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北京会晤:细节与背景
本周五,中国副外长马朝旭在北京主持了中俄伊三国副外长会晤。俄罗斯副外长里亚布科夫和伊朗副外长加里布阿巴迪出席了此次会议,就伊朗核问题及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了意见,并发表了联合声明。值得注意的是,会晤合影环节,俄方代表主动靠近中方。这与2022年集安组织峰会上亚美尼亚总理帕希尼扬故意与普京保持距离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俄罗斯当前外交策略的微妙转变,也体现了其对中俄关系稳定性的重视以及对避免负面解读的谨慎态度。
二、 伊核协议:危机与转机
伊核协议将于今年10月到期,续签面临巨大挑战。美国单方面退出协议,对伊朗的制裁虽未完全恢复,但联合国第2231号决议仍然生效。如果协议无法续签,联合国对伊朗的制裁问题将再次成为焦点。
特朗普政府的单方面退出严重打击了伊朗对协议续签的信心。尽管伊朗总统莱希曾表达与美国对话的意愿,但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坚决反对与美国谈判。近期,特朗普向哈梅内伊寄信,呼吁伊朗重回谈判桌,该信已通过阿联酋外交官转交伊朗外长。这封信的内容自然成为中俄伊会晤中的重要议题。
彭博社报道称,特朗普曾请求普京协助美伊沟通,普京已答应。此次北京会晤显示,中方也积极参与斡旋,可能负责与欧盟沟通;俄罗斯则负责与美国沟通;伊朗则同时接受中俄作为中间人。
三、 联合声明:立场与回应
中俄伊三国发表联合声明,强调终止所有非法单边制裁的必要性(暗指美国对伊朗的制裁),主张通过政治外交接触和对话解决问题,摒弃制裁施压和武力威胁。
这份声明是对特朗普此前公开威胁对伊朗采取军事行动或达成新协议的回应。特朗普声称更倾向于达成协议,但也暗示了军事选项的存在,并可能在新协议中提出对以色列有利的苛刻条件。
四、 联合声明的解读
声明中“所有非法单边制裁”的措辞值得玩味。它既是对美国单方面制裁伊朗的直接回应,也暗示了对其他国家单边主义行为的警惕。“政治外交接触和对话”的强调,则表明中俄伊三国致力于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伊朗核问题,避免地区冲突升级。“摒弃制裁施压和武力威胁”更是对美国强硬政策的直接反驳。
这份声明并非单纯的对抗宣言,它也表达了中俄伊三国寻求地区稳定和多边主义的愿望。在当前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下,这份声明无疑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它标志着中俄伊三国在伊朗核问题上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来自外部的压力。
而声明中对于具体措施和未来行动计划的缺失,也预示着未来谈判的漫长性和复杂性。
五、 后续展望
伊核问题短期内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未来局势取决于美国对伊朗政策的调整以及伊朗国内政治的走向。中俄伊三方合作的长期影响,以及它是否会真正改变中东地缘政治格局,还有待观察。 这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长期博弈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