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庐江郡(今安徽省怀宁县小市镇)处于动荡不安的局势之中。彼时,汉室衰微,天下大乱,各方势力割据纷争,但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一位如明珠般的女子——刘兰芝。
刘兰芝生于一个家教严谨的普通家庭,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才情。“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她不仅掌握了当时女子必备的女红技艺,还在音乐与文学方面有着颇高的造诣,是一位知书达礼、多才多艺的闺阁少女。
十七岁那年,命运的红线将她与庐江郡的小吏焦仲卿牵系在一起。焦仲卿任职于郡府,虽官职不高,但为人正直善良。焦家除了他,还有守寡多年的母亲和一位小姑子,家境尚可,在当地算得上是小康之家。
婚后,刘兰芝一心操持家务,她每日起早贪黑,承担着提水、烧饭、洗衣、织布等诸多家务,将家中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焦仲卿对这位勤劳聪慧的妻子疼爱有加,工作之余,他总会陪伴在刘兰芝身边,二人喁喁低语,倾诉着彼此的爱意。有时,焦仲卿还会弹起古筝,刘兰芝则轻声合唱,夫妻二人伉俪情深,其乐融融,成为邻里间羡慕的对象。
然而,看似美满的婚姻生活却暗藏危机。焦母自守寡后,与儿子相依为命,早已习惯了母子二人的生活模式。刘兰芝的嫁入,打破了原有的平衡,使她心中产生了莫名的嫉妒与不满。起初,焦母只是蛮不讲理地加重刘兰芝的工作量,试图让她知难而退;后来,更是百般挑剔,无论刘兰芝如何尽心尽力,都难以博得婆婆的欢心。
最终,焦母完全丧失理性,认定刘兰芝是破坏家庭和谐的“狐狸精”,坚决要求儿子将她休回娘家。焦母给出的休妻理由是刘兰芝没有礼节,凡事自作主张,让她心生不快。在我们如今看来,这简直荒谬至极,但在那个封建礼教森严的时代,却有着“七出”的规定。据《礼记・本命》记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焦母所言,正符合其中“不顺父母”这一条。
面对母亲的无理要求,焦仲卿坚决反对。他深知妻子并无过错,与刘兰芝的感情也深厚无比,于是在母亲面前发誓:“倘若遣去媳妇,此生誓不再娶!”然而,焦母却以死相逼,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诉,让焦仲卿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在那个以孝道为先的时代,焦仲卿最终还是无法违抗母亲的意愿,无奈地选择了屈从。
被休的当晚,刘兰芝与焦仲卿相对而泣,泪水浸湿了衣衫。焦仲卿满怀愧疚地向刘兰芝解释自己的无奈,他承诺假以时日,一定会将她接回。可刘兰芝却深知此次分别或许再无相见之日,她心如刀绞,哭得泪人一般。她嘱咐焦仲卿,将自己留下的绣襦、罗裙、斗帐、香囊、镜匣、丝绳等物品,都赠送给他人,以免睹物伤情,徒增痛苦。
天还未亮,刘兰芝强忍着悲痛,起身梳妆。她在穿衣着袜时,每一个动作都重复多次,仿佛要将与丈夫的点点滴滴都铭记于心。她身着典雅庄重的服饰,神情严肃地向焦母辞行,这一举动饱含着她对焦母的无声抗议。而当她面对小姑子时,一直强忍着的泪水再也控制不住,如同决堤的洪水般涌出。小姑子与她年龄相仿,同为女子,刘兰芝在她面前再也无法压抑内心的委屈与不舍,她紧紧握着小姑子的手,泣不成声,仿佛在诉说着对这个家的眷恋与无奈。
随后,刘兰芝乘坐马车离开了焦家。焦仲卿骑着白马,一路相随,不愿与妻子分离。车轮滚滚,每转动一圈,都像是在他们破碎的心上狠狠碾过。终于,焦仲卿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悲痛,下马钻进马车,与刘兰芝相拥而泣。他们指天发誓,对彼此的爱情矢志不渝:“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誓言铮铮,仿若要冲破这黑暗的现实。
分别的时刻终究还是来临,刘兰芝回到家中,面对母亲那满是心疼与悲戚的目光,她羞愧难当,自觉无颜面对家人。而她的兄长,性情暴躁,一直以来只看重权势与利益。刘兰芝深知兄长的为人,在回家的路上,她便已预感到未来的危机,心中满是忧虑:“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遂以煎我怀。”
果不其然,刘兰芝回家后不久,县令便派人前来为自己刚满十八岁的三子求亲。母亲心疼女儿,理解她的心情,在刘兰芝的苦苦哀求下,婉言谢绝了这门亲事。然而,没过多久,太守又派县丞前来为五少爷求婚。这一次,兄长为了攀附权贵,不顾刘兰芝的意愿,强行答应了这门婚事。他忙着纳采行聘,选定良辰吉日,准备将刘兰芝嫁入太守府。
刘兰芝得知此事后,悲痛欲绝却又无力反抗。她只能默默流泪,用手巾掩面,泪水浸湿了手巾,心中充满了绝望。
焦仲卿听闻刘兰芝即将改嫁的消息,心急如焚,快马加鞭赶到刘家。此时,已是黄昏时分,暮色笼罩着大地,仿佛也在为这对苦命的鸳鸯哀伤。他望着刘家门前搭建好的“青庐”,那是新娘出嫁前的住所,心中的愤怒与悲伤如潮水般涌来。见到刘兰芝后,焦仲卿情绪激动,质问她为何如此轻易地违背誓言:“我如磐石,千年不转移,而你蒲苇的韧性呢?何以在一天一夜之间一切就变了样子呢?我们的海誓山盟呢!我只有祝贺你攀上高枝,一天比一天过得好。”
刘兰芝听到焦仲卿的指责,肝肠寸断,泪流满面地解释道:“人生不如意,一言难尽,你又何必那样讲呢!我和你同样是受逼迫,只有一死来表明我的志向了。”说罢,她哭着跑回青庐,心中已下定决心以死殉情。
焦仲卿听了刘兰芝的话,如梦初醒,懊悔不已。他知道,自己误会了深爱的妻子,一切皆是命运的捉弄。他万念俱灰,拨转马头,踏上了归途。一路上,寒风呼啸,仿佛在为他们的爱情悲歌。
回到家中,焦仲卿登堂拜母,眼中满是决绝。他向母亲说了一些诀别的话,表达了自己不能再侍奉母亲的愧疚。焦母却还在试图安慰他,劝他不要为了一个女子而放弃自己的未来:“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无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廓,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然而,此时的焦仲卿心意已决,对母亲的话充耳不闻。
深夜,焦仲卿独自徘徊在庭院之中,四周一片寂静,唯有他沉重的脚步声。三更过后,一群乌鸦从天空飞过,发出凄厉的叫声。焦仲卿心中涌起一种不祥的预感,他仿佛看到了刘兰芝在黄泉路上孤独的身影,正等待着他的陪伴。于是,他解下腰带,挂在庭院的树枝上,自缢而死,以生命践行了对刘兰芝的爱情誓言。
而刘兰芝,在新婚之夜,趁着众人不备,踉踉跄跄地离开了青庐。她一步一步走向村外的池塘,寒风刺骨,却无法冷却她心中对爱情的炽热。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毫不犹豫地跃入池塘,冰冷的池水瞬间将她淹没,她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诠释了对爱情的坚贞不渝。
天亮后,焦仲卿与刘兰芝双双殉情的消息迅速传遍了附近的村庄。焦母得知儿子的死讯,悲痛欲绝,呼天抢地,后悔不已,但一切都已无法挽回。刘家兄长也为自己的自私和贪婪感到愧疚,然而,他的悔恨也无法让妹妹复生。村民们听闻此事,无不感到同情与愤慨,他们纷纷聚集在焦刘两家门前,指责焦母的专横和刘家兄长的势力。在众人的强烈要求下,焦刘两家最终将二人合葬在华盖山麓。
据说,在焦仲卿与刘兰芝的墓地周围,东西两侧种满了松柏,南北两边植满了梧桐。随着时间的推移,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了一片浓郁的绿荫。此后,墓地上常有一对鸳鸯鸟,它们双栖双飞,日夜相伴,发出婉转动听的鸣叫声,仿佛是焦仲卿与刘兰芝在另一个世界里,续写着他们的爱情故事。青年男女们听闻此事后,纷纷来到墓地参拜,祈求自己也能拥有一份像焦仲卿和刘兰芝那样坚贞不渝的爱情。直到今天,安徽省舒城县城南的华盖山,依然留存着鸳鸯坟的遗迹,见证着这段千古传颂的爱情悲剧。
这便是焦仲卿与刘兰芝的故事,一个令人肝肠寸断的悲剧爱情传奇。一位民间诗人被他们的故事所感动,写下了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后被南朝徐陵收录在《玉台新咏》中。诗中对刘兰芝的美貌与才情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指若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着流纨素,耳垂明月珰。”通过这些生动的描写,一个美丽、聪慧、善良且坚韧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也更让人对她的悲惨遭遇感到同情与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