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国民党军队,抓住两名解放军战士,将他们关进地主程汤氏家的柴房,意图押往县城审讯。
生死一线时,程汤氏冒着灭门之危,用小脚踹开柴房门放走了他们。
一个身为地主的女人,为何要救解放军?她究竟图什么?
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了关键时期,解放军从华北到华东节节胜利,敌后斗争还非常残酷。
河北一带,国民党军队为了扭转败局,不断在村庄搜捕解放军战士,和地下工作人员。
村子里的人既害怕国军,又盼着解放军,能早点彻底打垮敌人。
这种两头受气的日子,大家都熬得够呛。
程汤氏是村子东头有名的“地主婆”,寡居多年,靠着几亩好田,和院子里的长工勉强撑着家业。
她身材瘦小,走路一瘸一拐,靠着裹脚的“三寸金莲”支撑着平衡,眼神凌厉,说话带着一股狠劲。
村里人既不喜欢她,又有些怕她,大家私下议论,这地主婆人尖酸刻薄,胆子比村里的男人还大。
日子越过越乱,家里的地因为战乱丢了不少,长工跑了几个,程汤氏的两个儿子还都小,家里靠她一个女人撑着。
这一天,村里突然来了几个国民党士兵。
他们穿着军装,腰里别着枪,在村子里耀武扬威,村民们吓得纷纷关上大门,有人透过门缝偷偷瞧见,士兵拖着两个年轻人往村东头走。
再后来,听说这两个年轻人是解放军战士,被关到了程汤氏家的柴房。
程汤氏在院子里,听着外面国民党军队长的喊声,心里直犯嘀咕。
她听得明白,那两个战士不是什么普通人,身上带着重要情报,敌人打算把人连夜押走,交到县里的指挥部去。
程汤氏坐在堂屋里,半天没说话。
屋子里只有一盏油灯,灯光映着她皱巴巴的脸,那晚,村里没人知道她在琢磨些什么,只看到她深夜拄着拐杖出现在柴房门口。
柴房门紧锁,里面两个解放军战士,被绑得结结实实。
空气里弥漫着潮湿的柴草味,战士刘军靠着墙坐着,脸上带着寒霜,是队里的老兵,打了几年仗,眼下却被困在这小小的柴房里,心里如同压着一块石头。
身边的小战士年轻,冻得发抖,却咬着牙没吭声。
“班长,这回怕是没机会了吧?”小战士低声问。
刘军没答话,低头看着手腕上的绳子,他不是没想过逃,可柴房外有两名国军士兵守着,柴房的后墙又结实得很,根本没有任何破绽。
天刚黑下来,士兵守在院子里烤火,还能听到他们的说笑声。
他们说得不多,有一句传进了刘军的耳朵:“天亮就走,押到县里再慢慢审,跑不掉的。”
这一句像刀子一样扎进了刘军的心,县城的指挥部就在十几里外,他们身上的情报一旦泄露,部队恐怕会有大麻烦。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柴房里只有草堆被风吹动的沙沙声。
就在两人绞尽脑汁想办法的时候,门外传来了一阵轻轻的脚步声。
门口透进一丝灯光,接着门被推开了一条缝,两人屏住呼吸,盯着门口,发现一个瘦小的身影站在那里,是程汤氏,她手里提着一盏风灯,灯光下,她的脸显得更加瘦削,神情却异常坚定。
“快走!再不走就没命了!”她压低声音喊了一句,抬起脚,用力踹开门。
那双小脚本来走路都不稳,这一下竟然踹得门板吱呀一声开了。
怎么也没想到地主婆会来救他们,程汤氏朝两人使了个眼色,急促地催促:“愣着干啥!还想等他们来请你们走啊?”
刘军反应过来,一跃而起,朝柴房外走去。
回头拉了一把小战士,两人猫着腰跟着程汤氏绕过院子,朝后墙走去,院子后头有个小门,通向村后的田地,门板上挂着一把旧锁。
程汤氏掏出钥匙,手一抖,钥匙没插进锁孔,骂了一声,赶紧重新插好,转动锁头,锁开了。
“出了这门,往北跑,山脚下有条小路,别回头。”她拉开门,让两人从小路钻了出去。
刘军站在门口,看着这个裹着小脚的女人,嘴巴动了动,想说点什么,最后只是点了点头。他带着小战士一头扎进夜色中。
院子里恢复了寂静。程汤氏关好小门,拄着拐杖慢慢走回柴房,把柴房的门重新掩上,又回到屋里。她坐在炕上,手还微微发抖,脑海里一遍遍浮现两个战士的身影。
第二天,国军发现两人逃了,闹得鸡飞狗跳。
队长带着几个士兵冲进程汤氏家,吼道:“你昨晚干了啥?人是不是你放的?”
程汤氏一脸不屑,靠在门框上冷冷地说:“放人?我一个裹脚女人能干啥?你把人关柴房,我又没钥匙,他们跑了关我啥事?”
士兵翻了个底朝天,没找到任何线索。
队长骂骂咧咧地走了,程汤氏冷冷地看着他们的背影,眼里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
国军搜查后离开,程汤氏坐在堂屋里,炕桌上摆着一碗凉了的稀粥。
眼睛盯着窗外,久久没有说话,门外,村民们小心翼翼地探头张望,几个胆子大的在私底下议论:“地主婆胆子真大,这回怕是要惹祸上身了。”
谁也不敢走近一步,谁也不敢问,她到底为什么要救人。
对于程汤氏来说,家里的日子并不好过,丈夫去世多年,她独自撑着这个地主身份,外面风光,内里艰难。
长工跑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地也荒了一大半。
她原以为只要日子能凑合下去,就和别人井水不犯河水,可几个月前,村里几个贫苦农民因为和国军起了争执,被抓进了县城,至今没有回来。
那时,她才真正明白,战乱年代,谁都逃不过去,富人穷人都一样。
只有解放军,是真的在为老百姓打仗,和那些只会,搜刮民脂民膏的国军不一样。
这两名解放军被关进柴房时,程汤氏心里挣扎了很久。
这俩人要是被押到县里,八成会没命,关键是身上的情报,要是落到敌人手里,不知道还要害多少人。
救还是不救?程汤氏犹豫了一晚上,最后下定决心。
人不能光为自己活着,既然解放军是为了百姓打仗,就赌这一把,可程汤氏也清楚,事发后敌人不会放过她。
那一夜踹开柴房门时,她连自己的后路都没想好,可也没后悔。
几天后,解放军的地下交通员,悄悄潜入村里,把她的事传递给了部队。
两名获救的解放军战士,也平安归队,他们对上级汇报了程汤氏的义举,部队决定暗中保护程家,不让国军有机会对她报复。
程汤氏不知道这些,只是低头过自己的日子,心里始终提着一口气。
解放战争继续推进,几个月后,这片地区的解放军发动了一场突袭,将国军残部彻底驱逐出村镇。
村里的人这才放下心,纷纷跑到程汤氏家道谢,说她救下那两名解放军,算是救了整个村子。
程汤氏笑了笑,没多说话,拄着拐杖走到门口,望着远处的田野,脸上的表情既倔强又平静。
解放战争胜利,像程汤氏这样的故事,在各地被传颂。
程汤氏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地主婆,是她的身份和行动,打破了人们对地主阶级的固有印象。
战争中,许多像她一样的普通人,选择站到了正义的一边,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为解放事业贡献了力量。
多年后,地方干部在整理解放战争史料时,又提起了程汤氏的名字。
有人感慨,她只是个普通的女人,没有枪,没有权力,却用她的小脚踹开了一扇门,救下了两条命,也改变了一个村庄的命运。
程汤氏没有成为英雄,也没有特别的勋章。
只是继续过着她的日子,守着院子,照看着两个儿子,田地荒了就再种。
解放军干部来看她时,聊起那天晚上的事,她淡淡地说:“我没想那么多,当时就是觉得该救人,就救了。”这句话很简单,却分量极重。
解放战争的胜利,靠的正是无数像程汤氏一样的普通人。
他们没有上过战场,却用自己的胆识与善良,让一场关系亿万人民的战争,有了更深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