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5月23日报道,尼日尔过渡政府发表通告,要求中国石油和中国天然气集团所有员工在5月31日前必须全部离开尼日尔!最近,尼日尔过渡政府突然发难,要求中石油、中石化员工月底前全部撤离,这事儿表面看是商业纠纷,背后却藏着更深的信号。有些国家觉得咱们"软柿子好捏",开始试探底线了。尼日尔这地方,虽说75%的国土被撒哈拉沙漠覆盖,但地下全是宝贝。石油储量50亿桶,铀矿储量世界第四,天然气也不少。可2003年那会儿,西方石油公司觉得这地方勘探风险大、利润薄,拍拍屁股就走了。这时候咱中国企业顶上来了,中石油带着人顶着50多度的高温,在疟疾肆虐、基础设施几乎为零的撒哈拉沙漠里,建起了阿加德姆油田、津德尔炼油厂和尼日尔-贝宁原油外输管道,累计投资46亿美元。到2011年,尼日尔从石油进口国变成了出口国,成品油价格从每升2.5美元降到0.6美元,石油工业贡献了该国GDP的10%、税收的10%,还创造了数万就业岗位。按说这是双赢的事儿,然而,就在2023年7月尼日尔政变后,新上台的军政府推行"资源主权觉醒"政策,开始各种作妖——先是要求把原油分成比例从15%提高到30%,接着以"税务稽查"名义,向津德尔炼油厂追缴1.3亿美元。2024年3月,尼日尔军政府因为债务危机,找中石油借了4亿美元预付款贷款。最开始的时候,咱们本着“能拉就拉一把”的态度,不管人家提啥要求,咱都好声好气的答应。可谁承想,一年不到,军政府非但没还上钱,反而开始各种挑刺,说什么,外籍高管薪资过高、拒绝本地化采购,甚至指责中方企业长期无视当地法律、"蔑视"本地劳动力,还说外国员工平均工资是尼日尔工人的六倍。这明摆着就是想赖账啊!谁不知道,尼日尔2023年人均GDP才630美元,本地员工这工资已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了,这有什么可不满意的?再说了,咱中国工程师在沙漠里修管道的时候,当地工人连炼油设备的开关都找不到,这技术溢价能一样吗?咱中国籍员工工资高,难道不应该吗?更过分的是,2025年3月13日,尼日尔军政府直接要求三名中国籍高管48小时内离境,还查封了炼油厂账户,连首都的中资阳光国际酒店都吊销了执照。要知道,这酒店以前可是当地最气派的地方,政府官员开会都爱来蹭空调,现在倒好,直接给砸了自己的“饭碗”。当然,咱中国企业也没惯着他们,直接把技术人员撤走了。结果呢?津德尔炼油厂几乎立即停摆,尼日尔全国出现燃油短缺,油价一夜之间飙升三倍,黑市柴油价格涨到12美元/升,多个主要城市电力供应也出了问题,你说这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而且,中国在非洲的投资是互利共赢的,不是单方面的施舍。如果尼日尔继续这么闹下去,不仅会失去中国这个重要的合作伙伴,还可能让其他国家看笑话,以后谁还敢来投资?现在距离5月31号的最后期限没几天了,咱就看看这几天尼日尔能不能回心转意。能,那合作继续;但倘若是不能,不好意思,咱大不了把设备一拆人一撤,看看尼日尔还有什么本钱继续闹腾!当然,这次事件也给我们提了个醒,在海外投资得多长个心眼。非洲投资环境复杂,政权更迭频繁,政策说变就变。咱中国企业得建立更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提前做好应急预案。同时,也要多和当地政府、民众沟通,把咱的好政策、好项目宣传出去,别让人家觉得咱是来"掠夺资源"的。对于这件事,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