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国际社会还不出手,外蒙古可能真的会陷入困境。虽然现在外蒙古内部已经是一片混乱
如果国际社会还不出手,外蒙古可能真的会陷入困境。虽然现在外蒙古内部已经是一片混乱,但这只是开始,更大的难题还在后面。它夹在中国和俄罗斯之间,拥有15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但人口只有300万,生活非常拮据。走在乌兰巴托的街头,随处可见的货币兑换点像是在无声诉说着这里的经济状况,图格里克纸币上印着绿油油的草原,可抬头看看城外,越来越多的地方都变成了黄澄澄的戈壁。这座城市挤着全国46%的人口,差不多150万人,占了蒙古国300万总人口的近一半,而整个国家15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剩下的另一半人口散布在广袤却日益贫瘠的土地上。当地老百姓开玩笑说,他们是捧着金碗要饭吃,这话一点不假,地下埋着500亿到1500亿吨煤炭、20亿吨铜矿还有3000吨黄金,80多种矿产资源能把家底堆成金山,可钱包还是瘪的,这事儿说出来都让人不信。蒙古国一直想学着澳大利亚搞“矿业兴国”,把宝都押在了地下的资源上。可矿业这行当在蒙古国真是成了个尴尬的存在,占着全国GDP的三分之一,出口收入的86%都靠它,吸引来的外资里73%也都投进了矿业,可就是富不起来。2024年1到8月,蒙古国对华出口了5370多万吨煤炭和103万吨铜精粉,赚了61亿和19亿美元,这些数字看着不少,但占同期出口总额91.8%的对华出口依赖,让定价权根本捏不在自己手里。澳大利亚靠矿业发家,人家有海运当靠山,货能直接运到全球市场讨价还价,可蒙古国夹在中国和俄罗斯之间,没出海口,运煤运矿都得看邻居脸色,运输成本蹭蹭往上涨,利润空间早就被挤压得所剩无几。更头疼的是政策这档子事,外资企业想来分杯羹,可蒙古国的政策就像草原上的天气,说变就变。中国山东的东胜石油在蒙古投了近2亿美元,开采了7万吨原油,产值约5000万美元,光给蒙古政府的分红就交了1592万美元,可后来各种税收没完没了,就业赞助费、海关税、增值税层层加码,活生生变成了双重征税。这家公司没办法,只能把投资砍了一半,暂停了钻井业务,像这样的外资企业在蒙古还有不少,光是石油勘探开采行当就有9家暂时停了投资,谁也不想把钱扔到没保障的地方。就算新投资法号称要改善环境,可比起以前的优惠政策差远了,外资企业只能先看着,不敢真金白银地往里砸。矿业没搞明白,环境问题又雪上加霜。现在蒙古国超过70%的国土都成了沙漠,而且沙漠化还在以每年1.1%的速度扩张,差不多每年要吞掉一个北京市那么大的面积。纸币上的草原越来越绿,现实中的草场却越来越少,牧民们为了维持生计,只能不断增加牲畜数量,过度放牧让本就脆弱的草原加速退化。失去草场的牧民们纷纷涌入乌兰巴托,城市里的人口越来越多,可工作机会没跟着增加,年轻人找不到像样的营生,只能在贫困线上挣扎。冬天一到,乌兰巴托的空气就变得格外糟糕,烧煤取暖让这座城市成了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地方之一,健康和生存的双重压力压得当地人喘不过气。经济这摊子事更是一团乱麻,图格里克越来越不值钱,现在1美元就能换差不多3594图格里克,手里的钱不知不觉就缩水了。蒙古国曾经也有过风光的时候,2012年GDP增长甚至达到过17%的奇迹,可这种靠资源价格上涨带来的繁荣就像昙花一现。国际原材料价格一跌,单一依赖矿业的经济立刻就露了原形,外债一度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58%,政府手里没钱,只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民生投入自然跟不上。想搞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运输条件,可没钱没技术,只能眼睁睁看着好资源运不出去,卖不上好价钱。蒙古国夹在中国和俄罗斯之间,地缘位置特殊,本可以借力两个大国发展经济,可偏偏没找到合适的路子。想学澳大利亚搞矿业出口,却没人家的海运优势和稳定政策;想发展畜牧业,草场却在不断沙漠化;想吸引外资,又留不住人家的心。300万人口要撑起15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劳动力本就紧张,还分散在城乡之间,很难形成发展合力。地下的矿产就像埋在地里的金子,可没钥匙打不开宝库,反而因为过度依赖,把经济搞得越来越单一,抗风险能力越来越弱。现在外蒙古内部已经是一片混乱,但这只是开始,更大的难题还在后面。沙漠化继续扩张,草场越来越少,牧民的生计会更艰难;矿业搞不上去,经济来源就不稳定,外债压力越来越大;年轻人看不到希望,社会问题会越来越多。如果国际社会还不出手,这样的恶性循环只会越陷越深,到时候就算捧着金碗,恐怕连饭都要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