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培养内在动力,3步引导孩子走向自主学习

Simba妈妈 2024-09-29 18:03:59

对于家长来说,"孩子不主动学习"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尤其是在没有老师和家长盯的情况下,很难主动坐下来学习。与其说孩子不愿意学,不如说他们缺乏一种内在的动力,一种驱动他们从内心深处发出学习欲望的力量。那么,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孩子建立这种内驱力,帮助他们真正爱上学习、主动进取呢?本文将通过三步策略:目标设定、逐步挑战和正向反馈,帮助家长找到解决这一困惑的方法。

孩子为什么缺乏学习内驱力?

内驱力,即由内在兴趣和个人目标所驱动的学习行为,是孩子在学习路上最重要的动力来源之一。然而,很多家长发现,只要说起学习孩子就提不起兴趣,尤其是在高压的应试教育下,面对长时间的课业任务时,这种现象更加明显。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哈佛大学曾做过的一个关于学习动机的实验。他们把学生分为两组,一组学生被告知,如果完成某项学习任务会得到奖励,而另一组没有任何外部奖励。结果显示,虽然奖励的确能暂时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但长期来看,那些依赖外部奖励的学生在失去奖励后,学习动力迅速下降。而另一组没有外部奖励的学生,则表现出更强的持续学习热情,因为他们是被自己的兴趣和目标所驱动的。

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中,很多家长把孩子的学习动力寄托在分数和排名上,认为只要有足够的外部压力,孩子自然会好好学习。然而,这种方式往往适得其反,孩子只是在被逼无奈时才被动学习,缺乏长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

第一步:设定目标——让孩子找到学习的意义

目标设定是帮助孩子建立内驱力的第一步。家长需要帮助孩子找到学习的意义,而不是只盯着分数和考试。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提出了“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概念,她强调,孩子的学习目标不应只关注达到某个分数,而应该注重成长和进步的过程。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一起讨论他们的兴趣、理想和未来规划,帮助他们设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比如,一个对科学感兴趣的孩子,可以以成为科学家或发明家为目标,这样的目标远比简单的“考好成绩”更有驱动力。

在此过程中,家长应避免替孩子设定不切实际的目标,尤其是那些完全基于家长期望的目标。孩子需要参与到目标设定的过程中,明确自己为什么学习、学习的意义是什么,这样他们才会真正开始对学习产生兴趣。

第二步:逐步挑战——让孩子体验成就感

设定了目标之后,下一步就是逐步挑战。很多孩子不愿意学习的原因是他们感到任务太难,或者是过于枯燥,又或者是学了半天一点成效都没有,无法产生成就感。

斯坦福大学教育学教授约翰·霍尔特提出过“适度挑战理论”,他认为,学习任务的难度应该适中——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只有在适度的挑战中,孩子才能体验到进步的成就感,并进一步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对于家长来说,可以通过为孩子设定短期的、可实现的目标,逐步提升学习难度。例如,一个数学基础较弱的孩子,可以先从完成简单的练习题开始,然后逐渐过渡到更复杂的问题,让孩子在每个小目标达成后都能体验到成就感。

同时,家长要学会放手,给孩子试错的空间。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帮助孩子独立做事,是教育的真正意义。”孩子在挑战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家长只要成为支持者,而不是直接的解决者。通过解决问题,孩子的能力和信心才能得到锻炼,他们才会发现自己有能力面对学习中的各种挑战。

第三步:正向反馈——让孩子感受到努力的价值

正向反馈是孩子成长路上的重要动力来源。很多家长只在孩子考出好成绩时才给予表扬,然而,这种做法往往忽略了孩子付出的努力。

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指出,孩子的学习动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他们对自己能力的自我肯定。而这种自我肯定需要外界的正向反馈。家长可以通过认可孩子的进步、赞扬他们的努力,而不仅仅是结果。例如,当孩子完成了一个复杂的数学题时,家长可以说:“我看到了你在这道题上花了很多时间,始终没有放弃,真的很不容易。”这样的反馈比单纯的“你真聪明”更加有效,能够帮助孩子意识到,努力是成功的关键。

此外,正向反馈并不只限于口头表扬,家长还可以通过小小的奖励、奖励时间或亲子互动的形式,让孩子感受到他们的努力是值得的。重要的是,这种反馈必须及时、真实,不能流于表面或虚假夸奖。

最后想说

教育就是帮助孩子找到内在动力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通过目标设定、逐步挑战和正向反馈,家长可以有效地引导孩子走向自主学习。这不只是一种技巧的传授,更是一种态度的养成。作为家长,我们应从孩子的兴趣和需求出发,帮助他们找到学习的乐趣和意义。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当孩子真正爱上学习时,他们才会自发地、持续地追求知识,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