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53岁去世,要不是因做错这三件事折寿,他能活到83岁

智史通鉴鉴 2024-09-26 10:28:20

公元234年,诸葛亮逝世,那年他才只有53岁。

在他离世后,很多人都感到惋惜,因为凭借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要是多活几年,三国局势可能都会发生变化。

其实,诸葛亮本应该活到83岁,是因为他做错了三件事导致折寿,所以在54岁时就去世了。

这三件事是什么?为什么引起了如此严重的后果?

文本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文章。

部分细节存在艺术加工请注意甄别

诸葛亮的第一宗"罪过":赤壁之战借东风

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打算一气呵成吞并江东,统一天下。

面对这股滔天巨浪,刘备和孙权不得不联手应对。当时,曹操的军队已经占据了长江北岸,气势汹汹。

孙刘联军虽有长江天险作为屏障,但仍然面临巨大压力。在这危急时刻,诸葛亮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火攻。

然而,要实施这个计划,还需要一个关键条件:东南风。

在寒冷的冬季,东南风的出现几乎是不可能的。但诸葛亮却信心满满地宣称自己可以借来东风。

他在南屏山上设立了一座祭坛,亲自主持祭祀仪式。整个过程庄严肃穆,诸葛亮的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神秘感。

令人惊讶的是,就在当晚,东南风真的应约而至。借助这股难得的风力,孙刘联军成功发动了火攻,将曹操引以为傲的水军化为灰烬。

这场胜利不仅挽救了孙刘联盟的命运,也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然而,这场辉煌的胜利背后,却隐藏着一个沉重的代价。有传言称,诸葛亮借东风的行为违背了上天的旨意。

天意本是要借风助他们自保,而非造成如此巨大的伤亡。因此,诸葛亮不得不用自己的寿命来偿还这份"天赐"。

更现实的是,这场战役中造成的大量伤亡给诸葛亮带来了巨大的心理负担。

战场上的惨状,士兵的哀嚎,以及无辜平民的牺牲,这些画面可能在他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后来,诸葛亮的身体状况开始每况愈下。虽然他仍然全身心地投入到国家事务中,但内心的负担和自责始终如影随形。

这种精神上的压力,加上长期的操劳,不断侵蚀着他的健康。

第二宗"罪过":火烧藤甲兵

公元225年,蜀汉王朝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南方的少数民族势力不断骚扰边境,其中以孟获为首的南蛮尤为猖獗。

为了巩固蜀汉的统治,年轻的丞相诸葛亮亲自率军南下,展开了著名的"七擒孟获"战役。

这场旷日持久的战役中,诸葛亮同样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

他采取了一种独特的策略:每次捉住孟获后都将其释放,目的是彻底摧毁孟获的抵抗意志,同时也让南蛮各部族亲眼目睹蜀汉的强大。

然而,在第六次擒获孟获后,局势突然发生了变化。孟获向盟友乌戈国求援,得到了三万名藤甲兵的支持。

这支特殊的军队身着用特殊工艺制作的藤甲,刀枪不入,给蜀军造成了巨大的麻烦。

面对这一棘手的局面,诸葛亮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使用火攻。

他选择在盘蛇谷设下埋伏,引诱藤甲兵进入。当三万藤甲兵全部进入峡谷后,诸葛亮下令点燃早已准备好的火油。

顷刻间,整个峡谷成为了一片火海。藤甲兵虽然能抵挡刀剑,却无法抵挡烈火的侵袭。

他们在火海中挣扎、哀嚎,场面惨不忍睹。浓烟滚滚,火光冲天,整个峡谷充斥着令人窒息的气味和绝望的呐喊。

当火势渐渐平息,诸葛亮登高远望,眼前的景象让他震惊不已。

峡谷中遍布焦黑的尸体,有的互相拥抱,有的伸展四肢,还有的被爆炸的火油罐炸得面目全非。

这场大火不仅摧毁了三万藤甲兵,也给乌戈国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虽然这次行动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但诸葛亮却无法感到喜悦。他意识到,自己为了战略目的,牺牲了数以万计的生命。

这些藤甲兵虽然是敌人,但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有家人,有梦想。更重要的是,他们本可以成为蜀汉的子民,为北伐贡献力量。

作为一个饱读诗书的儒家学者,诸葛亮深知"仁者爱人"的道理。

但作为一国之相,他又不得不为了更大的利益做出艰难的抉择。这种矛盾深深地困扰着他,成为他心中难以抹去的阴影。

第三宗"罪过":刘璋之死

公元214年,三国格局初现雏形。刘备虽有雄心壮志,却苦于没有稳固的根据地。

在这关键时刻,诸葛亮将目光投向了富饶的益州。

这片土地不仅物产丰富,更有天险之利,堪称理想的战略要地。然而,益州的统治者刘璋与刘备同宗同族,这使得局势变得复杂而微妙。

刘备初入益州时,以援助为名,实则暗藏野心。刘璋虽有所警惕,却难以抗衡刘备的军事实力。

随着时间推移,刘备的影响力日渐扩大,刘璋的处境愈发艰难。关于刘璋最后的命运,历史上有着不同的说法。

有人认为,刘璋在兵败后被刘备优待,安置在公安,最终寿终正寝。另一种说法则更为残酷:刘璋及其家族被秘密处决,以绝后患。

在这场权力的更迭中,诸葛亮扮演了关键角色。作为刘备的军师,他深知益州对于蜀汉未来的重要性。

有说法称,正是诸葛亮建议采取强硬手段,甚至不惜对刘璋一族赶尽杀绝。

据说,诸葛亮曾派遣魏延执行这一残酷任务。在一个阴雨绵绵的夜晚,魏延带领一支精锐部队悄然潜入刘璋府邸。

刀光剑影中,哭喊声此起彼伏,鲜血染红了庭院的石板。当晨光初现时,刘璋一族已成为历史。

这一决策虽然从战略角度看似必要,却也让诸葛亮感到他在人道主义上有所欠缺。

但是,为了蜀汉的大业,他不得不做出违背道德的选择。

夜深人静时,诸葛亮常常独坐庭院,凝视着天空中闪烁的星辰。

他似乎在向上天诉说着内心的挣扎,也在为那些无辜逝去的生命默默祈祷。

有传言说,就在刘璋一族遇害后不久,诸葛亮的身体状况开始每况愈下。他时常感到疲惫不堪,面色也比往日更加苍白。

无论真相如何,刘璋之死无疑成为了诸葛亮生命中的一个转折点。

这件事让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权力的代价,也让他在后续的政治生涯中更加谨慎。他开始更多地关注民生,努力实现仁政,似乎是在弥补内心的愧疚。

诸葛亮的第三宗"罪过",或许不仅仅是对刘璋的处置,更是对自己良知的背叛。

这个沉重的决定,成为了他一生中难以抹去的阴影,也成为了后人评价这位伟大军事家和政治家时不可忽视的一个侧面。

历史的评判

在中国戏曲艺术中,《诸葛亮祭灯》是一出广为流传的剧目。

剧中描绘了诸葛亮在五丈原上,面对即将耗尽的阳寿,决心通过点天灯续命的情景。

舞台上,诸葛亮身着道袍,手持羽扇,在烛光摇曳中喃喃自语,回顾自己一生的功过。他意识到自己的某些决策可能有违天道,因此遭受折寿之罚。

然而,就在续命仪式即将成功之际,魏延闯入帐中,不慎扑灭了主灯。诸葛亮叹息一声,接受了自己53岁英年早逝的命运。

在民间传说中,诸葛亮的短命被归因于他的一系列"罪过"。这些所谓的罪过包括火烧赤壁、火烧藤甲兵、诛杀马谡等。

人们认为,这些行为虽然在军事和政治上取得了成功,却违背了天道仁心,因此损害了诸葛亮的福报。

值得注意的是,《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存在一定差距。小说为了戏剧性和教化作用,往往会对历史人物进行美化或者添加传奇色彩。

同时,这种"折寿说"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朴素观念。

然而,从现代医学和历史研究的角度来看,诸葛亮的早逝更可能是由于长期的过度劳累和巨大的心理压力所致。

作为蜀汉的丞相,他不仅要处理繁琐的政务,还要亲自领兵征战。在当时医疗条件有限的情况下,这种高强度的工作无疑会对身体造成极大的损耗。

对于我们而言,诸葛亮的故事也给了我们一些启示。

在追求事业成功的过程中,是否应该不惜一切代价?还是应该在道德和效率之间寻找平衡点?

此外,诸葛亮的故事还启发我们要学会适度放权,培养可靠的助手。

据说,马谡被诛后,诸葛亮再也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协助自己,不得不事必躬亲。这种管理方式不仅加重了自身负担,也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组织的长远发展。

最后,诸葛亮的经历也告诉我们,即使是最睿智的人也可能犯错。

因此,我们应该保持开放和谦逊的态度,勇于承认错误,并从中吸取教训。只有这样,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参考资料

1.祭灯——百度百科

2.诸葛亮简介——历史人物网,2023年3月28日发布

3.同样都是火烧军队 诸葛亮烧死三万藤甲兵为何说必折阳寿——趣历史网,2020年10月 17日发布

0 阅读: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