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战略新兴产业,大家可能会想起新材料。
但其实,更细分的智能材料,同样不容小觑。看似冷门的领域,在这两年早已有布局。
2023年,一条“智能材料”的项目线索,进入谷川招商数据中心。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计划建设研发中心。接到消息,谷川招商人员迅速响应,通过研判与对接,寻找合适的园区。
最终,这家企业的研发中心成功落户天津。
有个细节,该项目与“电网”密切相关。两大产业领域深度融合,将擦出怎样的火花?
小小电缆 世界难题
当工业生产如火如荼地进行时,突然间,灯光熄灭,机器停转,四周陷入一片黑暗。
这种突如其来的停电,很可能就是电缆进水所导致的。
电缆进水,在电力行业中被称为“水树”现象。当电缆外壳受损,地下水渗透其中,在电场作用下,绝缘层形成树枝状的微小缝隙,这就是所谓的“水树”。
一旦水树形成,电缆绝缘性能就会大打折扣。长期下去,水树逐渐老化,最终可能引发电缆击穿,引发重大事故。
如何检测电缆是否进水?如何判断其运行状态?这些问题像是难以解开的谜团,困扰着全球的电缆行业。
尤其是,在高电压环境下,检测更是难上加难,让人无从下手。
如何打破这个僵局呢?答案或许就在智能材料之中。
底层材料能否绝缘、阻锈和防水等,可直接关系到电缆的性能。
智能材料,被称为继天然材料、合成高分子材料、人工设计材料之后的第四代材料,拥有很多普通材料不具备的特殊功能。将其引入电力领域,或许能够为电缆进水检测等难题,提供新的解题思路。
在谷川联行的引荐下,一家国家级新材料研发中心落地天津。
项目方多年来专注于智能材料研发,拥有多项专利技术成果,被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
进军电力领域,就是利用智能材料,重点关注材料指纹和无源化电力配套材料等技术创新,力求电缆进水等世界性难题上取得突破。
当然,关键技术攻坚的过程中,少不了研发机构的支持。
一直以来,这家研发中心都与国家电科院、清华大学等多个一流研发机构和学府,保持着密切合作关系。
此次选址天津,是出于地理位置和产业基础等因素考量。
作为京津冀城市群和环渤海经济圈的交汇点,天津毗邻首都和雄安新区,地理位置优越。更重要的是,在新材料领域,有着较强的研发能力和雄厚的产业基础。
早在“十一五”时期,天津就成为了当时国内最大的风力发电设备生产基地。
无论是在膜材料、先进陶瓷材料,还是硅材料等领域的研发制造能力,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一个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为核心的产业体系,逐渐在这里形成,产业链和配套体系也日益成熟。
同时,还汇聚了力神、津能、东汽、渤化集团和中环半导体等一批骨干企业。
如今的天津,正全力打造国内一流新材料产业基地。这一愿景,恰好与该国家级研发中心的发展理念不谋而合。
自落地以来,该研发中心就已经启动一批国家级重点项目研究,目前各项研究工作有序推进中。
一旦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将有望填补智能电网在该领域的技术空白。
这一突破,不仅将推动天津新材料产业向高端化、精细化方向迈进,更有望为全球的电缆行业带来革命性变化,值得期待。
发展方向 招商空间
在项目对接中,不少招商单位对项目所在的行业抱有浓厚兴趣,但由于缺乏深入了解,往往难以把握其中的招商机会。
今天,就简单分析该项目的市场前景及应用领域,以便大家深入开展相关招商工作。
电线电缆行业,作为我国第二大配套产业,有着不可忽视的市场地位。年市场规模超万亿,仅次于汽车产业。
按产品可分为电力线缆、电气装备用线缆、通信线缆以及绕组线等。电缆产品种类繁多,应用领域广泛。
就智能材料产业而言,目前正处于爆发式增长期。从航空航天到机器人,从医疗到建筑等领域,智能材料的应用领域和市场不断扩大。
数据显示,2010年全球智能材料产业市场规模约为200亿美元,2018年大约为522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982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长率将达到11.19%。
一边是电网市场的刚需,一边是智能材料产业欣欣向荣,给智能材料供应链提供了足够的增长空间,也给招商引资提供了无限的机遇。
那么,在这个庞大的市场中,该如何把握发展方向,挖掘潜在的招商空间呢?
首先,要将目光聚焦在那些技术实力雄厚、产能扩充顺利的企业。
这些企业不仅具备强大的产品研发能力,还能迅速响应市场需求,扩大生产规模,是招商引资的优质对象。
比如,紫光股份、有研硅股、乐普医疗、安泰科技、先锋新材等,在智能材料领域已有布局,具备一定的研发和生产能力,值得大家关注。
其次,电力电缆绝缘材料等领域的企业,也不容忽视。
这些企业在绝缘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方面具有较强实力,是电网产业链重要的一环。与他们的合作,或许能够为招商单位带来新的增长点。
当然,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还需要因地制宜,精准招商。不同地区对电网及相关产业链的发展需求,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需要大家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结合重点支持发展方向,来制定具体的招商策略。
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不仅需要“从0到1”锐意突破,也需要“从1到10”的耐心与坚持。对于该国家级研发中心而言,亦是如此。
如今,国内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智能材料和电线电缆领域取得突破。
对于地方而言,想要构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仍需在细分领域上深入挖掘,不断强链、补链、延链。
只有这样,产业发展的道路,才能走更稳健且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