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经读过王树增的《朝鲜战争》,所以对这本《天著春秋》也非常有兴趣;而当读过这本《天著春秋》的时候,感觉果然没有看错——不仅没有看错,而且得到更多。如果说《天著春秋》中所写到的那些战争算是“盛宴”的话——不知道这个比喻准确不准确——那么读之后的感觉,就是感觉得到的是“盛晏”中的“盛宴”,来了就对了。
战国之前,战争似乎不是没有那么可怕,绝对没有长平之战那么可怕。但这其实只是误解,往今来,古今中外,没有哪个战争是不可怕的。战争是什么?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同时,毛泽东更形象地说,“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元曲作家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写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其实,战争更是这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天著春秋》能够给予更多。这本书不仅是在介绍战争,更是在反思战争。比如,战争因何而起?比如,通过战争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凡此种种,所以说,《天著春秋》是在反映“盛晏”中的“盛宴”。
没有想到这场“盛宴”是从鸣条之战开始的。对于这场相当遥远的战争,很多人的印象无疑都是非常模糊的,模糊到了甚至没怎么听说过这场战争,而只知道商汤革命;相对来说,更多人熟悉的是牧野之战,就是周灭商的那场决定性战争。成者王侯败者寇,夏桀、商纣王果真是像史书里所说的那样不堪吗?或许是,但更多的或许并不完全是那么回事,总是经过了一定的修改,让你看到的就是想让你看到的。
《天著春秋》讲的是包括晋阳之战在内及其之前的那些战争。相比较而言,更值得一观的战争无疑就是春秋时代晋楚争霸期间的那三场大战,也即城濮之战、邲之战和鄢陵之战。这三场战争,晋国赢了第一场和第三场,楚国赢了第二场。相比较之下,似乎晋国更占上风,其实,楚国又何尝落得了下风呢?不过很显然,晋楚争霸到底还是遮住了秦晋之间几次战争的风采。不信的话,不妨看一下,《左传》中记载的崤之战,不更是让人反思战争以及战争之外更见神奇的那些较量吗?和崤之战相比,麻隧之战似乎不很出名,但这场战争对秦国的打击显然更大。但与这场战争有关的,也是更有意思的,是战争之前晋国大夫吕相赴秦所下的战书,也就是《左传》中所记载的《绝秦文》,其中历数秦国在两国关系交恶中应负的责任。估计秦国人听了,一定会觉得自己真是该死!晋国人是有理要占三分,没理也要辩三分,晋国人果然会说话、善说话,说得秦国人顿时哑口无言。
近560页的篇幅,《天著春秋》讲起战争来还真是从容不迫、娓娓道来,而且其中还不乏对兵法、阵法、兵器、仪式的种种解析,这些也都是“盛晏”中的“盛宴”才具备的特征,确实值得一看、值得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