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临死前留下3个猛将,可保蜀汉不灭,但被诸葛亮搞死了2个

奋发小史书 2024-11-04 02:43:31

刘备托孤 猛将辅佐

建兴元年,一代英主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将蜀汉的未来寄托给了诸葛亮,同时也为蜀汉留下了三员虎将:赵云、魏延和李严。这三人各有所长,本可成为保卫蜀汉的中流砥柱。赵云忠勇过人,曾在长坂坡七进七出救主;魏延骁勇善战,屡建战功;李严能文能武,更与诸葛亮一同受托襄助幼主。然而,天不假年,赵云在建兴七年便已病逝。而魏延与李严,本可与诸葛亮同心协力,共护蜀汉,却因各自的傲慢与野心,最终落得悲惨下场。让我们追溯这段历史,看看这三位猛将的命运如何影响了蜀汉的兴衰存亡。

群雄逐鹿 三将效刘

蜀汉的兴起要从刘备说起。天下大乱之时,刘备携汉室宗亲的名义,起兵聚义。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三位猛将。

赵云最早在公孙瓒手下效力时就与刘备相识,两人一见如故。后因赵云返乡奔丧,二人暂别,直到在邺城重逢,赵云便决意追随刘备。

魏延原是刘表部下,后来投靠了刘备,成为他的部曲。在平定广汉和攻下成都的战役中,魏延战功赫赫,地位仅次于关张二将。

李严最初效力于刘璋,是益州本地的名将。他不仅武艺高强,更擅长治理地方。投降刘备后,李严参与修订蜀汉法律,展现出了文治才能。

赤心为主 建功立业

三位将领各有特长,为蜀汉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赵云在长坂坡一战中名震天下,独自冲入曹军阵营,救出了刘备的家眷。在汉中之战中,他率领数十骑兵就让曹军闻风丧胆。

魏延在夺取益州之战中屡建奇功,被刘备重用为汉中都督。这个任命让朝野震惊,因为这个位置原本是张飞的囊中之物。

李严在担任犍为太守期间政绩斐然,深得民心。他在与黄忠的对决中,更是展现出超群的武艺,两人大战四十余回合不分胜负。

托孤之殇 重任在肩

刘备病重时,深知天下未定,蜀汉根基尚浅。他将年幼的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和李严,希望他们能辅佐新主,延续汉室宗祀。

诸葛亮承担起了主要的朝政重任,而三位猛将也各司其职。赵云负责镇守重地,保卫后方。魏延统领前军,威慑敌军。李严则负责军需调度,确保军队补给。

蜀汉初建之时,这支团队看起来配合默契。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人心难测,权力更迭,这种和谐局面很快就被打破了。

白衣将军 忠勇堪称

赵子龙一生忠义,为蜀汉立下不世之功。建兴七年,这位令敌军闻风丧胆的白衣将军驾鹤西去。

蜀汉军中最为惋惜,因为赵云就是那种可以托付后背的将领。在长坂坡保护阿斗和甘夫人时,赵云七进七出,舍命护主的忠义让刘备感动不已。

赵云的离世让蜀汉战力大减。三国时期武将如云,可是能像赵云这样既有胆识又懂谋略的实在太少。虽然姜维、王平等新生代将领正在崛起,但他们的威望和能力都无法与赵云相提并论。

蜀汉朝廷为赵云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诸葛亮亲自为赵云写了悼文,称赞他一生为国,死而无憾。

赵云的死讯传到魏国时,司马懿也为之扼腕。他说蜀汉少了这样一位良将,北伐的力量必然大减。

诸葛亮此时已经开始筹划北伐,没有了赵云这个得力助手,战略部署不得不做出调整。原本打算让赵云镇守后方的计划也只能作罢。

没有了赵云的震慑,一些宵小之辈开始在朝中蠢蠢欲动。魏延和李严的野心也逐渐显露,他们开始争权夺利,不再像从前那样安分。

朝中大臣们都说,要是赵云还在,这些事情根本不会发生。因为赵云在时,总能以德服人,化解矛盾。

赵云病逝的消息传遍蜀地,百姓们自发祭奠。民间开始流传各种关于赵云的故事,人们把他比作古代的白起、李广。

在赵云死后不久,蜀汉的军事实力开始走下坡路。虽然诸葛亮励精图治,但再也找不到像赵云这样忠心耿耿的大将。

北伐的战事越发艰难,没有了赵云坐镇后方,诸葛亮不得不分心应对内部事务。这也为后来魏延和李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赵云的去世,不仅仅是损失了一位武将,更是失去了一个能够平衡朝局的重臣。他的离去,让蜀汉的军事力量和政治稳定都受到了严重打击。

此后的蜀汉,再也没有出现过像赵云这样的将领。后来的北伐虽然还在继续,但已经失去了最强大的臂膀。

历史总是令人唏嘘,如果赵云能再多活几年,蜀汉的命运会不会有所改变?这个问题注定无人能答。但赵云的一生,永远是蜀汉历史上最耀眼的一页。

骄纵封侯 难免身死

赵云离世后,魏延和李严的矛盾逐渐浮出水面。诸葛亮北伐期间,这两个本应成为蜀汉中流砥柱的大将,却因各自的傲慢与野心走向了不归路。

魏延身为汉中都督,位高权重,却始终不满足于现状。在军事会议上,他多次提出要走子午古道奇袭长安的计划,屡次被诸葛亮否决。

李严更是目中无人,作为受托辅政的重臣,他不断推脱重任。当诸葛亮让他镇守汉中时,他竟然以各种理由推脱,还妄图谋求更低的职位。

两人与同僚的关系也都很糟糕。魏延与杨仪水火不容,多次在军中争执,甚至险些大打出手。李严则因为性格孤傲,在朝中几乎没有盟友。

到了建兴八年,曹魏大军压境,李严被任命协防汉中。他不仅对这个任命表示不满,还四处散布司马懿要拉拢他的谣言。

诸葛亮不得不提升李严的官职,才让他勉强就任。负责军需运输的李严,却在关键时刻上演了一出粮草闹剧。

他先是向诸葛亮报告粮草不足,建议退兵。等诸葛亮同意后,他又反口称粮草充足,质疑退兵决定。诸葛恪戳穿了他的诡计,这让他在朝中更加不得人心。

魏延的结局更为悲惨。在诸葛亮病重时,他被故意排除在军事会议之外。诸葛亮临终前,更是暗示杨仪等人可以对魏延"看着办"。

诸葛亮去世后,魏延和杨仪各自向朝廷上书,互相指控对方谋反。董允和蒋琬都站在了杨仪一边,魏延顿时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走投无路的魏延率兵向自己人开战,却遭到将士们的集体抛弃。面对王平的当面质问,他无言以对,只能仓皇逃窜。

最终,魏延死在了马岱的刀下,他的三族也被诛杀。而李严在被贬为平民后,听闻诸葛亮去世的消息也郁郁而终。

两位大将的陨落,从表面看是他们自取灭亡。但深究起来,诸葛亮的态度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处理魏延问题上,诸葛亮选择了放任自流。对于李严的傲慢,他则采取了主动贬黜的手段。这两种方式都加速了二人的败亡。

这段历史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才能再大,也要懂得收敛锋芒;地位再高,也要谨记为臣之道。否则,就会重蹈魏延、李严的覆辙。

汉室将倾 终究难逃

三位大将相继离世后,蜀汉的军事力量大不如前。诸葛亮勉力支撑,依然坚持北伐,却再也找不到可以独当一面的将领。

姜维接替了诸葛亮的位置,继承了北伐的重任。可他面临的困境比诸葛亮更加严峻,朝中反对北伐的声音越来越大。

蜀汉的国力在连年征战中不断衰退,军需物资的供应也日渐困难。姜维不得不暗中储备军需,偷偷筹划北伐的事宜。

朝廷中的大臣们开始怀念赵云在世时的安定。那时有赵云镇守后方,诸葛亮才能专心致志地筹划军事。如今连年北伐,国库空虚,百姓怨声载道。

公元263年,魏国的钟会和邓艾率军分道入川。这场灾难来得太快,蜀汉朝廷甚至来不及做出有效的应对。

姜维率军抵抗,却在战略上犯了致命的错误。他把主力军都集中在绵竹,留给邓艾可乘之机。

邓艾抄阴平小道,突袭成都,打了蜀汉一个措手不及。刘禅在群臣的劝说下,选择了投降。

蜀汉的灭亡,让姜维陷入了绝望。他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钟会身上,妄图借他之手复国。

可惜事情败露,姜维和钟会都死在了兵变之中。至此,蜀汉复国的最后一丝希望也彻底破灭。

回顾蜀汉的历史,从刘备托孤开始就注定了它的命运。三位大将的相继离世,就像是一个个不祥的预兆。

赵云走得太早,留下了无法填补的空缺。魏延和李严本可以担此重任,却因为自己的骄傲和野心断送了前程。

诸葛亮北伐时期,蜀汉本有机会改变命运。可惜天不假年,他走得太早,留下姜维一人苦苦支撑。

蜀汉的覆灭,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个人。这是一个王朝积累的弊病最终爆发的结果。

从赵云、魏延、李严三位大将的悲剧,到最后刘禅的投降,都印证了一个真理:一个国家的兴衰,往往就藏在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之中。

这段历史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国家不能单靠一两个能人来支撑,需要完整的体系和充足的人才储备。否则,再强大的帝国也会在时间长河中灰飞烟灭。

1 阅读:715
评论列表
  • 2024-11-06 19:05

    结语:任何王朝內部都存在几方势力,如何平衡几方很考验上位者的智慧。署亡离不开老将所剩无几,新生代人材严重稀缺,几方势力明争暗斗无一位德高望重之人平衡压制态势。

  • 2024-11-10 18:03

    匹夫有点嫉妒魏延[并不简单]

  • 2024-11-11 12:42

    李严反对诸葛穷兵黩武 这是对的。

  • 2024-11-12 22:12

    还有一方势力,本土势力世族 也是一大阻力 人是自私的,换一个皇帝世族照样活的好好的,世族有钱有权 抓在手上也是很多资源