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茶有关的谚语或者说俗语一共有两拨。最有名的是“早起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意思是说这些日常生活用品是每天首先要操心打理的;另一拨则是“琴棋书画诗酒茶”,也有人加上了“花”,合称中国“古八雅”。文化学者戴明华认为,这两种“茶”是不同的——她的说法是,“茶有两种……但无论哪种‘茶’,最后都成为如万古江河一般的中国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所谓“茶有两种”,大概就是说前者是生活中的茶,后者则是文化里的茶,共同构成了“中国人的茶事”。
和茶有关的书看过不少,戴明华的《中国人的茶事》读来却觉得眼前一亮。倒不是说她详述历朝制茶、饮茶、品茶的变迁有何过人之处,而是因为她的用意就是,让更多的人“在一碗茶中,读懂古人的生活”,从中品味中国人饮茶的智慧。这本书中,既有一部茶的历史,更有茶书经典、人物故事、古典诗词,还有令人赏心悦目的近150幅传世茶画和饮茶器物——实在是一本“此中自有深意”、妙不可得的好书。
中国人发现并利用茶,历史非常悠久。但中国人喝茶,好像没引起什么大事件,倒是中国以外的世界史中,在1773年12月曾经发生了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中国人的茶事,正式的应该是从唐朝陆羽的《茶经》说起。《茶经》仅有7000余字,但内容却涵盖甚广,而且“都不是泛泛而谈,而是谈必言之有物,必从实践中来,可以说无一字多余”。这个评价已经相当可以了。《新唐书》中甚至说,唐代民间的茶商已经将陆羽视为行为”保护神“。由此可见陆羽之于“茶”的重要程度。
茶的具体种类自不必多说,哪一种茶好喝与否也自不必多说,而戴明华在《中国人的茶事》中,特别比较了一下唐宋负责茶贡的官员们的不同态度。其中,“唐朝负责茶贡的湖州刺史们更关注民生,觉得贡茶劳民伤财”;而另外一方面呢,“宋朝负责负责茶贡的历任福建转运使则明显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劳模’”。这确实是“中国人的茶事中”比较有趣的地方。
今天中国人喝茶,明以后的“泡茶”显然是主流,唐代的“煮茶”也依然有,但宋代的“点茶”估计就很少有人听说过了。其中的原因,书中进行了探讨,认为大概是因为“宋代制茶更注重细节品质,显得愈发精细”——其实就是过于奢华、讲究。具体的原因则有三点,一是制茶不计成本的穷奢极欲,二是制作过程和茶叶的自然属性相违背,三是掺假制假。由此可见,中国人喝茶,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怕麻烦的,至少也是不能过于麻烦。
好茶历代都有,但真正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呢?宋徽宗虽然当皇帝当得一般,但他的《大观茶论》却写得很好、很专业,对于什么是好茶的标准,讲得也非常到位。宋徽宗认为,“茶之美恶,在于制造之工拙而已”。意思是说,制作的优劣才是一款好茶好坏的根本,哪能是产地的虚名所能增减的呢?当然,自然就更不是那些所谓年份远近、茶树古老与否所能根本决定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