的依赖,但数据显示,到2025年,俄罗斯天然气仍占欧盟进口总量的13%,石油占比虽降至30%,但美国液化天然气的价格是俄罗斯天然气的三倍。匈牙利总理欧尔班直言:我们不是在制裁俄罗斯,是在制裁自己人,与此同时,欧盟对中国阅兵发表不当言论,却仍与中国保持密切经贸合作。2025年上半年,中欧贸易额增长12%,德国巴斯夫集团在华投资100亿欧元建设化工基地,法国电力公司也与中国签署了核能合作协议,这种矛盾行为被外界形容为"一边批评,一边寻求合作"。欧盟的制裁决策,基本跟着美国走,2025年5月,英国和欧盟一起制裁俄罗斯,可英国外交大臣拉米转头又喊“俄罗斯停火”,这不就是美国说“跳”,欧盟就问“多高”吗?欧盟的制裁闹剧,本质上是“冷战脑子”跟不上“多极化世界”的节奏,一方面,它想用制裁维护西方说了算的旧秩序,可全球南方国家(比如中国、印度、非洲)早就不吃这一套了。另一方面,它把中国和俄罗斯绑在一起说事,完全没搞懂,中国和俄罗斯合作是互利共赢,不是针对谁。更搞笑的是,欧盟的制裁正把自己玩残,能源危机逼得德国重新烧煤,法国核电站老出事故,可中国的新能源技术却因为欧盟制裁进不了欧洲市场,这不就是“自己把门关上,还怪别人不送钥匙”吗?历史早就证明,霸权主义行不通,合作共赢才是王道,欧盟要是真想当多极世界的一极,得先学会独立思考,别总当美国的跟班,不然,这场“双标大戏”演到最后,观众只会剩下一个自己。
还以为俄罗斯的能源卖不出去,能给我们便宜点呢,可能是我自己想多了。据俄罗斯卫星通

还以为俄罗斯的能源卖不出去,能给我们便宜点呢,可能是我自己想多了。据俄罗斯卫星通

还以为俄罗斯的能源卖不出去,能给我们便宜点呢,可能是我自己想多了。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佩斯科夫表示,“俄罗斯绝不会以不利价格出售能源”。个人觉得,有时候俄罗斯人说话挺直的,一点弯都不会拐,明明自己不说又没人知道,非要说出来,现在都快卖不动了,还不想便宜,那留着自己用好了,谁又会傻到花高价买别人积货呢?
中美贸易其实已经停止了,而且俄罗斯专家称,如果中国率先停止交易的话,美国肯定受不

中美贸易其实已经停止了,而且俄罗斯专家称,如果中国率先停止交易的话,美国肯定受不

中美贸易其实已经停止了,而且俄罗斯专家称,如果中国率先停止交易的话,美国肯定受不了。说起中美贸易,现在早不是前些年那种热热闹闹的光景了,尤其是中国对美国商品的购买量,这些年肉眼可见地降了不少。以前美国的大豆、玉米,还有一些高端农产品,靠着中国庞大的市场,每年都能赚走不少钱,农场主们提起中国订单都乐开花。可现在不一样了,中国早就开始把采购的目光转向其他国家,比如从巴西、阿根廷买大豆,从澳大利亚、加拿大进口一些农产品,甚至还和俄罗斯在粮食贸易上加强合作,美国那些曾经不愁卖的农产品,现在得四处找新买家,价格波动不说,库存积压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不光是农产品,美国的一些工业制品,比如以前在中国市场挺受欢迎的汽车配件、部分电子元件,现在也慢慢被中国本土企业或者其他国家的产品替代了,中国市场对美国这些商品的依赖度,早就没以前那么高了。可反过来看看美国对中国的需求,那真是一点没减,反而越来越大。就说日常用品吧,美国人家里的衣服、鞋子、玩具,还有各种小家电,随便拿起一件,十有八九还是“中国制造”。不是美国不想自己造,也不是他们没试过找其他国家替代,可中国制造业的优势摆在那儿——产业链完整,从原材料加工到成品组装,一套流程下来又快又好,价格还实在。像东南亚那些国家,虽然也能生产一些轻工业产品,但要么产能跟不上,要么质量不稳定,要么就是关键零部件还得从中国进口,根本没法像中国这样,稳稳当当满足美国庞大的市场需求。所以就算美国想搞所谓的“供应链脱钩”,老百姓的日常需求摆在那儿,企业为了控制成本,还是得偷偷从中国进货,毕竟换其他渠道,要么贵得离谱,要么根本找不到足够的货。再往深了说,在科技领域,美国对中国的依赖其实也藏不住。比如新能源产业里的锂电池,中国的产能和技术都占了全球很大份额,美国现在大力推进电动汽车发展,需要的锂电池正极材料、电解液这些关键部件,很多都得从中国进口。还有人工智能领域需要的一些精密元器件、医疗设备里的核心部件,中国供应链的稳定性和性价比,至今还是很多美国企业的首选。之前美国试图搞技术封锁,限制对华出口高端芯片,可转过头来发现,自己很多下游产业因为缺了中国的配套产品,生产都快转不起来了,不少美国企业还得顶着压力,想办法和中国供应商保持合作,不然损失的就是真金白银。其实从贸易战一开始,大家都在猜到底谁更受伤,现在这么多年过去,答案越来越明显了。中国这边,因为早就提前布局,减少对美国市场和商品的依赖,所以就算购买量降了,国内经济也没受太大影响,反而还在这个过程中培育了更多本土产业,打开了新的国际市场,相当于把鸡蛋放在了更多篮子里,抗风险能力越来越强。可美国那边就不一样了,一方面是对中国商品的需求断不了,只能眼睁睁看着进口成本越来越高,这些成本最后还得转嫁到老百姓身上,物价涨个不停,大家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美国的出口企业因为失去了中国这个大市场,订单少了,利润降了,不少企业甚至不得不裁员、缩减产能,对美国本土的就业和经济都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俄罗斯专家说如果中国率先停止交易,美国肯定受不了,这话其实一点不夸张。现在中国对美国的贸易,早就不是以前那种“离不开”的状态了,反而美国因为自身产业结构的问题,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越来越深。要是真到了中国主动停止交易的地步,美国首先面临的就是日常用品断供,超市货架空了一半,老百姓买东西得花更多钱;然后是工业生产停滞,很多工厂因为缺了中国的零部件,生产线开不起来;最后连那些想搞“脱钩”的政客,恐怕都得面对国内企业和民众的反对声浪。毕竟经济这东西,讲究的是实实在在的供需,不是靠几句口号就能改变的,美国要是还抱着“既想占便宜又想卡脖子”的想法,最后受伤的只会是自己。
特朗普突然醒悟,发文承认:我好像把印度和俄罗斯都输给了中国反思过后,他甚至破

特朗普突然醒悟,发文承认:我好像把印度和俄罗斯都输给了中国反思过后,他甚至破

特朗普突然醒悟,发文承认:我好像把印度和俄罗斯都输给了中国反思过后,他甚至破天荒地送来了祝福——祝三国在一起长久繁荣。好吧,这一次特朗普是真的看透了,本想靠着关税霸权将所有人都“玩弄股掌”,结果越玩局面越不受控制,反而给对手送去了绝佳的机会。三国见面后,关系更上一层楼了,搁置的合作签了又签,大国之间的相处方式,终于回归到“岁月静好”的状态。后知后觉原来没有了老美的插足,世界真的可以和平。不过,可以看得出现在最开心的还是印度,因为他们感受到自己在美国心中的重要性了,50%关税打下来是痛,但痛的人绝不是印度一个,还有美国本身。其实面对美国的关税重压,印度是没什么招的,只能默默承受部分产业受损的代价,他现在向中俄靠近,不是放弃了西方。而是知道被“孤立”时,总要抱紧一条大腿,通过加强与中俄的经济合作,拓展贸易渠道,尽可能地降低对美国市场的过度依赖,获取新的发展机遇。照目前来看,这一招还算是管用的,毕竟三国持续加深的合作,的确刺激到了老特,不过按照他的性子,是不会轻易让步的,指不定还会加大对三国的打击力度,就看谁先撑不住了。
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美国失去了俄罗斯和印度,这两个国家已经完全倒向了深不

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美国失去了俄罗斯和印度,这两个国家已经完全倒向了深不

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美国失去了俄罗斯和印度,这两个国家已经完全倒向了深不可测的中国,并祝他们顺利”。7月30日,特朗普突然宣布对印度商品加征25%关税,理由是印度“长期从俄罗斯采购军事装备”且“与中国同为俄罗斯能源大买家”。这一举动直接戳中了印度的核心利益——农业与乳制品市场是莫迪政府的“票仓”,而美印谈判中,印度始终拒绝开放这两个领域。面对关税威胁,印度并未如美方预期般让步,反而加速向中国靠拢:7月24日,印度时隔五年首次恢复向中国公民发放旅游签证。8月,印度电子组装巨头迪克森科技宣布与中国龙旗科技成立合资公司,重启中印电子供应链合作。印度的“转向”并非偶然。特朗普的关税大棒不仅砸向印度,更波及欧盟。5月23日,他曾在社交媒体叫嚣对欧盟输美商品加征50%关税,理由是2024年美国对欧盟贸易逆差高达2356亿美元。这种“美国优先”的强硬姿态,让欧盟开始重新评估对美关系——当美国将欧洲视为“贸易掠夺对象”时,法国总统马克龙已公开表示“欧洲需减少对美依赖”,德国则加速推进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欧盟的疏离,与印度的“倒戈”形成微妙共振。俄罗斯的动向更令特朗普坐立不安。9月3日,普京在东方经济论坛上宣布将远东地区打造成“印太经济前线”,并邀请中国深度参与。这一战略布局直接切中美国在亚太的软肋:若中俄形成经济-安全联动轴心,美国苦心经营的“印太战略”将面临崩盘风险。更讽刺的是,特朗普曾试图用“通俄门”调查绑架普京,结果反而将俄罗斯推向中国——2018年,当特朗普在推特上叫嚣“调查人员该关注中国”时,俄罗斯媒体就曾嘲讽:“特朗普正在把盟友变成对手的推销员。”印度的选择则更具现实考量。尽管印度长期在美俄之间“走钢丝”,但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彻底打破了这种平衡。印度财政部长西塔拉曼公开驳斥美国“干涉内政”,拒绝停止购买俄罗斯石油;国防部长辛格更在访华期间承诺“支持中国担任上合组织轮值主席国”。这些动作背后,是印度对美国信任度的崩塌——当美国将“对等关税”作为谈判筹码时,印度意识到,所谓“盟友关系”不过是利益交换的遮羞布。特朗普的推文,本质上是将个人情绪投射于外交博弈的产物。他或许未意识到,正是自己的“交易式外交”亲手摧毁了美国苦心构建的盟友网络:对欧盟加征关税迫使欧洲寻求战略自主,对印度挥舞关税大棒将新德里推向中俄,对俄罗斯的极限施压反而促成中俄战略协作。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短视政策,最终让美国陷入“越施压越孤立”的怪圈。如今,中俄印三边机制的重启已现端倪。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多次呼吁恢复三方合作,中国外交部亦表态“愿与俄印保持沟通”。若三国在能源、基建、安全领域形成联动,不仅将重塑欧亚地缘格局,更可能催生一个独立于西方体系之外的新经济圈。这对习惯于“单极霸权”的美国而言,无疑是最不愿看到的剧本。特朗普的推文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美国外交的深层困境:当“美国优先”异化为“美国孤立”,当盟友关系沦为利益算计,所谓“领导力”终将沦为自说自话的独角戏,这场由关税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或许才刚刚开始。那么,你觉得特朗普的“盟友管理术”还能撑多久?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